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囚犯死前赋诗一首,朱元璋听后,为何下令杀了在场的监斩官
古代的连坐刑罚非常残酷,稍有牵连就会面临抄家流放的处罚,甚至还会有杀身之祸。
历史上这类连坐案件发生最多的便是明朝时期。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痛恨贪官污吏,曾经不止一次地发动过官员的大清洗活动,在位期间斩杀的官员多达十几万人,可谓是铁血到了极致。

可是,这其中的冤假错案更是不胜枚举,但他身为皇帝又岂会轻易承认自己错了,有时候为了挽回一些颜面,他还会斩杀一些毫无关联的无辜臣子。
在处理蓝玉案的时候就发生过一桩类似的案子,因为一位犯人杀头前赋诗一首,皇帝朱元璋听后大怒,最后还斩了当时在场的监斩官。
1、画上题诗引祸端
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孙蕡,他非常才得有才气,与赵介、王佐、黄哲、李德并称“南园五子”。
孙蕡年轻的时候参加科举中了举人,之后又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工部染织使。后因工作认真,为官清正廉明而被升任为翰林典籍。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殊荣,可是,在孙蕡升任翰林典籍之前他的官路其实也非常得坎坷。
由于他是诗人,本身就有一些傲气,又非常看不惯贪官污吏的行为,脾气还非常得暴躁,因此,经常在工作中经常得罪上级官员。
经常得罪上级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好的待遇,最终,他因为犯错被处罚去修城墙,但修城墙也招来了灾祸,主管修城墙的官员自己工作失职,导致很多人被牵连,孙蕡也在其中。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见孙蕡的运气实在太差,又有些可怜,便随便找个借口给放了。

不过,孙蕡这性格也是真的不招人待见,在前往苏州上任的时候,他又得罪了上级,这次他直接被发配到了辽东守卫边疆去了。
虽然孙蕡的为官之路坎坷,但也没有遇到太大的风浪,只是不招人喜欢。回到京师做了翰林典籍之后,他每天除了编撰书籍就是欣赏名家字画。
在偶然的机会下,他得到了一幅画蓝玉的画,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大将,地位尊贵,他的手笔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孙蕡见那画作却是非常精细漂亮,一时兴起,就给这幅画题了一首诗,随后就放在一边再也没有过问,时间一久,连他自己都忘记了自己还有这么一幅画。

可是,也就是这幅画,让他招来了杀身之祸。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2、莫名之罪,含冤而死
原来,在朱元璋的晚年,他大力培养自己的长子朱标,目的就是为了让朱标将来继承皇位。
朱标虽然勤奋,能力也出众,可惜英年早逝,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自然伤心欲绝,多年的悉心培养也都付诸东流。
在朱标去世后不久,朱元璋就将他的儿子朱允炆立为太子。这朱允炆年纪尚小,而且性格偏软弱,实在不是继承皇位的人选。
可是,朱元璋决定的事就要做下去,他自知朱允炆无法掌控这些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旧臣,为了能让孙子安心即位,朱元璋开始了一场无情的杀戮。

起初,他开始以一些老臣骄奢淫逸为由,杀了不少官员,还牵扯了很多官员。
群臣见朱元璋真的大开杀戒,也都非常得小心,渐渐地,骄奢淫逸的借口很难找到了。朱元璋此时还没有为朱允炆铺平道路,自然不会罢手,一招不成,还有一招。
一些没有真正实权的官员已经处理得差不多了,朱元璋担心手握军权的将军会反叛朱允炆,于是他开始以谋反为罪名,大肆屠杀手握军权的将军。
此次行动牵连甚广,短短几个月就杀了几万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明朝发生了著名的蓝玉案。
朱元璋以谋反为名,将蓝玉满门抄斩,又将与蓝玉有关联的大小官员、亲朋好友尽数逮捕。

古代的连坐刑罚非常残酷,稍有牵连就会面临抄家流放的处罚,甚至还会有杀身之祸。
历史上这类连坐案件发生最多的便是明朝时期。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痛恨贪官污吏,曾经不止一次地发动过官员的大清洗活动,在位期间斩杀的官员多达十几万人,可谓是铁血到了极致。

可是,这其中的冤假错案更是不胜枚举,但他身为皇帝又岂会轻易承认自己错了,有时候为了挽回一些颜面,他还会斩杀一些毫无关联的无辜臣子。
在处理蓝玉案的时候就发生过一桩类似的案子,因为一位犯人杀头前赋诗一首,皇帝朱元璋听后大怒,最后还斩了当时在场的监斩官。
1、画上题诗引祸端
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孙蕡,他非常才得有才气,与赵介、王佐、黄哲、李德并称“南园五子”。
孙蕡年轻的时候参加科举中了举人,之后又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工部染织使。后因工作认真,为官清正廉明而被升任为翰林典籍。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殊荣,可是,在孙蕡升任翰林典籍之前他的官路其实也非常得坎坷。
由于他是诗人,本身就有一些傲气,又非常看不惯贪官污吏的行为,脾气还非常得暴躁,因此,经常在工作中经常得罪上级官员。
经常得罪上级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好的待遇,最终,他因为犯错被处罚去修城墙,但修城墙也招来了灾祸,主管修城墙的官员自己工作失职,导致很多人被牵连,孙蕡也在其中。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见孙蕡的运气实在太差,又有些可怜,便随便找个借口给放了。

不过,孙蕡这性格也是真的不招人待见,在前往苏州上任的时候,他又得罪了上级,这次他直接被发配到了辽东守卫边疆去了。
虽然孙蕡的为官之路坎坷,但也没有遇到太大的风浪,只是不招人喜欢。回到京师做了翰林典籍之后,他每天除了编撰书籍就是欣赏名家字画。
在偶然的机会下,他得到了一幅画蓝玉的画,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大将,地位尊贵,他的手笔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孙蕡见那画作却是非常精细漂亮,一时兴起,就给这幅画题了一首诗,随后就放在一边再也没有过问,时间一久,连他自己都忘记了自己还有这么一幅画。

可是,也就是这幅画,让他招来了杀身之祸。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2、莫名之罪,含冤而死
原来,在朱元璋的晚年,他大力培养自己的长子朱标,目的就是为了让朱标将来继承皇位。
朱标虽然勤奋,能力也出众,可惜英年早逝,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自然伤心欲绝,多年的悉心培养也都付诸东流。
在朱标去世后不久,朱元璋就将他的儿子朱允炆立为太子。这朱允炆年纪尚小,而且性格偏软弱,实在不是继承皇位的人选。
可是,朱元璋决定的事就要做下去,他自知朱允炆无法掌控这些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旧臣,为了能让孙子安心即位,朱元璋开始了一场无情的杀戮。

起初,他开始以一些老臣骄奢淫逸为由,杀了不少官员,还牵扯了很多官员。
群臣见朱元璋真的大开杀戒,也都非常得小心,渐渐地,骄奢淫逸的借口很难找到了。朱元璋此时还没有为朱允炆铺平道路,自然不会罢手,一招不成,还有一招。
一些没有真正实权的官员已经处理得差不多了,朱元璋担心手握军权的将军会反叛朱允炆,于是他开始以谋反为罪名,大肆屠杀手握军权的将军。
此次行动牵连甚广,短短几个月就杀了几万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明朝发生了著名的蓝玉案。
朱元璋以谋反为名,将蓝玉满门抄斩,又将与蓝玉有关联的大小官员、亲朋好友尽数逮捕。

由于牵涉的人数实在太多,无法真正做到每个人都详细审问,为了尽快了结案件,大部分与蓝玉有牵连的人都没有被审理就定了罪,而且都是死罪。
这其中牵扯的大部分人都是含冤入狱,可惜在政治面前,他们想申冤却不得。
彼时,孙蕡也被牵连到蓝玉一案。
不得不说,此人运气极差,对于被抓捕一事,孙蕡也是一脸茫然,自己都不认识蓝玉,有何来是他的党羽一说。

可是,刑部的官吏可不管这些,他们在孙蕡的家中发现了蓝玉的画,上边还有孙蕡的题诗,根据这些就断定了孙蕡是蓝玉的党羽,被投进了死牢。
很快孙蕡就被押赴刑场,当得知自己要被斩首时,孙蕡也是满腹的委屈,不禁有感而发,为自己作了一首绝命诗,内容凄婉,饱含悲切之意。
虽然孙蕡愤懑不平,但是行刑者可不管这些,时辰一到,孙蕡便被处决了,一代文才诗人就这样被冤死了。
3、难以平冤,以命抵命
孙蕡被处决之后,他在刑场上作的那首绝命诗却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

朱元璋在仔细品读这首诗后,心中知道孙蕡是被冤枉的,但人是他下命令杀的,如果平冤了就说明自己是个昏君,但是,如果不平冤,朱元璋又过意不去,于是他想了个折中的办法。
朱元璋叫来孙蕡的监斩官,将这首诗又读了一遍,然后说这么好的诗,监斩官为什么在现场没有上奏,以至于错过了一个有文才的人,这是监斩官的失职,应当处斩。
就这样,这个倒霉的监斩官不明不白地就被处死了。

虽然自古帝王家都是无情的,但像朱元璋这样为了给后人即位而杀害开国老臣的却非常罕见。也许,这也是明朝官吏腐败的一个侧面的写照,也是明朝数百年发展中奸臣当道的一个征兆。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