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生育问题:孩子不是“道具”,也不是“累赘”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问题一向是影响人最深刻的根源。
在家庭问题中,又以育儿问题最为突出。
什么是健康的育儿模式?怎么才算合格的父母?父母何以为父母?难道生了孩子就理所当然是父母了吗?
丧偶式育儿
最近有一部比恐怖片还要窒息的日剧:《坡道上的家》,丧偶式育儿的内容,因为过于真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看完让小编毛骨悚然。

有网友觉得,这部剧应该叫做《论女人是如何被逼疯的》,堪称2019年度不婚不育最佳宣传片。
《坡道上的家》讲述了一位母亲杀害了自己八个月大的女儿,用的还是溺水这种无比残忍的方式,女主是这个案件的审判员,刚开始知道这个案件后,觉得凶手太残忍,不配做母亲,可是慢慢的开始理解凶手……
“丧偶式育儿”是许多已婚女性的生活日常,丈夫对孩子的事完全不上心不作为,所有的事都让女方一人承担,当妻子焦头烂额地忙前忙后时,丈夫的帮忙也仅限于嘴上说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可是孩子照顾不好时,丈夫和婆婆却会反过来指责妻子为什么没有照顾好孩子。

这个社会对于母亲的要求一向是十分苛责的,因为你是母亲,你要无私奉献,你要全身心投入,你不能有任何私欲。
育儿的一切都是你的责任。做的好是应该的,做不好就指责你缺乏做母亲的能力,不配成为母亲。父亲只贡献了一颗精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如果你不想做一个附庸的家庭主妇,工作也不能落下,要事业和家庭两手抓。

身为母亲,牺牲事业就是应该的?凭什么呢?
如果你感觉很痛苦那是你的问题,因为大部分的母亲都是这样撑过来的,别人可以,你为什么不行?母亲要忍受的痛苦,在他人看来都是理所当然,包括一些被洗脑的女性,也这么认为。

女性就是在这样的社会中结婚生子……
职业女性
《都挺好》中苏明玉的扮演者姚晨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其实特别不喜欢职业女性这个词,这个词听起来让人蛮不爽的,为什么没有人说职业男性呢?”

这个世界对女性的要求太高,要你生儿育女又要你工作挣钱,要你操持家务井井有条又要你把自己收拾的漂漂亮亮,一面跟你讲公平仁义一面又要你忍忍就算了。
丧失的生育选择权
丧偶式育儿问题外,美国反堕胎法案也极其荒唐。

5月16日,美国阿拉巴马州通过了一项备受争议的“反堕胎”法律。
这项法律不仅要求女性从怀孕开始的那一刻起就不得堕胎,而且即便她们的怀孕是被他人强奸和乱伦所致,也不能堕掉,只能生下来。
网友发现,投赞成票的20多名参议员,无一例外都是不用忍受生育之苦的白人男性。

这部法案,就是赤裸裸的男性决定女性权利和命运的恐怖现实。
谁说《使女的故事》是虚构的,它不正在变成现实吗?
生而不养
女性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生育的权利,生下来要么是痛苦的丧偶式抚养,要么,是养不起孩子,视为累赘和可售卖的物品。
荣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和2019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电影提名的电影:《何以为家》,把目光聚焦到了养不起还不断生育的现实问题。

影片讲述了一个12岁男孩赞恩,起诉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没有为他提供哪怕一丁点的保护和安全感。

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的生活重压。
在这部影片中,孩子失去了“人”的尊严,仅仅是被当作一个劳动力被利用。

电影《何以为家》导演娜丁·拉巴基说:“我关注的不仅仅是女性,而是人们。别人总说,我太理想化。但是,也许就是理想的聚光灯,才能照亮阴暗中不被人瞩目的角落吧。”
孩子不是“道具”
孩子不是“累赘”,也不是可以用来演戏的“道具”。
昨天,警方公布:河南周口婴儿丢失事件系男婴母亲因家庭矛盾,和其亲友策划“自导自演”。

这种把孩子当作演戏“道具”的事情,不是首例。
去年12月份,乐清一位母亲称自己的儿子在下午放学回家的途中“失踪”,当地警方出动了600多人次的警力全力寻找,还动用了搜救艇和搜救犬,多家公益组织也倾力投入。最后结果竟然是母亲为了测试丈夫对家庭的忠诚度,而故意制造的虚假警情。
最后
生育与否,选择权在于女性,这是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应交由女性自主决定,谁也无权干涉。
《使女的故事》是讽刺寓言,不是操作指南。

孩子没有选择出生家庭、生育父母的权利,所以身为父母,对于生育问题要格外慎重。如果选择生下孩子,就要全面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生了不养,就是罪。
但是,养育孩子不是母亲一个人的责任,丧偶式育儿,本身就是对于母亲的不公。
而现实却是:放眼望去,一片“晚期直男癌”的声音在喧嚣。



女性们,婚姻需谨慎,生育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