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创伤记录与行为浅析
想做什么就去做,想说什么就说出来。
洒脱直率的信条,一直想达到的。
理所当然的前提条件是,不能违反法律法规,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不能以伤害他人为动机……
一直以来被规训着,相信并执行。
我以为是个人都该清楚的规则——实际上,不是的。他们不是我。所经受的教育、个人思考,太多的不同。最终表现出来的同样如此。
不知道。或是,知道,但不想约束,甚至只想苛责别人。看到的态度是这样的。
无法以自己遵守的准则,去预测其他个体。“理所当然”、“本该如此”的构想,崩塌了。
时至今日,基本能冷静下来了,偶尔还是会有起伏。
我感到愤怒。低落。悲伤。
理清情绪产生的诱因以及之后发展的脉络。只是我自己的视角与观感。我需要知道。
无法原谅的事。行为动机分析。不自量力地试图说明,告诉我自己,这或许是答案。
我清楚单线条的关系与情感,我与我所爱的人之间的。但是我无法理解其他人,以及其他人所扮演的角色、构成的关系、所思所想所为。我需要解释,与因此产生的情绪和解。
不会成为芥蒂。更多角度的推演感受。并不会感激这些人,本就是不必要的,甚至是低劣的。
无法保证使用的都是中性词。理性范围内的愤怒表达,快要溢出来的表达欲。没那么多非黑即白的界定,但是这样的思维存在着、影响着。
我想说。
我认为我有表达的权利。
正经、理性、保持距离地叙述。

声明:
本文聚焦于b站的mafumafu官方账号“掉粉”这件事及该账号下的取关行为、魔怔行为,其他区域及群体不作考虑及探讨。由个人视角观察及叙述撰写,实际上对整个局势、群体缺乏宏观上的研究,对个体行为也只能看到冰山一角,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本文不具有普适性,仅就此事件表达个人观点,切勿对号入座、泛化至其他领域。

写作动机:
无法释怀,永远无法原谅的网络恶意,郁结于心,索性铺开记叙,顺势分析解释。让躁乱的思绪心情有针对性,同时,解决自己的疑惑与愤怒——为什么这么做?
并非否认“否认”的态度本身,仅是疑惑于“超出常人能够理解的范畴”做出的行为的发生、存在、延续,比如过度联想、人身攻击、造谣侮辱乃至掀起网暴。
模糊的所指无法解决问题,所以明确指向anti行径。
过多抒情扩展可能会混淆主题,所以局限在对anti行径的思考分析,不延伸到anti来源及账号背后的现实。

基本概念界定:
我们:桃源民(广义上涵盖路人粉)。
乐子人:以他人的不幸进行取乐、装傻反串钓鱼的群体;看热闹不嫌事大甚至故意拱火的群体。
anti:针对特定对象发布、编造、传播扩散黑料与抹黑形象的内容的群体。
反串:伪装成不同立场群体进行发言,实际为了搅乱视听、促进势态极端化的行为。
钓鱼:约等于引战,形式与内容更加简短、懵懂,以吸引别人回复(答疑or纠正),实际上心知肚明,刻意引导,以对回复者进行优越感嘲讽。
路人:对活动者及粉丝群体关注度及参与度不高、不太了解,基本随缘刷到,也不会刻意留意或长时间留意的群体。其中,观察所发表的言论倾向,粗略地定义为:存在好感的称“路人粉”,存在负面印象的称“路人黑”,一般感觉水平通称“路人”。
活动者:在网络上面向大众发布作品开展活动的个体或组合。
唱见:在网络上投稿翻唱作品的活动者。投稿作品目前已不限于虚拟歌姬曲目,部分也有自己的原创曲,多由业余起步、凭兴趣开始活动。
桃源民:b站mafumafu官方账号开的粉丝勋章名,来源于mafumafu首次使用中文的原创歌曲《曼珠沙华》中出现的歌词“欢迎来到桃源乡”,于是默认为中文地区mafu粉丝群体的称呼。实际上mafu本人并未设置官方认可的粉丝名,民间一般自称及代指为mafu厨等。

文章脉络:
一、我的所见与所感
二、假设分析
三、理论分析
四、我的理由
五、拓展与启示
六、参考文献

一、我的所见与所感
笼统地捋一下以我个人视角看见与感受的经过,时间跨度从2月11日至今。客观事实用黑色字体。感受及解释用蓝色。考虑用红色。
发觉事件的苗头,是2月11日上午十点左右,在《暗い微睡みの呼ぶほうへ》的最新评论。我有看评论区的习惯,观察人们对同一件事发表的各种看法,因而很快觉察到了不对劲——这几条评论与歌无关,意味不明,突兀又理直气壮地存在。我感到困惑。
考虑到我很久没关注外网信息了,遂去同担群里问最近有什么事。得到的回复是“可能有女朋友了”,随即发出几张模糊的截图。
是这样吗……我第一时间考虑的居然是“对方是哪个领域的?”,担忧无法很好地理解他,如果从事的行业不一样的话。后来与旁人谈起的时候,后知后觉:既然都在一起了,那肯定能够接受生活习惯、性格趣味,用不着替他担心。
如果是真的话,希望能照顾好他,希望他幸福。
虽然很突然。
完全不知道对方,也不打算因为这个原因去了解——感觉很不尊重对方。如果他需要我们知道的话,会说的吧?到时候再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去接触与对方有关的信息。
作为清楚界限在哪里的mafu单推人,尊重与信任他所表达出来的态度、做出的选择。
等待。
评论区越发怪异,阴阳怪气的,侮辱性的。我没有预料到的——其他人将这件事议论酝酿到炎上了。国内已经如此……闻风而动的奇怪的人和话。
开始觉得这不是件好事,事情也可能并不如传言那般。等待。
到了晚上,在推特和b站都发布了,证实了确实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简明地列出最重要的点。我表示了对浮上的感谢,至少说明他对我们这些关心着他的人的负责态度,没有无视、逃避。
根据平时表现出来的生活作息,可能睡醒就在为突然铺天盖地的负面信息感到迷惑与不安,不得不发推初步声明。看着他的人,除了我们,还有很多闻讯赶来的不知道怎样的存在,毕竟事件牵涉到第二个人了,对方不仅是在看上去与之并不交叉的活动领域,还是粉丝数量庞大的活动者。
更清楚事情是什么样的了。可是炎上没有停止。以往动态评论数一般在两三百,专辑、live、周边的动态在两百以下,重要的通知好事翻个两倍。而这条评论一小时内破千,经过普通地发表观点、引战、刷屏、造谣、解释、争论、骂战、举报等,目前稳定在五千多。
相当多的评论在发引发事件的discord消息原文以及误导性的错误翻译,后期简化为其中的个别词汇或颜文字。信息滞后与隔阂、偏见。
随着澄清动态的发布,这边也知道了这件事。即,原本没有注意到的人,注意到了。
从这天开始,每天平均掉数千粉。我万万没想到,在2月10日《GHOST》好不容易达到百万播放、充满感慨地在页面截图纪念后,这张图同样成为了最高粉丝数的纪念——原本稳步地向82.5万进发。

时间感觉很漫长。但这只是第一天。
应该是第一次开始动用b站的举报功能,已经无法忍受了。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痛苦的守卫战,一有空就点开各个稿件、动态的评论区,看见评论的攻击范围从声音容貌到任何角度,甚至索性诅咒,复制粘贴的恶评甚至蔓延至上一年的稿件和动态,更离谱的是评论的发布时间,整晚都不睡觉?最高记录,某一天甚至举报成功了一百三十余条评论。能举报成功就意味着确实是糟糕的言论吧?这个世界简直疯了,犹如有预谋的、病毒、机器人,胡言乱语的规模和程度是第一次在这里看见。

这里不能沦为第二个微博。这里承载了最珍贵的回忆。这里是和他初遇的地方。这里……为了这些理由努力着。最关键的是:这些评论是错误的,充斥着低俗、侮辱、人身攻击、刷屏。对本人发布的澄清视而不见,造谣、钓鱼、引战自得其乐。

这段时间的经历,毫无疑问,是创伤。但创伤还是可以拿出来谈论的,避而不谈可能会成为隐患,正如伤口不敞开消毒就会化脓,变成以后也不愿不能触碰的地方。想要坦坦荡荡地面对入坑以来的所有经历,清晰地记录下来,在时间模糊我的记忆、模糊事件影响之前。
最关键的是——他的确没做错什么,当然不怕说。
2月12日,忍无可忍的我发布了一篇专栏,浅述我对局面的部分看法。(其实已经写了一篇对于粉丝行为的看法,还在完善中,却碰到了这事,放就一起了。)
(一部分人)不够冷静,太容易乱了阵脚,偏听偏信,怀疑已经种下,各种猜测成为了养料,然后离开,甚至走向对立面,成为讨厌的存在。
三两句话就足以说明的实情,被大肆阴谋论,毫不相干的攀附、断章取义,成为佐证,问题复杂化。
出现在这里是为了什么呢?如果是之前就点了关注,自然地看到这条动态,那么看到之后,出现在这里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之前关注的理由,大概是因为音乐吧?为什么迅速地就改变关注点了,从音乐转到了对个人私生活琐事的关注了呢?为什么不在意他表达的内容,而选择相信与他真人毫无联系的人们的猜疑推论了呢?
这一天,《空腹》达成百万播放,成为b站投稿的原创曲里的最速百万曲。可能有评论区下号召不要过多关注事件、争吵,不如多去刷播放量的作用,但这首本来确实也接近百万了。
2月13日晚,mafu再度浮上,表明目前的状态。没有一句废话,实在地回应关切。我感到安心。如一位同担所说,如果经不起大风大浪,怎么敢做top。毫无疑问是顶流的唱见,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无限放大审视,他自然是有所觉悟的,内心强大的。何况被谣传的是子虚乌有的事,更不可能被击倒。他的事业心有目共睹,也不会容许就此中止停步。但不代表不会难受。炎上是可怕的,当炎上来临的时候也不得不去面对。我相信他知道该怎么处理,只能说很倒霉。已经持续活动超十年、自述从活动开始以来一直被喷的存在,没那么脆弱。
这条动态的热度明显下降,经过一个月评论后积累到三千,不乏在问“发生什么事了”于是评论×N的情况。一遍遍地叙述本来很简单的事。随着新爆料旧讯息、开盒狂欢,蹭热度的出尽了风头,谁都能来蹭,咬死最有争议的事件作为落定的事实,以“早就……”的老生常谈口吻对不明所以的人进行宣讲,广泛地传播。“哪有这么简单”、“你信了?”,挑起求知猎奇的欲望,忠于事实的叙述也不得不越来越长,越长越引起怀疑和否定。网暴轻易地发生在任何地方,忙着划分阵营开战,有些不死不休的势头,各种组团、挂人。
2月18日,如期发布了商曲《栞》。很多人以为发布新曲前是澄清事件的ddl了,结果只是普通地正常地投稿了,引起不满与愤怒,导致《栞》评论区中大量与作品无关的ky,包括被新投吸引来,但在大量ky之下被迫吃瓜表现态度、参与评议。投稿后数日均掉千粉。截止目前,评论数接近四千。
2月19日,mafu按照事前通知开了告知直播。随后b站出现了文字及视频翻译。风评并没有什么改变,或是断章取义,只抓取“道歉”这个字眼肆意解读,完全不在乎前后文。由此可见,无论正主是否反应、做出何种反应,总有人不满意,总能自圆其说制造恶评。掉粉的势态在减缓,日降一千以下。
2月26日,mafu更新blog,宣布事件结束。有桃源民将原文及翻译搬运到b站评论区。民间的讨论并没有终止,anti津津乐道于爆料、猜疑。
3月4日,热门曲翻唱《残响散歌》投稿。评论区大片情感泛滥以及“欢迎回来”(对应之前的动态提到的“暂时休息”)以及对这种情绪的阴阳怪气嗤之以鼻。截止目前,评论数约一千五,与之前普通形势下的投稿持平,可以视作投稿这块观众的关注热度与方向恢复常态。
3月5日,熟悉且期待的日常脑死动态“popopo”也于b站发布,表现出想要恢复常态的意愿。我们表示怀念、破涕为笑努力玩梗。当天紧接着的第二条推没有在b站发布,我表示理解,同等的感动。能够直接与之情感传达的是墙外的饭,这是当然的。
3月7日,soramafu初次合作翻唱《海百合海底谭》投稿八周年纪念日,晚上十点终于在b站发布动态,评论区气氛大多很好,表示祝贺。
从事件爆出至今,偶尔出现提及微博的评论都传达出愤怒、晦气、无法理解等感受,强烈告诫其他桃源民不要去。随着mafu被炎上,犹如惊蛰一般出现anti狂欢,官微自2月11日以来的评论区已经被anti占据,也有部分anti涌去了同属一个组合的soraru那边发表污言秽语。b站的举报处理速度、效率值得点赞,而且粉丝数与活跃度也是b站更好。
3月14日,发表包含一张图片的疑似emo动态,猜测是否意味着新曲预告。截止3月23日13:23即投稿前,粉丝数817609。
3月23日,翻唱《逆梦》投稿,零星会出现anti评论,如再度提及事件或毫无理由的道德绑架与人身攻击,很快能处理掉,评论区基本很干净,氛围很好。除了仍在持续掉粉,以及零星不明所以的评论,可以视作2月事件的影响在视听者层面基本上结束。
掉粉规律总结:事件爆出的三天内掉粉最猛,日均过千,之后递减;周末评论活跃显著高于工作日;新投稿、动态后当天掉粉过五百,三天内掉粉在每日数百,这个规律持续到目前;自二月末事件宣布结束,平时每日平均掉粉一百以内,新增关注不抵取消数目。从2月11日截止目前,由无限接近82.5万至81.5万,掉粉约一万。
3月26日,截取部分推文发布至动态,附带一张貌美iro酱美照。推特及动态发布频率逐渐恢复常态。
3月28日,发布黑发妆造。由于好几年没有黑米了于是老粉大惊喜,截至目前评论过七百。
3月29日,新专(活动十周年纪念专辑)上架宣传。掉粉情况如上述。
4月1日,作为推特两百万关注达成的约定,发布黑发女装照,评论数激增,截至目前已超过一千。掉粉情况如上述,掉至显示81.5万(即跌破81.55万)。
4月3日,发布与soraru、penpen出门吃烤肉的图片动态。掉粉情况如上述,截止4月6日23:32,为815210。
从站内专职做唱见视频搬运并翻译的字幕组up投稿可见,4月4日晚,突然开了半小时推生杂谈,标题为“想和大家聊天”,直播结束前提到因为他的事所以没能参加努力练习了的大乱斗的比赛;被评论尴尬指出只和男生玩(提到了与其他几位合作的vtb事务所里出道的几位男v)。虽然现在都过去了,形式好转,可影响还是在,没有办法触及的时候与观众心照不宣地跳过。
关于2月事件,再说一遍——这是创伤!!!创伤性事件!!!创伤都是不嫌事大拼命搞事的乐子人造成的!!!最低的存在!!!
……
好消息是,自从4月23日连续投稿了两首对yorushika名曲的翻唱作品后,粉丝数终于扭转了持续下降的趋势,目前回到了81.48万,小幅度增长中。仍有几个anti(例如坚持不懈地出现,发无脑复制粘贴、阴阳怪气的评论,不时发动态辱骂他,看起来生活不如意到令人可怜的地步的曾名“元气满满xx”、现名“魔法xx”)或是别的迷惑言论出现,生硬地提到女方,故作叹息,实为ky,还要抱怨自己被踩下去了,一整个大无语。
4月21日的个人闲谈直播中也语气轻松地复刻道歉句式进行玩梗,明显内涵2月的澄清直播,听得出来心态已经完全恢复了。

二、假设分析
因为无法做精确的数据调查,也无法抓获anti进行深度访谈,于是以观察法粗略得到的数据,试图初步分析:
综上所述,我所猜测的2.11及之后掉粉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时间(事件刚爆出or发布第一条动态or发布第二条动态or说明直播or发布blog宣告事情结束);获知渠道(正主原话or他人转述);入坑契机(音乐or性格、人际互动or人设、颜值or其他);期待;依恋/关注度;性格特征(场依存性or场独立性)
以时间为自变量,取关数呈现先激增后平缓下滑、小幅度波动曲线。
几乎是第一时间关注到了,行动力同样最高。此时除了在直播现场的,都属于二手消息,所以渠道无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吃瓜的深入),短时间内信息量激增,面对繁杂的信息,人们会更关注负面信息,容易夸大对问题严重性的评估;随着线索的增加,进行经验比较、信息整合,认为不符合既有认知、感到欺骗等;节省机能,不看不烦;吃瓜基本上吃全了,正主的处理也看到了,指示厨表示不满;因为网暴、恶劣的氛围(包括一时间内迅速涌出的大量蹭热度低俗投稿)而离开;被乐子人攻击或说服;因为动态频率降低而不安、动摇。时间再后移,没有新的负面信息,事件影响力逐渐消退,但两条澄清动态以及大量相关评论客观存在着,随着新投稿、动态发布,账号热度上升,连带着前面发生过的事再度被大众关注到,于是呈现持续掉粉及上述规律。
部分学生党能够看手机的时间不定,信息滞后性等情况无法判断,这部分人群暂且不纳入分析范畴。由于多数时间都无法自由地查看信息,所以有能力搜索的时候可能会追溯更多呢……从其他渠道认识mafu,对他感兴趣然后过来的人(可能是新粉)同理。
受众自身的入坑契机与期待值、关注度,这几个因素之间应该是密切相关的,下面会提到形象塑造、情感投射、认同等具体分析。
受众自身的性格特征,与事件爆出后受评论区氛围的影响程度密切相关。场依存性受环境影响大,放眼望去都是刺眼负面言论的话很容易自我怀疑;场独立性习惯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

三、理论分析
下面是取关及anti乐子人行为的粗略的部分理论猜想,想到哪个用哪个:
快乐原则:
逃避痛苦,追寻快乐,本我的快乐原则。因为能够带来积极体验所以关注,当不能再感受到快乐、存在消极体验,离开乱糟糟环境的最便捷方法就是取关,不再接触。当喜欢和在意变成他人践踏侮辱的点,甚至被围攻、持续不断地轰炸,攻击对象转移到自己身上,还能坚持吗?喜欢他是因为感受到了快乐。当痛苦的感受远超得到的快乐、超过能够承受的范围,那么不值得。更有甚者,心态转变,加入断章取义添油加醋乐子人。
幸灾乐祸可以理解,尊严地位仿佛逆转过来了的虚假满足。但反串实属崽种——目的性太强了,就是为了迷惑路人,更重要的是扰乱粉丝的心。或许有天真的人会当真,相信别的粉丝都会脱粉,那么自己也脱粉、可以脱粉,他确实不值得维护,不算逃避责任。至于反串乐子人收获的快乐,通过伤害别人而建立,只能是肤浅的感受,没有建设性,人血馒头。
防御机制
合理化:为自己不成功或不合理的行为寻找正当理由,使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anti的牵强附会的诡异说辞便是如此,例如改变曲子宣扬存在抄袭、宣称人气不高时蹭相方热度、人气高了相方蹭热度。
理智化:通过提供各种理由来强化其说法的逻辑性、真实性和合理性。如很多人对2月事件的看法就是受害者有罪论,“立单身、恐女人设”、“养gachi”、“麦麸”……总之归为一句话“活该!”,仿佛验证了他们平时已经有但没说的负面观点。除去人云亦云,试想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有多少人还会强烈清晰地秉持这些不愿容忍的观点却还没有跑路的呢?
替代:将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相对安全的对象或目标物,以此减轻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根据事实合乎逻辑发表观点,却被anti阴阳怪气地扣上“你好爱他”的帽子,追着咬,结果攻击发泄对象转移到mafu身上,因为mafu不可能销号跑路,就在这里,而且也管不了这边,不会下场对线,各式各样的评论都留存在这里,似乎所有态度也一并承受了。
反向生成:采取与自己的冲动、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这些可怕的、令自己不安的欲念。经常调侃着说“anti真的好爱他,打卡比我们还勤”、“那么努力给他刷评论”,甚至还有专门黑他的贴吧、bot,姑且认为也是有这种可能性的吧。
倒退:遇到挫折时倒退回更幼稚的问题解决方式。不好的事情发生,慌乱不安是正常的,不知所措也正常,但这时还一味地表示应援,类似“不管发生了什么我永远支持你”,多少有点无脑,也是容易被喷的点。搅事的人不会在乎感情,反而觉得滑稽、可以开喷了。出事了才更应该就事论事啊,情穿插于理,而非情裹挟理,更站不住脚,谁都难以信服,甚至被喷到动摇。乐子人深谙此点容易招致反感,以“宝宝你”、“小天使”等幼稚化语言进行评论,或许有人会被恶心跑。
第一印象/刻板印象:这就是我要提到的入坑契机,我认为这对将来对他的期待具有重要影响,比如因为歌入坑,就会希望陆续听到高质量的演唱作品,甚至是对某种风格的偏好。对于自己期待之外发生的事,感到失望,偏激一些的甚至反感恼怒。随便设些例子:“我是因为xx入坑的,现在他变了”、“我关注他的时候还是个小唱见,现在都上红白了?”……大概是觉得现在看到的他与自己印象中的陌生、遥远了,难以接受。
饭圈文化:
随着anti组织化地挤据视野,不得不对应地产生反黑行动,出现被诟病的“饭圈”感。
有文献提到,“饭圈”行为是一种集体仪式。“饭圈”的价值认同并非对“某一价值”的抽象认同,其本质是粉丝对“饭圈”社会关系的归属感。在“饭圈”中,当出现不利于自家偶像的言论时,“饭圈”粉丝便会开始行动,通过侮辱谩骂其他“饭圈”粉丝、诋毁其他偶像、诽谤捏造事实等行为维护自家偶像。
我所以为的“饭圈”,指的是违反大众认知常理的仪式化行为模式,那么看起来anti才是饭圈,组织化、同质性地造谣、输出素质低下的内容,具有斥异性、狂热性和极端性的价值认同样态。
从众/去个性化:受众多为学生群体,辨识能力较弱,尚未形成独立、成熟的思考能力;生活圈子相对狭小, 人际交往范围不大,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只能从有限的经验中获得,自身知识、能力的局限和害怕孤立的心理形成了一对矛盾, 因此本能地渴望与群体保持一致。
骂人不需要门槛和提前知道的信息,跟着骂就行了,轻松站到一个阵营里参与话题,跟着阵营攻击对面,群体联结的惺惺相惜感与集体冲锋的热血感,融入群体中,仿佛被赋予了光明正大超越规则约束的特权,可以说平时一个人时不会说的话。
宣泄:生活压力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的,有的人会选择采取封闭式、自足式的策略而非对亲朋好友倾述。也曾有人告诉我,网络就是用来宣泄情绪的。恕我不能苟同,但我清楚有这种动机与行为存在。网络喷子、骂战就是这么来的吧,反正就要占据上风,不论是否占理、甚至不像是人会说出来的话。反社会行为的释义是因社会支持不足,个人受挫而悲观失望,并极端化为对社会的仇视和对抗,这也是需要警惕的呢。
潜意识/观察学习:
当看到各种各样的观点被发表出来
因为得到了曝光,每个观点都会收获一定的认可拥护,包括毫无理由的负面观点
同时因为【看见了】,这种观点也被更多人【记住了】,更容易重复出现,即使TA可能并没有发表过或并不怎么认同这个观点;尤其当情景相似时。
举个例子,见到过“米大壮”这个可能是在调侃身高的称呼,觉得莫名其妙、不符合事实又不好听,但是当米米和其他人合影,体形明显被注意到时,很多评论跟风发这个称呼。从【一个】提出的,到【很多个】提起的。现在已经看不到评论使用这一称呼了,也许因为认同的不多了,也许因为不再新颖,【不使用】成为了现在的结果。
自我呈现与身份认同:
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联系到粉丝心理,说人话就是,通过“粉他”这个行为,获得“我是谁”的认知,以及对粉丝内部的归属感、对圈外人的异质感。可以“他的粉丝”的身份与其他个体产生互动,如交流对新歌的看法、进行二创等,自我表现。
在自我认知和群体互动中,构建着一定的价值体系,也就是我们怎么看待发生的一件事。人们在对mafu本人的婚恋态度做出判断时已经产生分歧。我觉得,他想是想,但是判断自己做不到,也无法幻想自己的婚恋场景,而且我对他实际的婚恋状况保持开放心态,单身或其他都ok,况且这是他个人的事,跟我一个远在天边的普通粉丝有什么关系,所以2月事件刚模糊地爆出来的时候我什么感觉也没有,“哦,这样啊”。我在作为桃源民以及喜欢他的这四年间的所思所想详见之前的专栏,这里不再赘述。当觉得“塌房了”(对他以及他的行为等的不认同)的时候,就可能存在不愿再将自己认同为“桃源民”的行为,连忙取关脱粉退坑出谷。
大胆猜测一下,也可能出于标新立异,如个别评论所控诉的“只能说好话”,所看到的氛围一派祥和,同质化的好评,于是心生不满,自己要创造出不一样的言论,表现出自己和他人的不一样。若只是出于反对而说出反对的话,还真是叛逆呐。当然现实情况很复杂,可能同时存在很多因素影响,但最后结果就是,这样的评论【出现了】。
情感投射: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因为喜欢他,所以将他表现出来的特质以自己喜欢的理解去解释,把自己喜欢的模样投射到他身上,比如梦女,情感投入和依恋程度可能到达很高的地步,想象中自己与他的边界也模糊了,但是当因为某些事打破了这一幻想、理想中的印象,可能会是毁灭性的打击。私生、开盒可能就是这么来的?他可不是任何人意志的延伸,他只是他自己,边界意识还是要明确的,可以给他写同人,但真实的他触碰不到也不允许触碰,借用他的话就是别以为有多了解他。
还是关于信息渠道、信息差、文化隔阂之类的思考:
人们轻信煽动的言论并结合人们原有的刻板印象去印证。不在乎真相这一点是存在的,人们拥有怀疑或相信、离开或留下的自由。可能因为国内视野狭窄,一旦传出有所谓的黑料,就先疯狂隔应针对否定。“狭窄”是指,我们这边大多数人只能看到或者说看得懂二手加工过的信息,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且信息不全。而且很多人一听说“有黑料”,也不会或不愿意去查证、寻找依据,“我是路人,我也觉得”、“原来他是这样的”、“肯定是有过才会被说”、“避雷了”;或者直接以偏概全进行归因,类似于“霓虹人就是……”
一般而言,希望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或者说相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首先相信的是自己的直觉、期待自己的预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情绪体验是最为直接与强烈的;那么综合起来,立场不够绝对化与理智的,开骂完事。首先照顾的是自己的情绪呢,也算是爱惜自己的表现吧,但多少是不是有点素质低下呢(笑)。
不是不可以评价,不是不可以觉得不行、不能接受,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把几个信息结合起来加以脑补完善,自认为大聪明,说出了正主没有说的话,然后作为事实来宣传,本质上是造谣传谣的,在整个2月随处可见,让人眼前一黑的氛围。复杂的事一般人不会投入太多脑子来处理判断,直接接受异变的结果,影响是很坏的。好在随着2月结束,在外游走时观察到的,再谈及这次事件的言辞理智许多,能立足于事实。
说人话的世界,平和起来了。

四、我不可能脱粉的理由:
1. 我的兴趣狭窄,他占据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部分;在意对象仅他一人,与他的亲友、粉丝群体无关,核心不发散(单推,痴汉,但非gachi恋)
2. 他是第一位且持续触动心的存在
3. 不断呈现的创造性,多面手以及无限的可能性
4. 才华,作品质量很好且能够持续产出
5. 工作态度,对音乐的信念超级了不起!!!还有引领行业、为活动者创造更好环境的责任担当,社长超帅!!!
6. 三观很合,不是觉得“喜欢这种观念”、“不只有我一个人”、“和我好像”,而是“世另我”的感觉
7. 作品契合度,作为听众可以沉浸式品味,对作品质量可预见性也实际地安心
8. 音色,全世界最最喜欢的人类的声音,没有之一
9. 颜,我作为脸盲,对人类的脸的迟钝(难以记忆、区分)与极度敏感(难以识别辨认),对mafu的颜即使初见,但正好是长在审美点上,或者说他就是我的审美标准
不过最重要的点还是我的僭越,详见前面的专栏,具体是哪篇忘了,关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的部分——简单来说,是世界观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拓展与启示
以mafu为例的唱见,属于“养成系”的范畴吗?从藉藉无名到超高人气,陪伴的粉丝们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证明了他们的实力,成就了他们的名气。
引用一篇文献中的观点,“养成系偶像的卖点往往不是其业务素质,而是通过人设与粉丝形成的情感黏性”。
由此观之,至少我推的这些唱见,不属于这个范畴,他们是个人势、凭着对唱歌的喜爱而坚持、自己努力提高唱歌水平,投稿作品的优秀程度是收获人气的主要契机,我认为是不一样的。
不过,再观文献中描述的“赋权式”粉丝及互动,又觉得有点意思:“粉丝”不仅是偶像的仰慕者和消费者,也是创造者和经营者、成长的陪伴者;偶像不仅仅是“粉丝”欲望投射的对象,更意味着理想的实现;偶像需要更真诚地与“粉丝”交流,参与“粉丝”组织的活动,时刻考虑“粉丝”的喜好,对“粉丝”的需要作出及时回应,主动陪伴“粉丝”甚至将这种陪伴职业化;对“粉丝”来说,他们对偶像的情感需求也在提升,他们不仅关注偶像在专业领域的表现,更关注偶像台下和幕后的故事,包括偶像的情商、智商、性格和成长等。“粉丝”社群一般都有明确的规则、清晰的分工、完善的管理体系。
作为承载着观众的喜爱进行活动的活动者,多多少少有些共性。而相应的粉丝群体也无法一概而论,有以“妈妈粉”自居的,也有gachi,还有更多一般投入参与的视听者,形式松散,多为个体行为,跟刻意培养成爱豆捆绑的商业化模式还是很不一样的。
再者,虽然现在新媒体容易促成粉丝社群,但是就我入坑四年来看,并没有发现地位高的“粉头”、“大粉”的存在。用爱发电、熟肉质量高且更新稳定的家里蹲唱见字幕组,开号两年多,也不过聚集了三万的关注。粉丝数较高的一般来源于搬运、熟肉制作,依赖于产生作品的活动者本人。唱见相关二创受众更小。至于能够成为粉丝群体意见领袖、促成舆论导向的,可以说没有。曾经存在过达到万粉的一位佬,翻译投稿歌词并做字幕,及时搬运、翻译相关资讯,参与制作生贺视频,对“抄袭风波”等情况勇于发声,再度提起曾有过盗传、设置抽奖转发谣言的anti及行径,制作能够及时搬运推文的bot,可以说几乎所有让我们感激不尽的事都参与过,声望很好,但很遗憾,可能由于2月事件的恶劣影响,宣布淡圈,目前已销号。感谢陪伴。
更是“散粉”的状态,这个圈子。联系的几乎只有我们心中的对他的爱,个体的,缺乏核心凝聚力的,没什么门槛、标准,来去自由。当出现舆情时,一盘散沙。我对群体向来只有模糊的感知,见到过很好的太太,也见到过随意恶搞ky的人,不管什么时代,各种各样的人并存,经过2月的事,确定了不需要对群体放什么期待,力所能及地点赞支持想要支持的言论,在水面下默默用行动表态、观察局势,穿过喧嚣,想要抵达的是因他产生的体验,例如触碰歌曲的感动……仅仅与他有关。完全只能依赖个人的认知感受价值判断。
长期亲和感的氛围,但事实上我们与活动者之间还是存在不可逾越的隔阂。如果不在网络出现,就完全断绝了联系。他们并不必须依赖于我们。更多的是由他们本人引导,比如发推、开生放、投稿、出周边、专辑,我们才能与之存在实际的联系,这里可以联想某些常年失踪的唱见,粉丝也比较表现得佛系了。习惯了米的生存报告,一旦比较久没更新就感到不安甚至诅咒,等时间再长久感情淡了,或者安分下来等待。是被驯养的呢,粉丝的脾气和特质。是双向影响的,活动者接收来自粉丝的支持鼓励喜爱,加把劲继续活动、探索活动方向、发布宠粉视频等等。但由于我无法真实地站在活动者的角度去思考,于是只能浅薄地猜测他们只需要这些,杂质过滤掉。用点赞喂养一只米饭米饭吧~没有允许或者明说了不允许的事就不做,表达有限制的合适的爱。
商业模式的造星及行为引导,背后谋求利益转化。就2月事件来看,莫名其妙的炎上和口舌之争,伤害的是他们、喜爱他们以及认真据理力争的人,谁能从中获利?不论有意无意造成了事件,会有“路人”因为这件事为他们买周边吗?徒增兴致勃勃吃瓜乐子人,生产力为零,娱乐至死。
喜欢与讨厌的分析:
为什么喜欢需要界定喜欢的程度,分为“本命”等等,而讨厌就只是一味的讨厌呢?因为喜欢才会在意,精心地装饰摆放整理储物柜展示台,这些是闪亮亮的我喜欢的存在,待在灰暗的角落偶尔嫌碍事还会踢一脚希望藏得更没有存在感的是讨厌的存在。
所以要好好搞清楚自己喜欢的、想要从中得到的到底是什么。
启示:
有意识地培养与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念,以自己为衡量的工具,从与他有关的事情为基础,多问问“我喜欢的是什么”、“对我来说,ta是什么”,问得越具体、越细越好,对自己和对方心里都有个底,安心享受界定清晰的部分,还模糊的部分怀着冒险的心情探索。归为一句话就是“你清楚你认识的他是什么样子的,无关他人”。
具备去伪存真的甄别能力,至少要有基本的是非观,对于没有把握又可能直接影响到风评的问题谨慎对待,尽力自行去考古查证,不要贸然全盘信任转述,听风就是雨。
谨慎从众,让子弹飞一会儿,别急着发表观点,稍微后退一步,沉淀一些,有大局观,至少遵守社区文明规范,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基本的道德感。
提高自我价值的选择能力,在纷繁芜杂的“粉丝文化”系统中去搜寻健康向上的讯息,进一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及时做好自我调节,如果感到情绪不稳定请先退出,转移注意力,等恢复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之后再考虑是否加入话题讨论。照顾好自己是第一位的。被情绪裹挟的沟通很可能是无效甚至有害的。
以掉粉来实现粉丝提纯么……数据不是很值得在意,鲜活立体的人被削得只剩下单薄的数字,没什么参考价值,关注或取关的心情都不尽相同吧。数十万的账号及背后的人,千万种思想,无法平白评估预测。
要深入调查米的粉丝黏度(参照经济领域的“用户黏度”的再造词),实际可能并不如人意哦?人的注意是有限的,只要米有能力让浏览网页的人为之驻足就成功了,想让好感要达到一定深度,还是有难度的。
我的判断很简单,喜欢就留下,不喜欢了就离开,他就在这里,就在无法触及的异国,欣赏与否归根到底只是个人的行为,别想太多,又不会影响到他本人。喜欢就守护他,不必卑微,不需捧高,他就是他,本身已经足够闪闪发亮了。无论喜欢与否,不能伤害他人底线吧?不喜欢可以离开。特意在不喜欢的账号下发泄情绪宣布存在感是为什么呢,吸引同样不喜欢的人的认同?让告别平静一些吧。
关于距离感,有空的时候可以多听多看多刷,沉浸也没关系。但追在后头求更新、求更新想让他上传的,这种期待就不必太迫切了。他不一定会回应期待。指手画脚一点用处也没有。对创作者多些尊重,多些空间,容纳所有的可能性。能在茫茫网络上相遇,已是最大幸事。
至于网络环境,稍微后退一点,拿出适度的友善可以吗?一点点就好。
这样的事是不必要的!!!一点也不会感激!!!虽说成长肯定会经历大风大浪,但这样的事是不必要的!!!虽说经历大规模炎上多少会让正主与粉丝都有所觉悟成长,但是不必要的!!!可恶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六、参考文献
因为懒得排版所以一股脑地放在这里,有兴趣的可以去查看,内容我觉得大同小异,所以主要参考了这么几篇,实际看了挺多的。如果要查重的话绝对能在10%以下吧w这里可是有一万多字呢!大部分都不能生搬硬套,唱见圈层有自己的独特性,试着以自己理解的去写了。
作为人类,无非就是自我实现与社会认同的需求,无论是粉是黑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说。
本来还考虑着更多方面的内容,从构思到最终成文用一个星期速写出来了(!),有时间再补充修改。觉得不妥或是应该增减的部分也请不吝赐教w
仅仅个人猜想,不必较真。
不过,写完就开心起来了,这是真的w我的攻击力也就这样释放了w
[1]蔡骐,廖婕.青少年“粉丝”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考察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03):35-36.
[2]刘梦瑶.“饭圈文化”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22(06):125-128.
[3] 景星维,高薇.“饭圈”集体仪式中的价值认同[J].当代青年研究,2022(02):80-87.
[4]席志武,李华英.“饭圈文化”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在风险及治理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0(02):78-85.DOI:10.14182/j.cnki.j.anu.2022.02.010.
[5] 闫方洁.“养成系”偶像及其“粉丝”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内在逻辑——基于技术、文化与心理的多重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21(08):86-92.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1.0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