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年浙江申论A卷答案

2023-08-15 16:29 作者:千寻申论  | 我要投稿

第一题:

假如你是“资料2”中A市团市委工作人员,负责主持这次线上座谈会。在座谈会结束前,需要对在线参加座谈会的应届毕业生做一个简短的发言,你会说些什么?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20分)

要求:(1)紧扣资料,提炼准确,导向正确,条理清晰;(2)言简意赅,感染力强,符合线上座谈会情境;(3)不超过350字。

 

【千寻老师答案】337

        感谢同学们精彩而又真诚的分享,为即将毕业的师弟师妹们做好职业规划提供了方向。首先,择业要接地气,敢于扎根基层。通过擅长的专业促进乡村振兴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一方面可以真切了解农村以及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好政策,另一方面也可实现理想。其次,工作要有干劲,正确看待内卷。工作中专心致志,沉下心,时刻保持清醒、冷静、客观的大脑,找准定位,明确规划,找准赛道,便可摆脱焦虑,形成良性竞争。最后,人生要有梦想,不做躺平青年。躺平是一种消极、低落、极端的生活态度,产生恶性循环,不利于身心健康与开拓视野,青年应为目标而努力,从而实现梦想。

        祝愿大家都能从喜好中发掘职业方向,秉持目标与初心,努力前行,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为基层贡献力量,让生活富有意义,肩负起时代与国家赋予的责任和期待。

 

【千寻老师提示】

1、审题

此题为公文题,要求写一篇总结发言,作答要求提示“紧扣资料,提炼准确”,不能够随便发挥,就是概括材料,本质是“披着公文外衣的概括题”。

2、梳理材料

材料为座谈会中的发言,分为3个话题,1个小结,共4部分。

就按照材料的逻辑、层次去写就行,3个话题,提出3方面的要求,1个小结,用到结尾中。

 

第二题:

“资料7”是《N市日报》拟刊发的一篇新闻报道,请你围绕这篇报道写一则短评,与该报道一同刊发。(30分)

要求:(1)题目自拟,观点鲜明;(2)论述深刻,结构完整;(3)不超过600字。

 

千寻老师答案】530字

让毕计从纸上谈兵到落地转化

          N市发起的“我在枫湖做毕设”行动,邀请设计院校以N市乡村为画板,设计毕业作品,并由大学生和村民共同推进作品落地转化,既回应了乡村振兴战略具体需求,又让教科研与地方发展相结合,意义重大。

        写在乡间大地的毕设,承载起传统文化。过去的毕业设计多是凭空而做,而此次的行动促使毕业生从乡村土地寻找灵感,将千百年的历史文化与年轻群众较易接受的产品相结合,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中国传统文化,让毕设直接用在乡村大地,提升成就感。

        写在乡间大地的毕设,考验着实操能力。毕业生的作品要由村民导师、高校导师、企业导师组成的导师团来评分。打分标准从单独的学术探究延伸至多维度考量,不仅考验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促进毕设聚焦乡村,考虑村民需求,真正落地实现,为村庄带来帮助。

        写在乡间大地的毕设,吸引了商业资本。毕业设计吸引了企业导师亲自下场抢设计,将其与公司产品结合,不仅实现了作品的市场落地,更让高校师生提升实践经验,理解了作品与时代、社会、乡村紧密联系的重大价值,在未来的教科研中,善于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目前,已有12所高校的60个毕业设计陆续落地N市,从实体建筑项目到文创或乡村规划类项目,形式多样,领域丰富。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论文写在大地,更棒的设计做在乡村!

 

千寻老师提示

审题:公文题,写一则短评,本质是“披着公文外衣的观点型分析题”,首先要把握核心观点,进而阐述理由,最后加上小尾巴。

 

第三题:

关于就业,一方面,把“收入”“舒适”“稳定”等因素作为评价工作好坏首要标准的大学生比例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去基层“吃苦”,而这些年轻人在谈感受时,多用“成就感”“开心”“骄傲”“满足”“值得”这样的词。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50分)

要求:(1)主旨明确,结构完整,思路清晰;(2)内容充实,论述深刻,语言流畅;(3)不拘泥于给定资料;(4)字数1000-1200字。

 

【材料逻辑】

【作文框架】

千寻老师答案

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总计1076万人,在这个就业季,“去哪儿就业”“如何评价工作好坏”“专业对口就业率”等问题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的热点话题。为此,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成为当下必须解决的重点课题。

        促就业,需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以扎根基层实现人生价值。过去,不少毕业生把留在大城市工作当做毕业后的首选,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回乡就业、基层就业。一方面,扎根基层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无论是投身智慧农业领域的创业团队,还是为边疆地区教育奋战的乡村教师,他们都在基层的沃土中绽放出青春之花。另一方面,向下扎根更彰显家国情怀,正如118名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的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生,肩负起了西部建设的重担。为此,各级政府、高校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引导毕业生了解基层、投身基层。

        促就业,需要出台政策为其保驾护航,以政策杠杆积蓄人才资源。调查显示,当下把“收入”“舒适”“稳定”等因素作为评价工作好坏首要标准的大学生比例有所提升,这反映出,新一代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需求。在上海,为应届毕业生定向提供低价稳定的租赁房源;在福建福州,为其提供一年免费住宿;在安徽合肥,为其提供免费岗位技能培训……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回应了毕业生的择业需求,促进其充分就业,还为地方长远发展积蓄起宝贵人才资源,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双赢。

        促就业,需要高校教育接轨社会需求,以供需匹配降低就业难度。高校是输出人才的重要阵地。然而,当下高校教育存在专业招收人数与岗位需求人数不匹配、学校所学与社会所需有偏差等问题,导致专业不对口、学不能致用、热门行业竞争大,困扰着高校毕业生。这警醒着高校教育不能再囿于课堂之上,必须勇于走向社会,将教科研工作与地方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一方面可与地方联合开展活动,针对地方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科研;另一方面可与企业合作,吸引商业资本注入,促进教科研成果在市场落地。

         就业,事关青年的人生选择,事关家庭的和谐幸福,事关社会的稳定发展。相信通过持续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出台更多政策护航求职路、推动高校教育持续改革,定能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3年浙江申论A卷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