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与《为奴十二年》
《汤姆叔叔的小屋》和《为奴十二年》讲的都是黑奴,都在揭露黑奴制度本身。我觉得《汤姆叔叔的小屋》比《为奴十二年》要更加的温情,感觉像是绝境中的希望;而《为奴十二年》更像是绝境中的无力抗争。
《汤姆叔叔的小屋》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传奇的冒险之旅,女奴伊丽莎经历重重艰险到达加拿大。汤姆叔叔逆来顺受最后死掉。它仿佛在告诉读者:奴隶制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你愿意去抗争,还是有机会获得自由的。但女奴伊丽莎获得自由的过程又轻松得有点浪漫主义色彩。而温顺的汤姆叔叔却没有获得一个好结局也从另一方面讲述着奴隶制的蛮不讲理。但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似乎不那么冷酷也并非一件坏事。
《为奴十二年》则要压抑得多。它所表现的更多是一种黑奴的大环境。白人奴隶主骨子里便携带着的像是跨越物种优越感;奴隶与奴隶间也不是统一战线,太过信任也可能会被告发;各种各样与人性相违背的事情同时发生在一个时代,好像又不是那么的矛盾了。影片的纪实风格导致剧情几乎就是平铺直叙,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里面的绝望像是一个社会的常态,好像本来就是这样,本来就应该是这样,黑人的认命与奴隶主的习以为常——这让人更绝望。
我想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一个结构完整的黑奴社会与烂泥堆边渐渐腐烂无人问津的黑人尸体才是生活的常态,偶然有黑人能够逃脱,那也是大的不得了的新闻了,在这种生活的壁垒下,黑人早已习惯、接受命运的安排。像《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奴隶主的儿子在最后解放奴隶的事迹更像是理想。一个白人生来接受的便是白人黑人并不平等的教育,我想他长大后,能成为威廉·福特这样表面尚存良善的奴隶主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但我又觉得,黑人们的悲惨命运也不全是时代的错。我看的时候,在愤怒于白人的行径时,又混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在里边。我知道他们可怜,知道他们自知前路渺茫而认命,但那种相互告发、相互间带着种冷漠的感觉仍然让我很不适。但仔细想来这也是人性的自私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