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武器】02:歼-5首飞

1956年7月19 日,我国歼-5原型机“中0101”完成首飞。

歼-5是中国仿制版的Mig-17F战斗机,和Mig17F最大的区别就是使用了中文的标号。歼-5空重4吨,装备一台涡喷-5型加力发动机(仿自克里莫夫VK-1F),推力2650千克力,机翼后掠角45°,最大飞行速度1145km/h,爬升率78.5m/s,最大航程1560km。

武器方面,歼-5配备2门23mm NR-23机炮(每门80发)和1门37mm N-37机炮(40发)。可携带500kg炸弹。歼-5衍生出了J-5、J-5A(歼-5甲)、JJ-5(歼教-5)等型号。

歼-5是1954年10月在苏联的建议下开始仿制,1953年苏联政府同意向中国移交Mig-17F歼击机的制造许可证。中国则要求沈阳国营112厂在1956年国庆前完成第一架。为了向苏联学习经验,112厂选派了一个7人考察组,前往苏联共青城126厂考察其生产线,但当时苏联已经将生产线转为Mig-19,因此经过苏联同意后,考察组参观了Mig-19的生产线。

1955年4月,前苏联提供的米格-17F成套技术资料和图纸到齐,工厂立即组织翻译和绘图,同年9月开始制造飞机。至1956年2月,整个飞机的14719种253550个零件全部制造完毕。

1956年7月19日,曾在朝鲜战争中击落2架F86的试飞员吴克明驾驶第一架歼-5——“中0101”,在东北某机场腾空而起。这个代号的意思是,新中国生产的喷气式歼击机的第一批第一架。“中0101”进行了跃升、俯冲、盘旋、通场等试飞科目,吴克明驾驶“中0101”飞机稳稳地停在跑道上后,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首飞成功。1956年9月19日,首批生产的4架歼-5飞机交付部队使用。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