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热病,每个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的应对智慧。比如说,嗓子红肿、嘴角起疮、脸上长包,
对于热病,每个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的应对智慧。比如说,嗓子红肿、嘴角起疮、脸上长包,一般人就会本能地说,这是“上火了”,就会劝你别再吃辣椒等热性食物,免得“火上浇油”。含上一片薄荷味儿的金嗓子喉片,立刻能感受到清爽,红肿的嗓子也会舒服起来。同样,电视广告里说的“上火就喝凉茶”,也让普通百姓对于热病有了自己的防治窍门。 然而,最让我们医生心痛的是不分寒热就自己吃药治病!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莫过于感冒了,通常大家会自己到药店买药吃,什么板蓝根冲剂、双黄连口服液、藿香正气水等。 其实,感冒也要分寒性感冒和热性感冒来分别处理,寒性感冒服用感冒软胶囊、正柴胡饮,热性感冒服用感冒清热冲剂才算对症,能药到病除。而如果反过来,就会使得小小的感冒缠绵不愈,而你还会认为是感冒加重,殊不知是用药南辕北辙之过!感冒尚且如此,对于其他疾病,患者也好、医生也罢,何尝不会出现这种质的失误呢! 有位刚跟我开始学医的学生对我说,寒热还是挺好分辨的,从身感寒热、舌苔、鼻涕、小便颜色、是否口渴等就可以自行分辨出来,感冒的时候,鼻涕、小便色白,就是寒性感冒,吃正柴胡饮就可以了;要是感冒时鼻涕、小便色黄,就是热性感冒,吃板蓝根冲剂就不会出错。 我微笑着对他说,要是这么简单的话,还要医生干什么呢?就像我们小时候看电影,好人、坏人从长相上就能一眼看出来,而现实中却远远不是这么回事儿。看病也是这样,最常见的倒是“寒热错杂”症状,外热里寒、外寒里热、上热下寒……比如喉咙上火(上热)而却又反复拉肚子(下寒)这样的症状,就像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充满着生动的变数。更奇妙的是,中医对于寒和热的确定,不是像西医一样仅根据体温计测出的温度,最主要是根据病人自身的感受,有句成语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才是生命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近几年来,中医界“火神派”很热,写《思考中医》的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刘力红就拜入了火神名家李可、卢崇汉的门下。“病从寒中生”的理念颇得百姓认可,重用热性大药的“火神派”也就成为病家所盼。中医历来讲求阴阳平衡、寒热相宜,为什么“火神派”多论寒病、重用热药呢? 中医学子们的深深困惑,其实并不高深难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吹空调、喝冷饮(男人则是冰啤)、少运动,则是理所当然地让当代中国人的体质由热转寒。当私家车或公共汽车代替走路或骑车、当快捷的电梯代替爬楼梯的脚步,人体的阳热之气日减,而阴寒之气则“润物细无声”地悄然而来。 有医生同行会反驳:临床上我们所见到的患者有寒有热,并非只见寒病呀!的确是这样,我在临床上也面对着寒热纷呈的病人,甚至从所见而言,热性病人的数量还要多于寒性病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黄帝内经》上讲“寒极生热”,所以“寒为本、热为标”“寒为先、热为后”的生动变化很容易出现。在一派热像的背后,能够追溯到病人的寒性体质(如果病根在的确寒的话),这才是中医师的真功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