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安迎老师课堂实录】—自然地理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1.大气的垂直分层:
依据: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如下图,从下向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分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2.对流层:随着高度的上升气温下降,每上升1000米,温度下降6℃,原因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如上图,B'会下降12°,但B没离开地面,严格来说,绝对不会下降6°,但爬山爬的确实会变冷,一是因为两边空气的很冷交换,二是空气稀薄之后,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了
每上升1000米,温度下降6℃的后果:底下热上边冷,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降,后果就是产生了对流运动

和人类的关系:我们看到的阴晴雨雪都是在对流层
对流层厚度:9000米到10000米,不一定,赤道比两极更厚点
3.平流层: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也在上升
原因: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这层的热源相当于太阳,所以越往上越热
后果:空气的平流运动

和人类的关系:有利于高空飞行
4.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
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若这个数<每千米六摄氏度,就说出现了逆温现象

如上图,红色是逆温,第一根黄线是强对流天气

如上图,曲折的也是逆流
后果:使空气的对流运动减弱
和人类的关系:污染物不易扩散,污染加重
逆温是自然原因产生的,自然原因为主
对北京而言,冬季晴朗的清晨易出现逆温,河谷地带,盆地易产生逆温,伦敦就易产生,因为在泰晤士河河谷,水汽笼罩在河谷上,所以是雾都,中国兰州也出现严重的烟雾问题
5.大气的热力状况
温度越高能量越大放出的波长就有越短,辐射就越强

太阳表面温度5000多度,太阳放出的以可见光为主
人体放出的是红外线,夜视仪接受到的就是红外线,感应洗手池也是接受的红外线

大气不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三个辐射,两种作用
解释二氧化碳增加,温度上升:二氧化碳增加了,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就增加了,从而大气温度升的更高了,则大气辐射变强,大气逆辐射就会更强,大气保温作用就会变强。
温室效应:短波辐射可以进来,长波辐射出不去
温室气体就是和二氧化碳作用相同的气体如甲烷,氟利昂
波长越短,散射越长,蓝紫光易散射,红光不易散射,其穿透力强
霜冻是冷的过程,晴朗的早晨会出现,在田边稍晚浇灭,充当云雾的作用,增加大气逆辐射从而减少霜冻的伤害
凝结核:水汽从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中需要附着在一个很细小的颗粒的外边,因为城市粉尘比较多,小颗粒多,所以凝结核比较多
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小,所以辐射强
拉萨有日光城之说
二.大气运动与气候类型
1.热力环流

四个点的气压高低CBAD,不同层面的气压,越低气压越大,永远低层的大气压大于高层的大气压

市区的温度高于郊区的温度叫热导效应,一般来讲热导效应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城市中有众多放热的物体,如汽车,空调,工厂,二是城市吸收太阳辐射的量大于郊区,如柏油马路,水泥建筑都是良好的吸热体,
市区会比郊区高到两三度。
山谷风,如下图:

盆地,如下图:

就会出现逆温的现象
2.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

如上图,冷热不一定,但那三个循环的事一定是对的




红点赤道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天气,是热带雨林气候,世界三部分热带雨林气候,非洲刚果盆地,亚洲马来群岛,南美洲亚美逊平原
黄点副高,下沉气候,晴天,终年高温少雨,热带沙漠气候,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纳米布沙漠,美国墨西哥沙漠出仙人掌,秘鲁沙漠,西澳大利亚沙漠
绿点西风带控制,从海洋吹过,温带海洋性气候,都是大陆西岸海边上,送风

粉色的点,热带草原,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又叫热带稀树草原,热带疏林草原,萨瓦纳,最大的热带草原在非洲
白色的点,往上是副高,往下西风,往上是夏季,副高不下雨,往下西风是冬季,全球唯一冬天下雨的气候地中海气候

季节环流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五带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管西岸,季节环流管东岸

从1到10分别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地中海,温带海洋,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极地气候总共十种,顶多再加个高山高原气候
3.下垫面状况
海拔高度,迎风被风坡,寒暖流等
年较差是用一年里边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
日较差是用一天里边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
大陆性气候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大,海洋性气候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小
4.气候类型判断
最低月气温>15℃
则基本判断是热带气候(全年多雨降水,各月100mm以上且全年2000mm以上——热带雨林; 全年少雨,全年小于200mm——热带沙漠; 分干湿季(如果全年降雨1000mm左右——热带草原; 如果2000mm左右——热带季风)
0℃<最低月气温<15℃
夏雨型(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亚热带季风; 冬雨型(高温期与多雨期相反)——地中海; 全年湿润(各月降水量均在50到100mm)——温带海洋性
最低月气温<0℃
夏雨(年降水量400到800mm左右)——温带季风; 少雨(年降水量少于400mm)——温带大陆性
三.常见天气类型
气候:长(季节),规律
天气:短,多变
1.锋面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降水在锋后

过境前:由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过境时:温度降低,出现风雨雪
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天气现象:冬季的寒潮,秋末冬季到初春都会有寒潮; 冬春季的沙尘暴; 夏季的暴雨
2.暖锋,暖气团主动爬升,连续性降水,锋前降水

过境前: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过境时: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3.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持续降水
中国境内的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长江和淮河流域,每年六七月份,带来梅雨天气),昆明准静止锋(带来贵州的冬雨)
等压线图
首先判断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
再判断风向(气压剃度力的方向——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并垂直于等压线; 要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两种情况:近地面偏大约45°,高空偏转达到90°,与等压线平行)
接着判断风力,等高线越密,风力越大,等高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4.气旋(低气压),带来阴雨天气; 台风是非常特殊的强大气旋,台风中间有台风眼,但台风眼盛行下沉气流,且是晴天,台风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 海啸是海底地震不是台风带来的

5.反气旋(高气压),带来晴朗天气,伏旱,台风带来缓解伏旱

6.锋面气旋,一般在春季三四月份在中国华北地区出现

四.水循环及其主要环节
1.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六个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后三个统称径流,也可变成了四个循环)
地表径流人类干涉最多,如修水库,跨流域调水; 人类还会影响地下径流,如抽水; 人类影响降水,如人工降雨; 人类影响下渗,如地面硬化(修柏油路),城市化加快了下渗,如森林的破坏,植树造林也会影响。

海陆间循环最大作用: 使水资源得到了再生和更新(最主要),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内陆循环:陆上水的蒸发又回到了陆上
海上内循环:海上水蒸发后雨又降到了海里
这三种水量最大的是: 海上内循环
2.各种水体的相互转化



所有这些水都会蒸发到大气,然后产生降水

⭕地表水下渗:
有利于下渗的条件: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表坡度缓,植被覆盖良好,这些反过来就是水土流失的条件
⭕雨水补给河流:
实际是气候对汛期的影响
世界上没有明显汛期的河流亚马逊河,刚果河,莱茵河,实际是两种气候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所有季风气候都有很明显的汛期河流,如温带季风下的黄河,亚热带季风下的长江,密西西比和,热带季风下的印度的恒河; 尼罗河定期泛滥是热带草原气候; 地中海气候下的冬季的汛期
⭕积雪融水补给河流
取决于气温和积雪厚度,会带来春汛,又称桃花汛
中国东北地区,新疆特别往西的伊犁河谷底和额尔齐斯河,这两个地区会有很多积雪
⭕内陆湖面积的缩小
我国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世界著名的死海,咸海,里海,一般在干旱地区,内陆湖一般都蒸发了,内陆湖一般都是咸水湖,因为进来的淡水含有矿物质盐分,一蒸发纯水,留下了盐分,越来越咸,当不是特别咸会有鱼类,青海湖著名的是湟鱼
全世界的咸水湖都会有湖泊面缩小——一是因为内流河的过度饮水,二是全球变暖; 会带来后果——湖水盐度增加,湖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或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沿岸的土地会出现土壤的盐碱化
⭕外流湖面积的缩小
长江的洞庭湖,鄱阳湖,缩小会出现围湖造田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是鄱阳湖,之前是洞庭湖,因为在上游,有泥沙堆积
出现的后果:湖泊水量的调节能力下降,湖泊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冰川融水补给
塔里木河在塔里木盆地,靠冰川融水补给的水量比较小,且不怎么降雨,一般在干旱地区
⭕积雪融水缓解春旱
⭕河水与地下水的互补

⭕人类对地下水的不合理利用
A.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加剧,土壤的盐分在地表聚集,形成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B.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导致地面沉降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五.河流
1.基本概念:
干支流:支流汇入干流
流域(面积):又叫集水区或汇水区
分水岭:如秦岭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太行山是长江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岭
河口,入海口:河口通常之支流汇入干流的地方,入海口也可以叫河口
2.水文特征
流量: 大小,形成原因——气候(降水)
流速: 快慢,形成原因——地形(坡)
汛期: 长短,形成原因——补给类型(雨水,积雪,冰川,地下水,湖水)
结冰期:有无,形成原因——最低月气温,低于0°结冰期,高于0°没有结冰期
含沙量:大小,形成原因——植被覆盖度(上游),含沙量小植被覆盖好; 还和流速有关,流速越快含沙量越大,出山口的地方含沙量最大
水系特征: 包括河流长度,支流状况,河道的宽度
3.特殊水文现象
凌汛: 说的最多是黄河,一年发生两次,一次结冰在初冬,一次化冰在初春
中国流量最大,流域最广的河流是长江; 黄河不是中国第二大河,只能是第二长河,流域第二,流量小; 珠江是中国排第二的流量
六.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成因分类
风海流:常年刮一个风向的风,水顺着一个方向流
密度流:表层是由密度较小的到密度较大的,低层是密度较大的到密度较小的
补偿流:周围水补偿,也可能从下边
2.性质分类
暖流; 寒流
洋流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该图是南半球寒流

3.分布规律


洋流分布成因:一是气压带,风带,二是海陆分布,三是地转偏向力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特点和分布的影响)
(1)暖流:特点(增温增湿);
分布(使气候分布向高纬延伸):
几内亚湾北岸,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澳大利亚,巴西(后三个对应三个暖流),按理说回归线上是沙漠气候但却有热带雨林气候,就是因为暖流;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说到暖流也经常提到; 俄罗斯摩尔曼斯克纬度将近70°,但终年不冻,主要就是因为北大西洋暖流
(2)寒流:特点(降温减湿);
分布(使气候分布向低纬延伸):
秘鲁沙漠(阿塔卡马沙漠)的北界直逼赤道; 科隆群岛有企鹅就是寒流带来的
(3)厄尔尼诺
由于洋流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秘鲁寒流的反常3°—5°升温
(4)拉尼娜
反厄尔尼诺,暖湿气流东南增强,我国会出现降雨雪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
(1)成因:
地处浅海大陆架(水深不超过200米,整个海洋中最活跃的地方,200米以下的海洋没有光,动物鱼类很少,很怪),地处温带海区,河流的汇入(带来有机质,营养物质,河口地区渔业资源很丰富),寒暖流的交汇(因为饵料丰富——因为地处大陆架,地处温带海区,河流汇入,寒暖流交汇,上升流,冷海水上泛)
(2)全世界四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冷水),秘鲁渔场(秘鲁寒流和离岸风)
⭕对航运的影响

上图,三角贸易(贩卖黑奴)图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七.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地表形态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

地核和地幔的界面叫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壳的界面叫莫霍界面
2.地质作用



3.地壳物质循环
(1)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典型的是花岗岩——以坚硬著称,不适宜家用,有放射性物质) 和喷出岩(典型的是玄武岩——紫红色,有很多气孔)
岩浆岩里能发现的是金属矿产多些
(2)沉积岩
分为石灰岩(碳酸钙),砂岩,页岩
沉积岩特殊在于有层理机构,化石,煤石油天然气,其他的都没有,只有沉积岩里有
(3)变质岩
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就是大理石(纯白好的又叫汉白玉),页岩变质完叫板岩,花岗岩变质完是片麻岩
变质岩里铁矿多
(4)

在此基础可以再加上一些过程,但可有可无,虚线表示

4.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1)褶皱:基本形态是背斜(老的在中间,新的在两边,形成山的地表形态)和向斜(新的在中间,老的在两边,形成谷地的地表形态)
仅凭地表形态不能判断是背斜或是向斜,因为经过时间流逝会发生变化

褶皱山系:最著名的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褶皱可以储油和储水,向斜是储水的构造,背斜是储油的构造
(2)断层


多组断层联系到一起,下边的叫地堑,上边的叫地垒
断块山:泰山,庐山,华山,会很险峻
谷地,湖泊也会形成
绝大部分河谷,地都应该是外力形成的,但有几个如东北大裂谷,渭河谷地,汾河谷地是内力形成的
龙门山大断裂: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中间是横断山脉,其中非常大的一列就是龙门山大断裂,东北西南走向,引起汶川地震
大型工程应避开断层,首先避开的是坝址,库区
5.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和风都没关系
分为物理风化(球形风化——花岗岩最典型)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流水作用(冲)
侵蚀(形成河谷,V型谷; 瀑布; 黄土的沟壑; 河流的曲流都是侵蚀地貌)——搬运(河流的含沙量和搬运作用有关)——沉积(三角洲,冲积扇(在河流出山口的位置),冲积平原,冲积岛(崇明岛,由长江的泥沙碰到海淤积了))
(3)流水作用(溶)
喀斯特地貌(一定是石灰岩的地貌,中国发育最多的地方是云贵高原)
侵蚀(溶洞,由流水一点点溶的; 石林,路南石林; 桂林山水)——搬运——沉积(钟乳石,石笋,石柱)
(4)风力作用
侵蚀(是风夹带沙土的磨蚀现象; 有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城堡; 魔鬼城)——搬运(沙尘暴,可以一直搬运到太平洋)——沉积(沙丘; 黄土)
某一个地形的成因一定要从内力和外力两个角度来说,以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怎么形成的?
一是地壳的抬升二是流水的侵蚀
以华北平原,以流水的沉积和华北平原不断下沉(外力)
全世界的岛分为三大类:第一个是大陆岛(原先是和大陆连在一起,由于陆地的下沉,断层或是海面的上升把和陆地连接的部分冲开了,如台湾岛,海南岛)第二个是火山岛(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如夏威夷群岛)第三个是珊瑚岛(是由于珊瑚的尸体堆积而成)
中国有两个天池:长白山天池(是个活口湖,在火山口上)和新疆的天山天池(是冰川作用形成,外力)
八.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理论:
(1)岩石圈分为了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的内部很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3)板块的边界分为消亡边界(会看到海沟,岛弧和山脉)和生长边界(陆地会有裂谷,海洋会有海岭(活火山))

2.解释地质现象
(1)大西洋的扩张: 因为地处生长边界
(2)东非大裂谷:内力作用
(3)红海的扩张:(红海在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之间的海域)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4)冰岛:火山,地热,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冰岛首都雷克亚未克,边上是北极圈,很冷,但首都号称世界最干净的首都,不烧煤,全靠地热)
(5)太平洋西岸的海沟岛弧带(那一串):海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将其供起来,有海沟,岛弧,形成了海沟岛弧列
(6)太平洋东岸的海岸山脉(红色):科迪勒拉山系,板块的消亡边界,俯冲形成,就是鼓在了陆地上

(7)新西兰的红山,地热:消亡边界
(8)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也是消亡边界,地中海逐渐缩小
(9)喜马拉雅山:海洋的墓碑,两个陆地板块挤压形成
(10)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九.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基础要素是气候和地形; 表现要素是土壤和植被
这个图会通过分析原因和自然地理意义和影响来当考点
(2)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性
(3)“牵一发而动全身”
2.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陆地自然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带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吐鲁番和莫斯科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苔原带和冰原带
(2)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第一个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又叫纬度地带性,分布在低纬和高纬,因素是热量
第二个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又叫经度地带性,分布是中纬地区,因素是水分

第三个是垂直地域分异,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带,因素是高度进而引起的热量和水分的变化; 自然带的倾斜代表是阴坡阳坡的问题,高的是阳坡,低的是阴坡,如果阳坡是南坡,阴坡是北坡,说明太阳在南边,人就在北半球
一座山垂直自然带的多少和山的高度和山的纬度(基带)有关; 乞力马扎罗山在非洲的东海岸,是世界上包含自然带最多的山脉
雪线: 终年积雪的最低下限,雪线以上的地方常年积雪; 雪线的高低决定和纬度(热量)有关,越热雪线越高,还和本身的降水量(水分)有关,降水多雪线低

上图下部分虚线为雪线的画法

上图为喜马拉雅山脉,风占主导地位,所以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阴坡阳坡不管
第四个是非地带性
非地带性因素: 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河流……
会造成一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和苔原带,因为南纬60°没有陆地),二延伸(欧洲西部的温海洋延伸到70°,本来是60°就没了; 秘鲁沙漠延伸到接近赤道由于秘鲁寒流影响),三是约束(南北洲西海岸因为科迪勒拉山系约束的很窄),四是改变(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的巴塔哥尼亚荒漠,按道理是南纬40°,受西风控制,背风坡,不是森林是荒漠,由于地形引起的; 东非高原的热草原,因为海拔高),五是块状(沙漠中的绿洲)
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一是地形: 谷地,冲积扇(一是地形平坦,二是水源丰富,三是土壤肥沃),冲积平原,三角洲的顶端易出现城市; 二是气候(太热太冷太干太湿都不适合做城市; 三是河流(水运,水源; 中国一般在河边建城,欧洲一般让河流从城市穿过去,因为一个是季风气候,一个是海洋气候; 河流还有防卫的作用); 四是矿产(中国攀枝花在金沙江的谷地,前三个条件都不符合建城市,但矿产非常丰富)
2.全球气候变化
(1)不同时间尺度的全球气候变化
冰期(全球一共来过四次,离我们最近的是第四记冰期)和间冰期(我们地处间冰期)
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变暖
(2)当前气候变暖的原因
温室气体(甲烷氟利昂少,主要还是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一是大量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二是植被的破坏); 会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
(3)全球变暖的影响
导致两极冰川的融化,海水的膨胀——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沿海的低地被淹没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全球干湿分布的变化——导致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分布的变化,人类健康的影响,物种的灭绝……
(4)人类的对策
一是减少化石燃料燃烧(通过清洁能源——水能核能(有危险); 太阳能和风能用的比较多,但不连续); 二是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就是节能(如低碳生活); 三是增加植被; 四是国际合作(京都议定书-巴厘岛会议-哥本哈根会议)
十一.自然灾害与防治
1.自然灾害
自然的异变且要作用于人类社会——会产生几个方面的损失(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损失)——进而产生社会失稳
2.主要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
一是台风——夏秋季,实质是热带气旋,赤道上没有台风,台风一般在南北纬10°的热带阳面上; 台风带来的问题——狂风暴雨,风暴潮; 台风的图如下:

二是寒潮——秋末整个冬季到初春,实质是冷锋,带来大风降温暴雪,灾害主要是低温冻旱(东北冻旱主要在春秋两季
三是干旱——华北地区的春旱,成因是春季降水少,锋面没有到达,升温快蒸发大,农作物的用水量大; 江淮流域的伏旱,梅雨过后(七八月份)副高控制,台风缓解;
四是暴雨——由于冷锋产生,不独立成灾,暴雨水排不出去出现洪涝,排水不畅,易造成洪涝,暴雨还易造成泥石流
五是沙尘暴——沙源(来自远方的沙漠或土地的荒漠化,还有本地的工地扬尘)和风源(冬季风或西北风,还有冷锋天气),带来可吸入颗粒物(在十厘米以下),同时带来土地的荒漠化
灾害的资源化: 台风的好处可以缓解伏旱 ,寒潮可以冻死病虫害,沙尘暴给海里的生物提供有机质无机质
(2)地质灾害
一是地震(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源深度(浅源地震比深源地震破坏大),震中距,等震线(破坏程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衡量一次地震的大小的指标: 震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是地震的本质属性),烈度(地表破坏程度,和震级有关,烈度越大震级越大,还和烈源深度,震中距有关)
二是海啸——地震的衍生产物,海啸没有风,20米高的浪
三是泥石流——一定是由暴雨引发的,一定在河谷里,冲积扇是破坏最严重的地方
四是滑坡——通常发生在陡坡上,暴雨和地震会引发滑坡
地震多发区泥石流也会多发,地震把地表震疏松了,地表多疏松沉积物,会多泥石流; 滑坡有个衍生灾害是堰塞湖,泥沙把湖阻塞了
(3)水文灾害
暴雨,融雪引发洪涝
(4)生物灾害
3.防灾减灾
(1)灾前:监控断层,预报
(2)灾中:有节奏的敲击,检查有无伤口,止血,找水源,食物
(3)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