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全文和口语主义 |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不肯用分析阅读的人,最容易犯玩弄文字的毛病。这些读者从来就没法超越文字本身。他们只能记忆与背诵所读的东西而已。
现代教育家所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违反了教育的艺术,他们只想要背诵文字,最后却适得其反。
没有受过文法和逻辑艺术训练的人,他们在阅读上的失败——以及处处可见的“口语主义”——可以证明如果缺乏这种训练,会如何成为文字的奴隶,而不是主人。
语文课最讨厌什么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为什么讨厌背诵?
因为背诵很烦,很费劲,而且背诵不是因为自己喜欢,不是为了理解文章思想,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和在考试的时候能够默写出来。
上学时的背诵基本都是被动的,但家长老师却主动让我们背诵。
家长以孩子 3 岁能背唐诗 300 首为荣,懂不懂不重要。
老师也会说,不会的题型、不懂的语法,就要背下来。
不但历史、政治要背,格言警句也要背,因为写作文要引经据典。
甚至有专门的格言辞典,让学生一次性背个够。
背诵让我们陷入口语主义,成为文字的奴隶。
不过,这不是背诵的错,而是我们只背诵,止步于背诵,认为背过了就万事大吉。
背过了不应该是结束,而应该是学习的开始。
对于一些科目来说,背诵的内容可以作为我们理解的基石。英语要背单词,历史要背年代,化学要背元素,数学也要会背乘法口诀。
没有背诵的基础,这些科目搭建不了体系,但体系的搭建需要我们自己来完成。
举个历史的例子。
历史的年代、人名不能错,只能背。但是我们往往背完之后就拉倒了,没有进行横向纵向的联系,导致学到的历史知识是点状的、孤立的。
如果把年代串一下,对历史的认知会有很大不同。
比如,为什么是四大文明古国?因为三皇五帝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基本算是一个时期的。
比如,佛教产生、罗马建立的时候,中国正是春秋时期。
比如,东晋南北朝的时候,罗马帝国也在分裂。
比如,乾隆和华盛顿死于同一天。
上面这些内容不是比单纯背时间有意思?
中学时没有电脑,曾在纸上画过中外历史对照表,后来发现是一个大工程,好像是画到春秋就放弃了。一来确实没有太多时间,二来这些东西不会考。如果坚持画完,也许后来我会选文科吧。
对于另一些科目,比如语文,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需要时间的沉淀,未经世事的学生是很难体会的。但背诵的过程也能让学生受到初步的熏陶,感受语言的魅力。
记得中学的时候突然觉得宋词很有趣,于是背了很多词。现在已经忘记了大部分,但总有些句子好像刻在了脑子里,时常浮现。
比如: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那时少年,当真不识愁滋味,只觉得诗人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年近不惑,经历过悲欢离合、落寞漂泊,回忆起故人旧事时,上面这些诗句的每个字,都像子弹一样打到心上。
如果没有背诵的那些句子,欲说还休时,大概只能蹦出两个字:难受。
那时背诵的诗词没用吗?还是有的。只是背完之后还要在成长的过程慢慢酝酿,才能成为感情和表达的一部分。
所以,我觉得背诵还是要背的,只是不能忘记背诵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不能背过了、考过了,就扔到一边了,那样真成了口语主义。
毕业了,上岸了,没有人再考我们能不能背诵全文了。
那么读书的时候,能多一点理解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