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档案】天灾现场救援人员自我防护(一)
天灾现场救援的前提是确保救援人员、被救人员和旁观者安全,故应首先应评估灾难现场环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灾难现场环境安全评估
在接近任何灾难现场时,救援人员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评估现场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尤其是可能对救护人员、伤病员、现场公众造成伤害的因素。创伤是由各种能量释放至机体组织所引起,应辨识各种能量预防可能发生的创伤,包括:
①动能,二次天灾,其他交通工具、流动的水或泥石流、暴恐袭击等;
②势能,不稳定的建筑物、车辆等垮塌压迫致伤,或复杂的地面导致跌倒或摔跤等;
③热能,火灾、低温等;
④电能,电池,高压电,损坏的电缆或带电设备等;
⑤化学能,燃油、化学品、毒品、源石粉尘等泄漏或污染等。
只有在确定现场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方可施与救援。未接受相关专业救援训练的人员一般不鼓励自行尝试救援。现场危险及对策可分为以下3类:
(一)可见的危险
突发事件现场的环境一般比较差,尤其是自然灾害如源石晶簇生长、陨石坠落、地震、火灾、水灾、爆炸、泥石流等现场,救援人员进入的前提条件是确定没有可见的危险,确保自身安全。
(二)无形的危险
源石粉尘污染、毒气泄漏、生物伤害、核辐射等,救援人员在进入现场前,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站在上风口,快进快出,尽量缩短停留时间。
(三)潜在的危险
如灾难现场处于源石污染区域、高速公路上、化学物资失火、成群燃烧汽车等,救援人员不可盲目进入和久留,同时禁止吸烟,关闭手机,不使用对讲机,不穿带有钉掌的鞋,不拉动电源开关,禁止一切能够产生静电和火花的行为。
二、现场个体防护
个体防护是利用个体防护装备的物理或化学阻隔作用,消除或控制有害物质,使进入或接触人体的有害物质水平符合人体基本安全和健康的要求。在灾难医学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随时都面临着各类致伤因素,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损害。一旦受到损害,则救援人员本身成为被救援的对象,不但不能完成救援任务,还将增加其他救援人员的工作量,占用灾难救援时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源,故医疗救援人员本身的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灾难现场个体防护分级
一般将防护级别分为A、B、C、D四级。有害环境要分区管理,根据与有害源的距离和危害程度分为热区、温区和冷区。救援人员要明确责任,在相应的区域内开展救援工作,并穿戴相应的防护装备。
1.A级个体防护防护对象包括:
接触高压蒸气和可经皮肤吸收的气体、液体;可致癌和高毒性化学物;极有可能发生高浓度液体泼溅、接触、浸润和蒸气暴露的情况;接触未知化学物;有害物浓度达到可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的可经皮肤吸收的化学物;低氧环境;高浓度活性源石环境。
防护装备包括:
①全面罩正压空气呼吸器;
②哥伦比亚3N公司制Gamma-14型或大炎工业防护制造局“甲七一”型全封闭气密化学防护服,防酸碱等各类物质,能够防止液体、气体的渗透;
③抗化学物质的防护手套和防护靴;
④头部防护安全帽;
⑤全身甲级抗源石辐射隔离服。
2. B级个体防护防护对象包括:
种类确知的气态有毒化学物质,不经皮肤吸收;达到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低氧;中等浓度活性源石环境。
防护装备包括:
①全面罩正压空气呼吸器;
②头罩式化学防护服,非气密性,防化学液体渗透;
③抗化学物质的防护手套和防护靴;
④头部防护安全帽。
3.C级个体防护防护对象包括:
非皮肤吸收气态有毒物,毒物种类和浓度已知;非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非低氧环境;低浓度活性源石环境。
防护装备包括:
①空气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正压或负压系统),过滤元件适合特定的防护对象,防护水平适合毒物浓度水平;
②聚合物耐源石粒子防护服隔离颗粒物,防少量液体喷溅;
③抗化学物质,具有反原石活性的防护手套与防护靴。
4.D级个体防护防护对象为非挥发性固态或液态物质,毒性或传染性低,源石活性低。防护装备包括与所接触物质相适应的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靴等。
乌萨斯联合大学医学院研究员
声明:本作品中所有内容基本为二次创作设定,同原作存有较大差异,若原作有新兴补充,请以原作内容为准。此外,应原作者要求,本文章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