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促进中东欧国家互联互通
伊沃娜•拉杰瓦茨(Ivona Ladjevac)
十年前,首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华沙举行之时,参与的国家很难预测到新的合作机制将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在2012年,世界各国经济以及包括欧盟在内的区域性组织依旧受到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余震”影响。因此,中东欧国家将这种新的合作形式看作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机遇。
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区域合作平台,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能够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融资并提供建设经验,为欧洲国家间实现更好的互联互通创造条件,进而促进了相互间经济交往。重点项目包括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塞尔维亚和黑山多条公路建设、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匈塞铁路等。
作为这种新合作形式的发起者,中国最初的构想不仅是在双边层面上加强与中东欧国家的联系,更是为了促进区域内国家的互联互通并推动各国间合作。从整体来看,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都得以加强,但坦率地说,它们之间的合作仍远低于应有的水平。塞尔维亚和匈牙利之间的合作则是个例外。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匈牙利,在与中国合作方面屡屡受到欧盟的施压,匈塞两国仍努力推进连接两国首都的铁路现代化项目。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建立十周年之际,该项目已取得重大进展,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段正式开通运营,至此塞尔维亚第一大城市贝尔格莱德至第二大城市诺维萨德间的列车运行时间由90分钟压缩至30分钟。匈塞铁路全线通车后,贝尔格莱德至布达佩斯的铁路通行时间将从目前的8小时缩短至3小时内。
作者:伊沃娜•拉杰瓦茨(Ivona Ladjevac),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