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探佚-林黛玉

2022-02-20 22:20 作者:bili_59098913534  | 我要投稿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便倾倒无数文人学子,就如B站也多有相关视频文章,但他人之见未必乃我所见,一时技痒,遂下场献丑,初心只为自娱,如有高明之士感兴趣,也欢迎讨论一二。

        探佚是以红楼梦(诸脂批本)前八十回文字为基础,历史背景定位于明朝中后期(这个定位也是基于对原文的解读,后续如有机会也会撰文留存)

        转入正题,林黛玉,可以说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之一,原文里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结局的伏笔和谶语也是较多的。大致可以确定的是:

        一、宝黛在春季订亲,但因故未能成礼。(可能是贾宝玉出外避祸)。

                依据:

                葬花吟: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二、林黛玉为救贾宝玉而出嫁,最后泪尽而逝,逝日应在四月二十六日(春尽夏初),逝时十七岁,逝后成为总花神。

         出处:

         葬花吟: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枉凝眉: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第二十七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

    (林黛玉生日为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又称百花生日,故众花皆卸之日应即为其逝日,又与葬花吟,枉凝眉诸词暗合)

      第三十九回:刘姥姥道:“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

     (茗,茶也,色青黑,故茗玉,黛玉也,暗喻林黛玉十七岁夭亡)

       可能有人对林黛玉嫁人接受不了,但文中多有伏笔暗示,林黛玉应该是另嫁他人了,而且所嫁之人身份显赫。

        如:林黛玉的判词为玉带林中挂。

       所谓玉带,通常是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即革带,隋唐开始为官服专用,明朝更是规定只有帝王公侯及一品以上官员及其配偶才可以佩带。顺便提一下,玉带作为官服佩饰在清朝时被废除了。

       贾宝玉在第二十三回对林黛玉说: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这一段话是有很深的暗示性意味的。

        林黛玉在诗社中的称号为潇湘妃子 。对于一个闺阁女儿,起这样的别号,已经是作者明示了。

        那林黛玉所嫁之人又是何许人呢?

       我将相关伏笔归纳了下,竟然得出了两个结果,而且很难区分上下。根据红楼梦开始的描述,本书历经多人,几经删改,结局可能也被多次修订,所以才会出现推导出林黛玉两种结局的情况。话不多说,以下是推导出来的结局:

         一、和番。

         出处:

         第二十回: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

         咬舌者谓番人也。

        第二十五回:王熙凤打趣林黛玉喝茶做媳妇。

        该茶为暹罗贡茶。

        第六十三回:林黛玉所掣花名签上的诗-莫怨东风当自嗟。

      此句出自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所谓明妃即王昭君,还是暗示和番。

       还是第六十三回,按照花名签的指示,宝黛需要对饮酒。林黛玉将酒倒了,固是代表其与贾宝玉无缘,而贾宝玉饮了半杯,又将剩酒给芳官喝了,这里面就有深意了(至少有两层含义)。夜宴过后没几天,贾宝玉忽然想起给芳官改名。

       这段原文非常重要,摘抄如下:


       芳官之名不好,竟改了男名才别致。”因又改作“雄奴”。芳官十分称心,又说:“既如此,你出门也带我出去。有人问,只说我和茗烟一样的小厮就是了。”宝玉笑道:“到底人看的出来。”芳官笑道:“我说你是无才的。咱家现有几家土番,你就说我是个小土番儿。况且人人说我打联垂好看,你想这话可妙?”宝玉听了,喜出意外,忙笑道:“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可想而知,这段文字在清朝是多犯忌讳,故程高本将此段全数删去。然而这个改名应该是与林黛玉的结局遥相呼应的,所以脂本保留了相关文字。

        接下来是第二个结局:

        入宫(或嫁与北静王)

        出处: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

       这段文字是薛宝钗上京的由来,然而前八十回中只是略点了一下即无后文,然而红楼梦中无虚笔,所以这段明写薛宝钗,实写林黛玉,这是作者在写薛林两人时惯用的双峰对峙,互相映照的写法。

       林母病逝后,林如海还健在时即将林黛玉托付贾府收养,是为了什么?考虑到贾元春已先一步入宫,答案其实可以呼之欲出了。所以贾母视林黛玉如珍宝,与三春姐妹同列,但久久不与其议亲。(史湘云比林黛玉小,但在第三十二回时就已定亲)林黛玉所服之药,名曰人参养荣丸,暗示已经非常明显了。

        而且林黛玉才色之名也已流传在外。

       第四十八回:前日我在外头和相公们商议画儿,他们听见咱们起诗社,求我把稿子给他

们瞧瞧。我就写了几首给他们看看,谁不真心叹服。他们都抄了刻去了。”探春黛玉忙问道:“这是真话么?”宝玉笑道:“说谎的是那架上的鹦哥。”黛玉探春听说,都道:“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宝玉道:“这怕什么!古来闺阁中的笔墨不要传出去,如今也没有人知道了。”

       第七十回,贾母办八旬寿庆,南安太妃,北静王妃等诸诰命来贺,贾母让薛宝钗、薛宝琴、林黛玉、贾探春、史湘 云五人出见。众人中也有见过的,还有一两家不曾见过的,都齐声夸赞不绝。

        这两段文字应该是后文的伏笔。

       第四十三回,贾宝玉以祭奠北静王爱妾的名义去给金钏儿上香,见洛神像,虽是泥塑的,却真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态,“荷出绿波,日映朝霞”之姿。宝玉不觉滴下泪来。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形容女子体态轻盈;荷出绿波,则暗喻林黛玉(芙蓉),此两句源自曹植 洛神赋,传其为慕甄妃而作,又对应潇湘妃子。

       后面茗烟又替贾宝玉祷祝,称:只是这受祭的陰魂虽不知名姓,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

       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皆非形容金钏儿之词。

       第六十三回,芳官打扮和贾宝玉一样,面如满月犹白,眼如秋水还清。引的众人笑说:“他两个倒象是双生的弟兄两个。

       第十四回时,北静王初见贾宝玉,就送了一串鹡鸰香珠,在诗经中鹡鸰为兄弟之意,然而这串香珠又是御赐之物,这就是芳官饮酒的第二层含义。

       北静王,贾宝玉,林黛玉与曹丕、曹植、甄妃似乎一一对应。

      戚本第三回脂批: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红楼梦探佚-林黛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