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听我一句劝,别去卢浮宫看《蒙娜丽莎》了

2020-04-16 10:57 作者:美术宝艺考  | 我要投稿

艺术史的敲山之斧🪓

第一斧· 一起去看达芬奇
提到西方艺术史,

你可以不知道它起源于史前的洞穴壁画,

也可以不知道欧洲绘画之父乔托。

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达芬奇,

这位朋友,咱俩这天就聊死了。


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

关于达芬奇本人多全能

他画的技法多牛、多神

甚至完美到被怀疑不是地球人

这些解读资料太多了,

咱们这里就不说了.....


但如果让你选,你会去看他的哪幅画呢?

大部分人的选择肯定是《蒙娜丽莎》。

    世界第一固然吸睛,

但对于看过这张画的小编,

要我说的话,看它不如去看……



达芬奇档案


生日:1452年4月15日(儒略历)公历4月23日

星座:金牛座

籍贯:意大利芬奇镇(托斯卡纳小山镇)

全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芬奇镇梅瑟·皮耶罗之子——列奥纳多”

特点:拖延症,好奇心极重 素食主义

爱好:素描、绘画、雕塑、建筑、科学、音乐、数学、工程、文学、解剖学、地质学、天文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和制图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飞机大炮都会造。)

代表作:7200页手稿中科学设计与发明 哈默手稿

达芬奇手稿《人类史上第一部坦克》

达芬奇手稿《人体器官解剖图》

共24幅 油画/壁画作品:
《蒙娜丽莎》《圣耶若姆》《吉内薇拉·班琪》《音乐家肖像》《抱银鼠的女子》《额饰女郎》《拈花圣母》《哺乳圣母》《柏诺瓦的圣母》《加罗法诺的圣母》《岩间圣母》《纺车边的圣母》《圣母子与圣安妮》《受胎告知》《博士来拜》《基督受洗》《施洗者圣约翰》《酒神巴卡斯》《莉妲和天鹅》《维特鲁威人》《安吉里之战》《最后的晚餐》《戴珍珠头饰的夫人像》

从这里也能看出列奥纳多同学的拖延症有多严重。

毕加索一生在数作品两万➕,

梵高就画了十年,也有2000多幅。

而他67年的岁月就画了24幅画

还有好几幅是没画完的

害!

就算只有24幅,

但是大部分人只是知道《蒙娜丽莎》。
其实论观感体验,

有一幅画真的比《蒙娜丽莎》强太多了。

那就是《最后的晚餐》

在卢浮宫看《蒙娜丽莎》的你
77cmx53cm的小尺寸,

至少10米的护栏,

三层防弹玻璃。

你可能看不清丽莎在微笑

但是肯定能看清玻璃上游客的倒影和他的后脑勺

    

在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看《最后的晚餐》的你

你没有看错!

420cmx910cm整整一面墙的尺寸,

这是壁画独有的强烈的视觉冲击。
无论你左看右看倒立看

你都不会错过它的细节,

画里戏剧性的构图、

人物雄辩的姿态、

深刻的戏剧视角、

看到的背叛、

 恐惧与死亡

相信我,

你绝对会有种置身其中的感觉。

不止如此,《最后的晚餐》

还是一幅“三最”产品:

记载最多,损坏最多,最难解释

达芬奇费尽心力的完成了这幅巨画,

对于拖延症的他真是太不容易了。

如果你愿意看,

我还可以告诉你画里的五个秘密解析
第一个秘密:稳定的三角

桌面上耶稣的上身,

这三条线恰好形成了一个几乎等边的三角形。
第二个秘密:黄金分割线

对构图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

图上放的是一张黄金螺线,

而黄金螺线的漩涡点正是犹大拎着的钱袋子。

达芬奇在《维特鲁威人》中

就已经开始对人体的黄金比例进行研究。


黄金比例是多少?

0.618是后人总结的画面中最舒服的点,

很多摄影和艺术作品会将主体人物、

物体放在黄金螺线这个C位上。


瓦萨里在他的书里还曾写过一个趣闻:

达芬奇画这幅画时,因为圣玛利亚慈悲修道院院长不断催促他完工,他一度想要将院长的脸当做模型来绘制叛徒犹大。

所以,这个手拿钱袋的犹大这卑鄙奸诈的嘴脸跟那位院长长得很像。

第三个秘密:水波纹式位置

和达·芬奇同时代甚至更早年代的画家

在画《最后的晚餐》的时候,

通常会把犹大单独画在一边,

大家一眼就知道谁是叛徒

就像柯南漫画第一页就被圈出了凶手,

这还看个啥?

达芬奇的人物位置构造就有意思了。

越靠近耶稣的门徒情绪越激动

张开双臂的圣雅各和拿着刀的圣彼得。

相对距离耶稣较远的门徒,

情绪也相对平和

画面最右侧的三位门徒则是一脸懵逼。
就像石子落水后激起的水波纹

越接近石子落水点的波纹越大越激烈,

沿着中心点扩散开来的水波纹逐渐平缓,

而耶稣在这幅画里面就是那个石子


第四个秘密:红酒与面包

耶稣的两手标出圣餐中两大圣物,

右手对准面前的红酒杯,

而左手指向面包。

红酒象征基督的血,

面包则代表他的肉身。


第五个秘密:耶稣的暗示

注意看耶稣的右手指,

他指向哪里呢?

对,出卖他的凶手。

《最后的晚餐》

画里的房间收缩的太快,

以至后墙上只容得下三扇能看到外面风景的窗户。


挂毯不是按比例绘制的,

桌上对一顿舒适的晚餐来说,

主人也太待客不周了,

门徒们都站在桌子的一边,

连坐下去的地方都没有,

地板也像舞台一样向前倾斜

而且桌子也向我们微倾,

这些人物都站在最前排,

就像正在排练,

就连他们的手势都很戏剧化,

这一切经过思考过的

这样的一幅不仅结合了科学透视法和舞台创意

还融合了才智与幻想的作品,

是名副其实的列奥纳多的作品。

如果《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的是朦朦胧胧的神秘,

那《最后的晚餐》一定是赤裸裸地惊艳。
虽然记载达芬奇生于儒略历4月15日
但在今天,

依旧要祝列奥纳多达芬奇,

生日快乐🎂

 图片源于网络


听我一句劝,别去卢浮宫看《蒙娜丽莎》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