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人才如何投身“中国梦”?如何应对全球化变局?我们从这里寻找答案

由梦工坊导师、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和秘书长苗绿博士撰写的图书《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与《海归中国》自发行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多家媒体和专业读书平台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出版传媒网指出,《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的出版恰逢其时,它将历史和现实、宏观与微观、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等多维度相结合,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创新性、深刻性、系统性、及时性等鲜明特点,对关心全球化发展以及人类未来的中外读者,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参考意义。

当前全球化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中国正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全球政治经济局势,亟需找到在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中与世界对话的新方式,探索出一条新的全球化发展路径。
基于这一现实背景,《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一书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角度观察全球化并做出了全球化的界定,同时对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的特征进行了总结。本书用数据和事实证明,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正在实现从受益者到反哺者的角色转变,并在尝试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通过自身的发展推动全球化的进程。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重要人士的对话,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旨在为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一个新视角,探索如何更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叙事。
与此同时,作者在《海归时代》一书中对中国当代“海龟”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扫描,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留学潮和“海归”潮作了深入的探讨和全面的总结。

1847年,广东青年容闳赴美留学,获得耶鲁大学学位,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例留学行为,1872年,中国第一批官派学生留美,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留学潮序幕。百年间,一代代留学生前赴后继,为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尽管中国的留学与“海归”已有百年历史,但针对其的研究却是20世纪末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才逐渐被学术界认识和接纳的新兴课题,尚且缺乏系统性的总结和全方位的梳理,因此,第一本有关中国“海归”研究的专著——《海归时代》于2005年出版。从此以后,作者不断进行对中国“海归”的研究,通过翻看大量档案、报刊、相关记载,和对具有代表性的“海归”人士的深入采访和研究,撰写发行了一系列“海归”研究图书,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并在某种意义上促进“留学”与“海归”这一研究课题在中国成为一门显学。
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对中国百年留学史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归纳出不同历史阶段留学特点的演变。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从留学与“海归”两个视角阐述了21世纪以来中国留学潮与“海归”潮的新变化与新动向。第四章到第七章分别分析了政界、国际组织、科教文卫、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海归”人才发展情况,精心挑选了大量最新鲜并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对21世纪以来“海归”人才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第八章从凝聚海内外留学人员,为中国更好实现在全球化时代崛起的角度出发,对优化“海归”人才就业环境、完善“海归”人才创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让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可以拥抱中国机遇,投身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建设事业中。最后,在总结全书的基础上,对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十大趋势做出了新的判断。
如今,在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留学与“海归”仍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成为当代中国一个日趋重要的社会现象,本书通过对“海归”群体的研究,让社会逐渐认识到“海归”群体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的全球化竞争开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与《海归中国》这两本书分别从全球化视角和“海归”研究两个角度为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下新路径探索给出思考与解读。
(部分内容来源:全球化智库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