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黑格尔《小逻辑》笔记(5)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二种态度-批判哲学

2023-02-22 09:31 作者:瑞瓦肖的风  | 我要投稿

梁志学译本

绪论,B.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二种态度,Ⅱ.批判哲学


40

批判哲学与经验主义相同,假定经验是知识的唯一基础,但经验哲学不承认经验是真理,而只承认它是关于现象的知识。


批判哲学从经验中两种成分,即感性材料与普遍性必然性的区别出发,认为普遍性与必然性虽然在经验中出现,但并不是来源于经验,而属于思维,或者说,是先天的。——思维规定和知性概念构成经验的客观性,从而形成先天综合判断。


41

批判哲学首先对各知性概念的价值加以考察(即思维本身应该考察自己认识能力的限度)。然而,批判并没有进入思维规定的内容和它们彼此之间的特定关系本身,而是按照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一般对立考察的。这里,客观性指经验中普遍性与必然性的成分,即思维规定(先天东西的成分),但康德的思维的客观性又是主观的,因为思维虽然是普遍必然的规定,但只是我们的思想,而被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与自在之物分开。批判哲学中,除了自在之物,没有东西再与主观性对立。


(与此相反,思维的真正客观性在于思想不单纯是我们的思想,而且同时也是事物和对象本身的自在东西)


(康德对于思维规定考察的第一个缺点)

批判哲学考察认识能力是否能到达真理,即认识能力要在从事认识以前加以考察,这里正确的地方在于,思维的各个形式不应该未经考察就加以使用(批判哲学相比旧形而上学的优点所在);但错误的地方在于,想在认识活动以前就从事认识(对认识能力的考察已经是认识,在下水前学会游泳)是荒谬的。咋看起来,这是无解的,但其实,思维形式的活动和思维形式的批判可以也必须在认识过程中结合在一起。那就是


【作为辩证法的思维活动】各个思维形式必须自在自为地加以考察;它们既是对象,又是对象本身的活动;它们自己考察自己,必须在它们自身由自己规定自己的界限,揭示自己的缺陷。这样的思维活动是寓于思维规定本身的。


(康德对于思维规定考察的第二个缺点)

【客观性的三层意义】目前为止,第一:外部现实存在的东西的意义;第二:康德所认为的普遍必然的东西的意义(康德的主观性中的先天/客观成分),有别于感觉的偶然的、特殊的东西;第三:黑格尔所提的所思的自在东西的意义,它是现实存在的,有别于单纯由我们所思的东西。


先天东西的各个具体形式是以如下方式得出的。

a)理论能力,认识本身(42-52)

b)实践理性(53-54)

c)反思的判断力(55-60)


42

a)理论能力,认识本身。

批判哲学把自我的原始同一性(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作为知性概念的根据。自我把感性材料在作为意识的自我中统一起来(纯粹统觉),因而多样性东西就得到了同一性,得到了原始的结合。这种联系的特定方式是纯粹的知性概念,即范畴。


感性事物是彼此外在、自外存在的东西。如,红色之所以存在,仅仅是因为黄色和蓝色与它相对立。他物是在感性事物之外,感性事物之所以存在,仅仅是由于它不是他物,仅仅是由于他物存在。——思维或自我与此相反,自我是原始同一的、自相统一的和绝对独立存在的东西。自我是一团烈火,它销熔多样性,把其还原为统一性,这就是康德所谓的纯粹统觉。但是,把绝对统一性带入多样性中的,并不是自我意识的主观活动。这种同一性本身是绝对,是真理本身。


(黑格尔:不需要纯粹统觉,范畴不只是主观的和思维的东西,也是客观的,是对象本身的规定,它们通过思维的加工而返回自身。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区别,而在于不合乎理性的东西就无法持存,主观活动只是真理本身的环节。)


43

纯批套皮(略)。


黑格尔:范畴不是空洞的,因为范畴在得到规定时,无论如何都有其内容(非感性的内容);范畴又是空洞的,因为不能在范畴及其总体(逻辑理念)上停滞不前,而必须进展到自然与精神的实在领域,这种进展应被理解为逻辑理念进一步规定与发展其自身为自然和精神。


44

纯批套皮(略)。


自在之物是完全抽象、极其空洞的东西,仅仅作为彼岸世界得到规定,是表象、感觉和思维等等的否定东西。然而,这个骷髅本身仅仅是思维的产物,恰恰是业已前进到纯粹抽象阶段的思维、即空洞的自我的产物,是为了维持空洞的同一性的东西。


45

纯批套皮(略)。


康德指出,知性以有限的、有条件的东西为对象,理性则以无限的、无条件的东西为对象。但我们不可把理性的无条件性单纯归结为抽象的、排除差别的自相同一性。如果按这样理解,那么理性就会被降低为一种有限的、有条件的东西,因为真正的无限东西并不是有限东西的单纯彼岸,而是把有限东西作为得到扬弃的东西,包含在自身之内。理念也是如此。


不同于康德的主观唯心论,我们所直接认识的事物不仅对于我们,而且就其自身来说也是现象,这些有限事物存在的根据不在它们自身,而在理念之中。


46

纯批套皮(略)。

按照康德,理性在用范畴去规定无限事物时,将越界(超验的)。这是理性批判的第二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前面提到的,认为范畴的客观性本身也是主观的东西。


(下面看看康德如何评论范畴在无限事物上的应用,即他如何评价形而上学,同时继续对他锐评。)


47

1.第一个理性对象是灵魂。理性陷入背理论证。


康德的批判即休谟的意见,思维规定(普遍性和必然性)不能在知觉中遇见。把经验规定与思维规定混淆起来,即背理论证。康德的批判是一大成就,但“理由”全错。


(康德:不能把简单性、不变性等谓词附加在灵魂上,不能认识灵魂。黑格尔:可以认识灵魂或精神,不过是你们要附加的东西太挫了且灵魂是能动的,当认识对象时需要认识整个环节,要在思维的运动中加以把握。)    


48

2.第二个理性对象是世界的无条件东西。理性陷入二律背反。康德的解决:矛盾不是对象固有的,而属于理性,即范畴。


康德认为知性规定在理性事物中设定的矛盾是本质的和必然的,这个思想应该被认为是现代哲学最重要和最深刻的进步之一。但是,解决方法太浅薄了。


【二律背反与辩证逻辑】另一个主要事实是:不仅在从宇宙论得出的对象中有四组二律背反,而且在一切种类的一切对象中,在一切表象、概念和理念中都有二律背反。哲学考察的本质之一就是认识各个对象的这种属性;这种属性构成了那不断规定其自身为辩证逻辑环节的东西。


二律背反的积极意义在于,一切现实事物都在自身包含着对立的规定,因此把握一个对象,恰恰意味意识到这个对象是对立规定的具体统一。


(简言之,康德在二律背反前怂了,黑格尔还是莽。)


49

3.第三个理性对象是上帝。对于知性来说,规定仅仅是一种限制,一种否定本身;因此,一切实在只应当作无限制的,即没有规定的,而且上帝作为一切实在的综合,或作为最实在的存在者,变成了简单的抽象概念,给上帝定义剩下的也只不过是同样完全抽象的规定性,即存在。在这里叫作概念的抽象同一性和存在是理性力求统一的两个环节;两者的统一是理性的理想。


50

达到这种统一,有两种途径。或者,从存在向概念的过渡;或者,从概念向存在的过渡。关于存在向概念的过渡(宇宙论证明和自然神学证明),康德用休谟的意见(见47)批判了它们。


上帝存在证明只应视为精神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的描述和分析,这精神是思维感性事物的。思维升高到感性事物之上,打破感性事物序列而完成向超感性事物的飞跃,这一切都是思维活动本身。


对于思维的这种升高的批判,要注意两点。第一,用知性形式去认识思维的本性是错误的。因为,知觉到的东西需要经过否定环节才能揭示出内在蕴含。旧形而上学的上帝存在证明中缺乏精神从世界到上帝的升高过程中应当包含的否定环节。精神的这个升高过程的意义在于,世界虽然有存在,但不是真正的存在,不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的真理仅仅存在于上帝之中,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升高过程既然是过渡和中介,所以同样也是过渡和中介的扬弃,因为那种能把经过中介的上帝映现出来的东西,即世界,倒应被宣布为虚无的东西;只有世界的存在的虚无性才是这个升高过程的纽带,所以起中介作用的东西就消失了,因而中介在这种中介过程本身也得到了扬弃。在中介过程中扬弃中介本身是实质性思维的真正本质。


第二,思维的升高过程最初获得的内容是上帝理念中的一些必然环节。单纯有生命的自然界本身还不是能把握上帝理念的真正规定的东西,上帝不仅是有生命的,上帝是精神。唯有精神的本性才是可供思维绝对的最适宜、最真实的出发点。


51

关于概念向存在的过渡,即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这里出现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知性反对这一途径的理由本质上与刚才相同:把在经验事物中找不到普遍东西反过来说,在普遍东西中也不包含特定东西,即存在。也就是,存在仿佛不可能从概念中推演出来。


康德在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区别时,举例如下:100元无论是可能的和现实的,就概念而言都是100元,然而对我的财产状况来说却有本质的不同。但是,上帝是一个与任何特殊概念不同的对象。一切有限事物都是:它的存在不同于它的概念。反之,上帝一定是那种只能“被设想为存在着”的东西,其概念在自身就包含着存在。正是概念与存在的这种统一构成上帝的概念。这是一个关于上帝的形式定义,它只包含概念本身的性质,不过,它是以极为抽象的意义在自身包含着存在。因为概念是通过扬弃中介产生的、因而本身直接的自相联系,存在也无非就是这种联系。


(黑格尔认为,本体论证明把“存在”直接从上帝的概念中分析出来,因此“存在”这个范畴是一个内容极其贫乏的范畴,它只是一种“极端的抽象性”。从这个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中,我们得不到任何具体的内容,因此它实际上就相当于“无”。如果说上帝仅仅是这样一个抽象的“存在”,那么他实际上就等于不存在,我们对他的具体内容也一无所知。因此概念必须走出这种抽象的存在,通过否定自身的主观性而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并且通过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而达到概念与客观性的具体同一。——赵林.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哲学研究(4), 6.)


(黑格尔认为……“这里的主要规定是:当我们知道一个对象时,该对象便存在于我们面前;我们直接被关联其上。但这种直接性包含了中介,包含了被称之为向上帝的提升的东西,即人类精神将有限者视同无物。借助这种否定,该精神提升自身,使自身与上帝结合起来。‘我知道上帝存在’这个结论,这种单纯的关联便借助这种否定而成了。”——庄振华.黑格尔的上帝存在证明及其历史意义[J].世界宗教文化,2021(03):99-106.)


(针对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黑格尔说康德心目中的“概念”是主观观念,根本没有达到黑格尔所要求的思辨性概念的层次:“当康德说人们不能从概念中拣出实在性时,他那里的概念被理解成有限的了。然而有限者就是这样扬弃自身的东西”。换句话说,在黑格尔看来,真正的概念是存在的扬弃,而真正的存在就是向着概念扬弃自身的运动。——庄振华.黑格尔的上帝存在证明及其历史意义[J].世界宗教文化,2021(03):99-106.)


(黑格尔对于传统的证明仅仅试图证明上帝“存在”也感到不满,因为对于上帝而言,单纯的存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概念才能表明上帝存在的本性;但即便达到思辨层次的上帝概念,如果它仅仅是概念,也是不够的,它必须主动在世界上实现,方能成为绝对理念。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存在蕴含着走向概念的潜能,另一方面概念又必须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于存在中,而这两方面也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因此无论证明单纯从存在走向概念(宇宙论、目的论证明),还是单纯从概念走向存在(本体论证明),都是片面的。同样的意思换用一种更具黑格尔特色的方式来表达就是,仅就上帝在人中认识其自身而言,人才认识上帝。最后,对于全部可能的证明的数量而言,黑格尔认为证明可以远不止传统上的这几个,一切逻辑学规定都可以作为起点,走向终极规定。这意味着,有多少逻辑学范畴,就可能有多少种上帝存在证明。——庄振华.黑格尔的上帝存在证明及其历史意义[J].世界宗教文化,2021(03):99-106.)


52

这样,规定性在思维的顶点依然只是某种外在的东西;思维依然仅仅是完全抽象的思维,它在这里就是康德的理性。这样的理性,只提供形式统一性和对于认识的批判。这种批判(纯批)在其最后的分析里在于保证,思维本身仅仅是没有得到规定的统一性和这种没有得到规定的统一性的活动。


康德把理性视为认识无条件东西的的能力,但在把它归结为抽象的同一性时,已经放弃了理性的无条件性的含义,因此康德的理性只是空洞的知性。理性之所以为无条件的,在于理性并非由外面加以规定,而是自己规定自己,因而其内容也就在其自身。但在康德那里,理性的活动不过是应用范畴,把知性提供的材料系统化,而且其中的原则也仅仅是无矛盾性的原则。


53

b)实践理性,被康德视为用普遍的方式自己规定自己的意志,即能思维的意志。实践理性必须陈述应该出现什么事情的规律。实践的自由能力能够在自我意识的现象中得到证实。


54

评判实践理性活动的标准只有一个:在活动中不应当发生任何矛盾这个抽象的知性同一性。因此,实践理性并未超出那种必将构成理论理性的最后结论的形式主义。但是,实践理性不仅设定了善这个普遍规定,而且以这个公设才成为真正实践的,那就是善应有其外在的客观性。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以后再讨论。


康德在理论理性中否认了的东西,即自由的自我规定,在实践理性中则证明为正确的。如果说康德认为理论理性是在认识无限方面的否定能力,应该限于经验的有限性,那么现在康德则承认了实践理性的肯定的无限性,即,他认为意志具有以思维的方式自己规定自己的能力,并且人只有在拥有这种能力而把它应用于行动时才是自由的。但是,靠这种承认并没有回答关于实践理性的内容问题(善的规定性等等)。


55

c)反思的判断力,被康德认为具有一种直观的知性的原则。即,在直观的知性中,那种好像对普遍东西(抽象同一性)是偶然的特殊东西可以由普遍东西本身加以规定,而这可以在艺术作品和有机自然产物中体察到(审美维度)。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实际上说出了理念的表象,甚至理念的思想。活生生的有机组织与艺术美的当前在场向鉴赏力和直观展示出理想的现实性。


56

尽管康德提出了知性中的普遍东西与直观中的特殊东西的另一种关系的思想(不同于在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基础上的关系),但是,与这种思想结合的不是认识到这另一种关系是真正的关系,甚至是真理本身。在康德那里,普遍东西与特殊东西的统一仅仅是像它在现象里达到现实存在那样加以接受的,且是在经验中加以揭示的。


57

反思的判断力的原则对于有生命的自然产物来说,被康德规定为目的,这目的就是能动的概念,是在自身得到规定和进行规定的普遍东西。同时,康德排除了外在合目的性(有限合目的性)的表象,在其中目的对于实现目的的手段和材料只是外在的形式。反之,在有生命的东西中,目的则是内在的规定和活动,且有生命的东西的一切环节都互为目的,也互为手段。


58

虽然在这里目的与手段、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知性关系得到了扬弃,但又与此矛盾,康德把目的解释为一种原因,这种原因似乎只有作为表象,即作为一种主观东西,才是现实存在的和能动的。因此,目的规定也就仅仅被解释为一种属于我们的知性的评判原则。


59

按照内在合目的性的原则,完全没有局限的理念本当是这样:由理性规定的普遍性、绝对终极目的或善应该在世界中得到实现,具体地说,应该通过一个第三者,即上帝得到实现,而这样一来,在绝对真理中,普遍性与个别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那些对立就都得到了解决,而被解释为不独立的和不真实的。


60

但是,善一开始就仅仅被规定为我们的善,被规定为我们的实践理性的道德律。所以,对立的统一并未超过世界的变化与道德律的一致,甚至,善依然还是一个没有规定的抽象概念。这种和谐仅仅被规定为一种所信的东西,只具有主观的确实性,而不具有那种符合于理念的客观性。——或者如果把理念的实现在时间上推移到未来,那么也只是表面上掩盖矛盾,而且知性的时间表象,即无限的进展过程,恰恰是矛盾本身不断被设定的过程。


*评述批判哲学

【看不到的原因】对于有生命的事物来说,单个的规定性可以变为对否定东西的感觉,因为有生命的事物作为有生命的事物在它们之内拥有超出个别东西的生命力这种普遍性,在它们的否定东西里依然保持自身,并且感觉到这种矛盾是存在于它们之内的。矛盾之所以存在于它们之内,是因为在主体里有两个方面,即主体的生命感受的普遍性与否定这种感受的个别性。同样,认识的界限、缺陷也只有与普遍东西这个整体、这个完善东西的现存理念相比较,才被规定为界限、缺陷。因此,看不到正是把某种东西描述为有限的或有界限的东西,包含着对于无限的或无界限的东西的真正在场的证明,看不到只有无界限的东西在此岸世界包含在意识里,才能有对于界限的知识,就不过是不知不觉罢了。

【与形而上学化的经验主义的比较】略。康德哲学唤醒了对一种绝对的内在性的意识,这种内在性虽然由于性质抽象而未能发展出任何规定,但却拒绝对于某种具有外在性特点的东西听其自然和默然认可。

【功绩和片面性】功绩:它使人确信知性规定属于有限性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并没有真理。片面性:用自在之物来确定知性的有限性,实际上,知性规定的有限性不是由于它们的主观性,相反,它们本身是有限的,有限性可以从它们本身揭示出来。

【与费希特】如果说康德只是形式地认为思维可以自己规定自己,而自我规定的方式和限度并未被证实,那么,费希特认识到这个缺陷,说出了演绎范畴的要求并作出了尝试。费希特把自我作为出发点,从自我活动的结果得出范畴。但是,自我在这里并未真正表现为自由的、主动的活动,因为自我被认为与非我有关系,只有通过非我,自我的自己规定自己的活动才被刺激起来。——在这里,非我是一个未知的外部东西,自我则是一个受制约的东西,与一个他物对峙。由此可见,费希特也停留在康德哲学的结论上,即认为只有有限东西能加以认识,而无限东西则超出了思维的范围。在康德那里叫作“自在之物”的东西,在费希特这里则是外部的障碍,是不同于自我的他物的抽象概念,它除了非我的规定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规定。自我与非我的关系:自我仅仅是它不断地从障碍解放出来的连续活动,然而并没有得到真正解放,因为随着障碍不再存在,仅仅以自己的活动为自己的存在的自我本身也就会不再存在。进一步说,自我的活动产生的内容仅仅是经验内容,不过是加了一句话,说这种内容纯粹是现象。


黑格尔《小逻辑》笔记(5)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二种态度-批判哲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