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年上海市宝山区高考语文二模写作话题解读与范文:徒劳无获而与世无争

2023-05-16 22:17 作者:上海名校卷分享  | 我要投稿

2023高考在即,带来2023年上海市宝山区语文高考二模写作的解读与范文哟!文末还有全部16的二模写作范文合集分享

最末社会上很多人为了成功急切地追赶别人的脚步,加入到竞争的行列,往往投入巨大却劳而无获之后,有些人就选择放弃,变得与世无争。

话题解读

01 诚然社会竞争激烈又残酷,早已不是我这一代乃至上一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局势。现如今,达成个人成就要充分利用好机会/成长的窗口期。以高考为例,高考成绩肯定不是衡量同学们才华以及成就的唯一标尺,但它肯定是最公允的那一个。不少同学怀揣着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幻梦,却不晓得社会是遵循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强者愈弱,未来的道路不是说你拼了命博得一个机会,而是要问凭什么是你可以拼命?对,大部分情况下,轮不到你来拼命,ok?文学史有一个极其特殊的文化符号——贾谊,代表着被命运捉弄的怀才不遇者,像他这样有才华的人,又赶上了好的时代和赏识自己的有道明君,竟然还会不得志。

02 材料中“急切地追赶别人的脚步”,为思辨提供了驳斥的角度,急功近利地效仿他人的成功路径,一是没做到揽镜自观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二是没考虑概率上他人成功的不可复制性以及隐藏在命运背后轨迹迷踪的幸存者偏差。最重要的是,反思反思反思。一定历史时期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竞争不可避免,从传统儒家文化的尺度说开来,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群体降下的大任,都指明积极进取、拥抱竞争的人生路径。识得乾坤之博大,何必介怀成功那一丁点儿的华彩,此中道理是看客无法理解的,正如史铁生在《命运琴弦》中,借老瞎子之口说起高不可及的目标总归是需要的,为的是绷紧生命的琴弦不遗余力地奏鸣,一生这首曲子终归要自己去谱曲去演奏去体会旋律中的万千滋味。抛开我执后,用一点成功学的语言也无妨:虽然辛苦,但是我依然选择滚烫的人生。

第一层立意中,我的观点是在窗口期中要尽我所能地投入,巨大一词是第三视角下的计量而已,第一视角抛诸脑后即可,避免陷入自媚式的自我感动、自我欺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乃人生第一境界。第二层立意中,我的观点是不存在徒劳,有付出必然有收获,只不过并不是理性计算上的收获,而是价值意义上的收获——真切的体验。急切地追求易导致更为急切地放弃,自古激流勇进的猛士是少的,借坡下驴的凡夫俗子不再少数。余华说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可见执着的可贵,即便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王维,那也是完整穿越唐由盛转衰的周期的,和他学与世无争,咱有那个才华么、有那个阅历么、有那份心境么(当然也没那分家世和家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乃人生第二境界。真正的与世无争,不是不争,而是不与他人争,不与世界为敌,而是顺势时大有可为,逆势时伺机待发、等待命运周期的轮转,始终不忘自身对意义的追寻,不辜负时代的所托,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一下尼采是好的,即便早于自己的时代出生,也要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与自己周旋久,才有我,才能做我。愿你达成穿越人生的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能够窥见第三境界的喜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社会上很多人为了成功,急切地追赶别人的脚步,加入到竞争行列;往往在投入巨大却劳而无获之后,有些人就选择放弃,变得与世无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参考范文

追赶内心的脚步(63分)

社会上很多人为了成功,急切地追赶别人的脚步,加入到竞争行列;往往在投入巨大却劳而无获之后,有些人就选择放弃,变得与世无争。这看似是“消极自弃”的表现,而与之对立的竞争胜利者似乎是“成功”的,但事实不必如此。

“急切追赶别人的脚步”预设了这一行为的盲从性。大部分人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便会在世界观完善以前加入主流体系的竞争行列,而这是可以理解的。萨特曾说,“存在即无”,人生来便带有一个永恒的目的——为自己虚无的存在找到目的去填充,而主流的竞争体系无疑为你确立好了简洁而明确的人生目标:应试教育时代唯分数论,工作时代唯金钱论成功。人生意义这一价值判断诚然艰难,因而工具理性数据化后的“成功目标”越发诱人。更何况,与时代主心骨齐头并进,从来不是一个错误荒谬的选择。

而在盲从竞争脚步后未获得名利钱财的人,有人便会选择放弃继续追名逐利,变得“与世无争”。他们难道就是时代的弃子、失败者吗?非也。退出被竞争裹挟的人生后首先便可感受到生活节奏的放缓,有时的“失败”往往是上天给予的喘息良机,让你在纷争后反思真正的追寻意义,给人“人生暂停键”去向内审视自己,明白过去的经历,认清什么为自身的内驱力,这是人真正的“成年”时机。

更何况,竞争之巅的人们必定“成功”了吗?王尔德曾说:“这世间只有两种悲剧,一是未获得你想要的,另一是已然得到了你想要的。”人生通过占有“物”的存在,如学位、钱财来得到的“成功”,终究不是内心真正的澄净。只有认可自己,反复与自我保持通畅的沟通,才是“完人”,才有可能达到自洽的境地,于是在自我思绪这一方宇宙中获得成功。

反观这一现象,人生到底如何才能被评价为成功了?既然竞争的上与不竞争的终会回归到这一命题。我们不妨接受尼采所说的“人生本就虚无”,是学习西西弗斯推动巨石,以无尽的斗争精神来充实内心,此时,“成功”与否这一命题便不复存在,我们都生活在充满意义的人生进程之中。

我们要以清醒的理性的头脑与主流评价体系保持距离,不急求竞争中的胜负。向内审视,寻找到真正心之所往后追赶自己内心的脚步,于过程中体悟人生,素履以往,方能“取胜”。

虚无之下的意义(60分)

黑塞的《在轮下》曾指出,社会许多追求成功学的人,把自己嵌入时代的车轮下,急切追赶着时代、他人的脚步,加入竞争行列,苦于付出后无果,却又“脱轨”。选择放弃,与世无争。窃以为,我们应明晰“成功”与“付出”之后的本质关系后,以合理的姿态加入竞争行列,又不失一种松弛感。

为什么当代人都汲汲于挤入时代的车轮之下?化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三元说中的“超我”概念来说,这些人的“超我”人格占主导,“完美主义”的价值追求使他们不断“压榨”自我,使自己的完美价值得以实现;再者从社会评价机制而言,这也许是无态之举,普通人只能选择加入到竞争行列,不能博得尊严和话语权。

但这些人的底层逻辑,都是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投入,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就得以实现存在意义。这也就不难解释,他们在投入巨大却劳而无获后,便认为自己的付出和激情都是功劳,也自然看不到意义与价值,从而放弃,自甘堕落。

但西方的存在主义曾指出,人的存在即是意识,而意识本身就是虚无。那么人的一切的激情都是徒劳,这看起来有些悲观,但却是真相。那么知道了人的一切激情、付出都是徒劳后,是否就意味着要放弃,与世无争呢?

西西弗斯由于触怒了宙斯而受到众神的惩罚,每日推巨石上山,在最高点处巨石又会自然下落,日复一日,西西弗斯做着毫无价值的工作;但西西弗斯并没有因为一切都是功劳无功的而消极怠工,而是每一天都精神焕发地推巨石上山。加缪曾在书中解释“到登上顶峰的过程就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因为,正如我们当下,我们所追寻的“成功”太功利,太结果论,我们未曾着眼于付出、努力,甚至是不断追寻社会脚步的过程便可以反过来塑造我们自身,磨炼自我的意志和品性,在根本虚空的存在下用双手缔造出我们个体价值和独特魅力,这更不失为一种“成功”。

因此,我们“在轮下”,加入竞争行列,投入付出与激情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缔造自我价值,但也不意味着我们始终要紧绷着一根弦,始终“在轮下”。我们应当合理调频,在竞争的同时学会保持“松驰感”,允许自己通过调整来重新积攒前行的力量。这样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前行,游刃有余地生活。

今日资料分享

2023年上海高考二模语文写作范文汇总,16区共85篇

搜集整理不易,有需要的同学家长,别忘了一键三连哟!

2023年上海市宝山区高考语文二模写作话题解读与范文:徒劳无获而与世无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