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壬寅年八月廿七:慶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

2022-09-23 08:17 作者:天羅地網  | 我要投稿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寶誥。

志心皈命禮。

昔降生於周末。應禱尼靈。今主宰於皇朝。維持聖教。德參太極。道集大成。為百世之儒師。作生民之教主。毋固。毋必。毋我。毋人。刪詩。定書。執禮。在在應春秋之化。方方持孝義之經。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至聖先師。大成夫子。興儒盛世治化天尊。

有人說過,中國人是由內而外的修養,不同於西方世界所論唯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也在西方的科學理論中找不到最終的歸宿,聖人性敏,察天地之動,得教化之理。這個理有格物致知之理,也有天人合一之念。

祭孔不僅僅是對聖人的緬懷,更是我們作為中國人對自身文化的堅守與肯定。聖人不在千古,不在俯仰崇拜之間,聖人在我輩對聖學教化的領悟和踐行中。我們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立世,當秉傳承文化之念。

孔子生於西元前551年、卒於西元前479年,享年72歲。本名丘、字仲尼,山東曲阜人,春秋時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家派創始人。歷來儒與釋、道並稱中國的三教,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而譽為 “萬世師表”、尊稱“大成至聖先師”的孔聖人,歷來是讀書人祭拜的對象。其“仁者人也”的道德觀念,“忠恕中庸”的處世哲學,“大同之治”的政治理念, “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光照千秋,永垂不朽。

「大成」是「集大成」的意思,出自孟子讚揚孔子的一段話。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我們平常總是尊稱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這一稱呼是怎麼來的呢?

孔子逝世於公元前479年。當時的魯國國王哀公作為一個諸侯領袖,親制誄文悼念孔子,誄文中稱孔子為「尼父」。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封號:「褒成宣尼公」。這是孔子第一個封號,「褒成」是國名,「宣尼」是諡號,「公」是爵位。孔子的後裔因此被封為「褒成侯」。

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號:「褒成侯」。「褒成」是國名,「侯」是爵位。當時,「褒成侯」的「待遇」是賜食邑八百戶。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封號:「文聖尼父」。「文聖」是尊號,「尼父」是敬稱———孔子字仲尼,故稱。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封號:「鄒國公」。「鄒」是國名,「公」是爵位。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封號:「先師尼父」、「宣尼」。這裏的「宣」為諡號。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封號:「先聖」。「先師」、「先聖」都是尊稱。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封號:「宣父」。「宣」為諡號,「父」是美稱。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封號:「太師」。「太師」為官位,西周置,為輔弼國君之臣,歷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多為重臣加銜﹐以示恩寵,並無實職。

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封號:「隆道公」。「隆道」是封號,「公」是爵位。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元)封號:「文宣王」。「文宣」為諡號,「王」是爵位。此「王」並非後世的王侯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封號:「至聖文宣師」。「至聖」古代指道德智能最高的人,後專指孔子。

西夏仁宗三年(1146年)封號:「文宣帝」。據《宋史•夏國傳》和《西夏書事》記載:西夏仁宗三年三月,西夏仁宗頒佈詔令:「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殿庭宏敞,並如帝制。」———西夏王國給予孔子以皇帝的名分,與西夏皇帝相同規格的廟、殿、庭院。這一封號是孔子歷朝封號中級別最高的。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號:「玄聖文宣王」。「玄聖」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後漢書》首先以此稱孔子。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封號:「至聖文宣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首先以「至聖」尊稱孔子。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封號:「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樂的用語。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後來引申稱集中前人的主張、學說等形成的完整的體系。孟子始用大成讚頌孔子。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封號:「至聖先師」。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封號:「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孟子•萬章下》中載文:「玄聖」、「至聖」、「大成」均是對孔子的讚辭。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封號:「大成至聖先師」。

據《諡法》說:「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聖善周聞曰宣」.至於「大成」,是讚揚孔子及古聖賢之大成,「至聖」則是說孔子是最高的聖人。

由歷代王朝給孔子的封號可見他們對孔子的最高讚譽及對孔子思想學說的尊崇.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至聖先師的地位也在這些尊封中確立下來。


壬寅年八月廿七:慶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