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余茂春,蓬佩奥的狗头军师【懂点儿啥】

2020-10-18 14:06 作者:观察者网  | 我要投稿

【本文为观察者网视频栏目《懂点儿啥》的图文版本。作者:@肝帝董佳宁 贾明冬 柳叶刀 大包。主讲:@肝帝董佳宁 视频地址:BV1Zv411r7Rd


各位好,我是观察者网的董佳宁。今天,我们来聊一个人,余茂春。余茂春,生于中国,已经加入了美国籍,现在是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顾问,两人办公室都离得很近。他主导、参与了一系列美国对华强硬政策,其中就包括前一段时间,美国关闭中国驻休斯顿领事馆。他还提了很多建议,比如限制中美人文领域的交流,限制中国留学生赴美等等。

 


余茂春1962年生于安徽,今年58岁,在重庆长大。1979年考入南开大学,学的是世界史专业。我国刚恢复高考,高等教育几乎从零开始,条件简陋,许多学生奋发图强,深钻苦研,成为了改革开放时代的人才主力军。但余茂春不一样,他是“体面人”,从小他就知道,自己和周围的土包子不一样,自己是注定要住大豪斯,要呼吸甜美空气的男人。


当时,受唐山大地震的影响,校园建筑损毁严重,学校在操场上搭起了地震棚,师生们生活在这里,条件艰苦,仍坚持教学科研。但余茂春觉得这是贫民窟,不是自己这种上等人该呆的地方。余茂春在南开度过了六年,四年本科,两年研究生。后来他回想起母校,只有简单的印象:穷、破,冬天冷,夏天热。好在,这样的灰暗日子里,有一座灯塔照亮了他的内心,就是美国之音。


美国之音,之前我专门做节目讲过,美国政府的喉舌,现在每年要吃政府财政2亿美元。成立于1942年,目的是应对纳粹的广播宣传战,向德占区传递盟国声音。二战结束后,美国之音原本会被关闭,但是随着冷战爆发,美国政府决定保留它,配合外交事务,推销美国思想。于是,美国之音被改组,从战时信息处移到国务院的国际新闻署,开始通过卫星和特定频段广播。


蓬佩奥的老前辈,CIA的创始人之一的艾伦·杜勒斯曾有一句著名的话,他说,“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在冷战时,美国之音推出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节目,采用了卓越的宣传方法。


文化类节目从非政治领域入手,介绍美国的各类神话,培养听众对美国的好感与认同;时政类节目则巧妙地采用双重标准,在无关紧要的新闻上打造公正、客观的人设,在关乎美国国家利益的新闻上悄悄夹带私货,潜移默化地改变听众的看法。


美国之音的目标群体也很明确,就盯着社会主义国家。他们的电视节目是免费的,还体贴地使用了几十种语言,其中针对新中国,就有普通话、粤语、上海话、闽南话、客家话等。可笑的是,根据1948年的法案,美国之音不允许在美国国内广播,甚至连播音材料都是对内保密的。


八九十年代,美国之音大肆输出美式价值观与美式文化,成为了我国早期降临派的精神食粮。余茂春在南开期间,经常收听美国之音电台。在改革开放时期,针对我国当时的情况,美国之音新开了一批节目,效果很好,里根说:“这是一项战略投资”。


1980年,里根在美国之音发表演讲,说“美国是人类最后的、最好的希望。”余茂春听后,受到了强大的感召,决定赴美。1985年,余茂春赴美留学,就读于宾州斯瓦斯摩尔学院,学的还是历史。


1985年,在一个会议上,余茂春了解到美国开始重视历史学,等几年后老头子们退休了,各大学的历史系将出现大量的工作机会,于是他决定留在美国。此后,他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修,在读期间,他主持了一系列名为“中国论坛”的讲座,邀请一些美国边缘学者,和所谓的“异见者”发表演说,在反华学术圈小有名气。


1994年,在取得了历史博士学位之后,他进入美国海军学院教书,教的是东亚史和海军史,并一路做到了教授。他很喜欢教育美国未来的花朵们,称“能教导民主和自由的捍卫者们是一种荣誉与特权”。他的学生中,有一部分进入了国务院和国防部,从事和中国相关的工作,成为余茂春宝贵的政治资源,到现在还称呼余茂春为余教授。


网上有一种说法,认为余茂春是CIA的成员,曾经在蓬佩奥手下工作,所以能迅速进入顾问团队,成为关键人物。这个现在还无法证实。不过教书的学校是美军海军学院。这个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学员有严格的录取程序,需要国会议员的推荐。余茂春作为从中国来的留学生,却能为党国军队的精英上课,这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美国有一套政商两界自由切换的身份机制,叫做“旋转门”,这是金钱与权力的结合。这套机制也同样适用于高校、智库,与政策制定者,这是知识与权力的结合。余茂春这类人就是这样,不过他不是决策者,而是决策者的身边人,亲信。余茂春是保守派的,自然是支持共和党的。


智库与党派的结合,其实是很近的事情,196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从19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自由派在政府、高校、媒体、基金会里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1960年代如日中天。这个时候,保守派的知识分子处处被打压,迫切地希望要有自己的阵地,要有自己的大学。如果建不了大学,就建智库,以成为自己体制性的支撑力量。


我们知道,学府里面,一直是倡导中立的,不管是不是真的是这样,至少一直是这样倡导的。可是保守派知识分子这时一看,自己处处被边缘化,没有领地了,所以就必须变。怎么变呢?就是选择与党派结盟。共和党与保守党结盟。同样的,自由派与民主党结盟。这样,更深入推动了美国政治走向了两极化。


1960年代是美国政治开始明显两极化的分水岭,美国内部开始高度分裂。政治运作和政治斗争高度意识形态化,双方都不会听对方的,各自都有对政策的阐述,谁也不可能说服谁。之前美国政治还是实用主义的,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争论,不解决问题。所以那个时候,就出现了政策问题政治化的明显态势,比如美国经典问题,每届大选都不会落下的墮胎问题,就是1960年代开始成为核心的。


保守派可是说“卧薪尝胆”啊,一边建立核心思想,一边用核心思想影响民众。李普曼说,大众舆论才是美国民主政体最终的、真正的统治者。这话有一定道理。用思想影响舆论,用舆论影响选票,最终转化为权力。直到1980年代里根执政,可以说是保守派知识分子大获全胜。从那时开始,保守派开始占据上风,一直在美国意识形态政治中占主导地位,自由派只是偶尔挑战一下对方的地位。

 


保守派倡导的是传统,可是特朗普是一个特别“不华盛顿”的人,更加激进,更加民粹,要回归的是冷战的“传统”。所以他上台之后,身边聚集了一批非主流的人,“冷战活化石”。蓬佩奥靠拍马屁上位,有望成为史上最差的国务卿。他感觉,用中国人似乎效力更强,于是组建了一个华人顾问团体,制定对华政策。而余·美利坚国宝·南开伯克利之耻·民主体制全境守护·特权教育家·笃爱蓬佩奥者·茂春,就是这个华人班的灵魂人物。


现在,余茂春在美国国务院的政策规划局工作,头衔是首席中国政策及规划顾问。这个部门一向比较神秘,了解的人不多。但说到它的第一任boss,大家可能都听过。他就是乔治·凯南。1946年,乔治·凯南是美国驻苏联代办。当时,二战刚结束,旧秩序瓦解,新秩序,就是美苏争霸,正在建立。


自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来,传统国际政治一直以欧洲为舞台,欧洲五强纵横捭阖,在贵族国际伦理下,玩着均势(balance of power),或者用俾斯麦的话,是五球不落的游戏。但是时代变了,面对新的局面,美苏都有些茫然无措。这个时候,乔治·凯南成为了历史的操盘手。


1946年2月,他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电报,这就是有名的八千字电报。1947年,他又以x先生的名义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在这两份文件中,乔治·凯南分析了苏联民族心理、行为动机与外交政策,认为对待苏联应该采取“长期,耐心和坚定”的遏制战略,美国政府最终采取了他的建议,杜鲁门主义粉墨登场,拉开了美苏死斗的帷幕。


而如今,余茂春就坐在乔治·凯南的老位置上,扮演着和后者相似的角色。他此前一直不得志,受到蓬佩奥的提携,这才鸡犬升天,成为反华急先锋的皮套人,工具人。翻开他的社交账户主页,就像翻开了一个上世纪博物馆,你可以看见许多陈旧的词语,“自由世界”,“帝国主义”,“专制”,“红心”,“意识形态”等等。这让我想起了某些人的微博,陈旧、极端而又充满斗争性。除此之外,他还主动充当水军,经常给上司蓬佩奥转发动态。


在政策上,余茂春宣扬“原则性现实主义“(principled realism)。他坚定地相信,中国常说的“双赢”和“互相尊重”等话语,都是陈词滥调,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而,“中国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动力”,“真正的目的”,是要“以牺牲西方自由秩序和民主的基础上”,“成为世界的道德和政治中心”。


于是,他主张要放弃接触战略,放弃美国基于“愤怒管理”的中国政策,不再看中国的脸色行事,要全面出击,遏制中国的发展。此外,他也拥护蓬佩奥老生常谈的理论,认为“要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分开看待”,“遏制中国共产党”,“保护中国人民”,一听就知道,老黄鼠狼了。


我很感慨,美国不愧是一个超级大国,有着优秀政治传承。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和苏联的冷战中,他们积累了很多对付大国对手的经验,很多冷战时的对策性机构一直留存到了现在,比如余茂春的政策规划局,比如“当前威胁委员会”(Committee on the Present Danger),很多冷战的思维也延续至今。


时代在飞速的发展,但余茂春们还在使用极为落后的话语体系,和过时的国际政治理论,一厢情愿地描述着“悲惨的中国”,歌颂伟大的“自由世界”。他们已经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的发展,不了解中国的风尚与社会文化,不了解中国的年轻人。但是对余茂春来说,这不重要,挣钱嘛,不寒碜。


另一方面,美国的驰名双标也是一脉相传。从威尔逊的十四条,到蓬佩奥和余茂春,自由的美利坚人们始终谨记先辈的教诲,一面嘴上把自由民主人权喊得响亮,一面净捡见不得人的事干。


人是要生而平等的,但是被驱逐与屠杀的原住民不算;执法司法是要公正的,但黑人比较危险,要压着;自由世界、多边主义是要维护的,但退群、贸易战也得搞;别国的人权报告是要年年出的,但移民的子宫也要摘除。这就是美国的“优秀传统”,嘴上喊着自由主义,心里盘算的全是生意,手上摸的全是利益,无所不用其极。


余茂春生于1962年,也是文革时代经历了青春期。在国际上,美国和苏联都要证明,自己有人类最好的制度,和最出色的意识形态,因此发生了无数的悲剧。但那个年代过去很久了,冷战结束也有30年了,世界前所未有地包容、开放。但是,余茂春的知识和理论,是和现实严重脱节的。


关于余茂春,我还有几点简单想法。第一点,网上有人认为,余茂春是美国对华恶毒政策的操刀手,甚至是中美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国家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余茂春可能发挥一定的影响力,但整个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是整个中美关系,并不是余茂春能左右的。


充其量,他只是个工具人,一面充当美国宣传的典型,现身说法式的向中国泼污水;另一面做为狗头军师,用他过时的理论,和对中国的了解,给出政策建议。从始至终,他都只是历史的丑角,一个无需多看的小人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美国对于中国的遏制,不是某一两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美国政界的共识。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无论是什么理由,什么借口,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不允许再出现另一个超级大国。我们要做的是认清现实,抛弃幻想。不能将所有的问题归咎于余茂春们,蓬配奥们,特朗普们。


第二点,我们对待余茂春的态度。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却为虎作伥。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待他,看待他所在的部门,还有美国的对华政策。美国的政界精英,成长于冷战时代,冷战结束后,美国获得巨大胜利,可是“后浪”出现了人才断档的局面,无人可用了。现在只得又冒出了“冷战前浪”,来代表他们的固有利益集团。美国大选第一场公开辩论刚刚结束,拜登78岁,处于下峰,特朗普74岁,精神得像个小伙子。这让我想起了英剧《是,大臣》里吉姆哈克对英国政府的评价:一群老头子统治的国家,毫无生气。这话用来形容他们的盎格鲁撒克逊兄弟,也一点不差。

 


美国大选就要逐渐进入高潮了,我们的节目也会持续地关注。另外,也请大家多关注我的观察员频道,抽奖还是有,大家看一下视频下方的置顶评论,那里有规则和奖品,也请大家顺便关注一下我的个人号。


观察员,是观察者网的付费课程频道,网页端访问member.guancha.cn,手机端,各个应用市场搜索“观察者”三个字,即可以下载。10月份购买,仍然有礼品。观察员,每年收费是198元,使用我的专属码666,可以立减10元,这样相当于每天不到6毛钱,也暗合了我的邀请码666。


我们节目固定是在每周四晚上,和每周日上午更新,如果有加更,会在周一或者周二的晚上。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个人号,B站、微博、微信公众号,都是肝帝董佳宁。好了,大家别忘了666,我们下期再见。

 



余茂春,蓬佩奥的狗头军师【懂点儿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