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现实原型百科·大太刀(二)

2021-03-18 22:22 作者:AshuraSJ  | 我要投稿

(本文已授权Bigfun社区独家发布:https://www.bigfun.cn/post/894788。转载请标明出处)

·布都御魂

石上神宫布都御魂复制品,现藏于东京都北泽八幡神社
鹿岛神宫韴灵剑

种类:直刀、剑

锻造者:\

参数:

通俗说法中的“布都御魂”是指明治七年(1874)发掘于石上神宫拜殿后方禁地的铁刀。此刀全长85cm,刀柄末端有未完整闭合的C形环头,刀身长2尺2寸2分(约67.2cm),呈现与一般日本刀剑不同的反向弯曲(一般太刀、打刀是向有刃的一面弯曲,布都御魂是向刀背一侧微曲,类似狗腿刀)。这把刀一经发掘便被作为真正的御神体而被供奉于神宫本殿,基本上提到“布都御魂”大多都是指这一把;另外,石上神宫还供奉有天羽羽斩,以“布都斯魂”(ふつしみたまのつるぎ)之名记载在案。

发掘石上神宫找到古刀的示意图

但实际上,日本还有其他的“布都御魂”,不过不叫这个名称,而是叫“韴灵剑”。鹿岛神宫有一把被评为国宝的韴灵剑,当地称“平国剑”(くにむけのつるぎ/ことむけのつるぎ),是一把巨大的直刀。江户后期编纂《武家名目抄》的和学学者中山信名曾亲眼见过此剑,并记录其参数为刀身7尺5寸6分(约229.24cm);大正三年(1914)刀剑研究家高濑羽皐(1853-1924)拜见时,则记录韴灵剑刀身长7尺4寸(约224.39cm);昭和二十九年(1954),韴灵剑被加以打磨,次年被指定为国宝,当时测量数据则是刀身长7尺3寸9分(约223.4cm),刀鞘“黑漆平文大刀拵”长228.1cm刀柄长40.2cm全长约271cm。此直刀为奈良末期到平安初期的产物,一般被认为是《常陆国风土记》中所载庆云元年(704)以鹿岛当地砂铁锻造的第二代布都御魂。如果从《仁王》中布都御魂略带弯曲弧度的大太刀来看,应该是以石上神宫布都御魂的造型加上鹿岛神宫韴灵剑的尺寸杂糅而来

最后,大坂羽曳野市杜本神社也有两把据传为韴灵剑的古剑。两把剑一把为单刃,一把为双刃,皆长1尺7寸6分5厘(约53.52cm)。从日本刀剑样式发展来分析,这两把剑在样式上要比石上神宫曲刃剑和鹿岛神宫直刀更为古老,但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韴灵剑则无从得知。

相关典故:

十拳剑(天羽羽斩)、天丛云剑(草薙剑)同列“日本三大灵剑”的布都御魂(ふつのみたま)也称“韴(zá)灵剑”,作为神格化产物被供奉时称“佐士布都神”(さじふつのかみ)或“瓮布都神”(甕布都神,みかふつのかみ)。“布都”(ふつ)是刀剑斩断物体的拟声词,“佐士”(さじ)被认为是“佐比”(さひ,即古日语“刀”)的误记,“”(みか)出自“武瓮槌”(たけみかづち),也就是建御雷神——换言之,布都御魂的各种称呼都在强调其“刀剑”的属性,同时将其起源指向了日本神话中的刀剑与雷电之神·建御雷神

根据《古事记》《日本书纪》的说法,神武天皇东征之时,在大和国与当地豪族长髄彦交战不利,之后又被困在熊野山中,全军士卒都失去作战能力(《古事记》说法是熊野山中出现化为熊的凶神,《日本书纪》则说是毒气所致)。正当神武天皇一筹莫展之际,当地一位名叫高仓下的领主前来面见天皇。原来高仓下在一天夜里梦见天照大神高木神向此前平定苇原中国的建御雷神问话,天照大神质问为何作为自己子孙的天皇无法战胜,并要求建御雷神降临苇原中国帮助神武天皇;建御雷神则答道“不需我下界,仅需降下平定国土之剑,由高仓下献给天孙即可”。高仓下醒来后,果真在自家宅邸仓房里找到灵剑布都御魂,遂遵循神谕将此剑献给天神的子孙、也就是神武天皇。

神武天皇得到布都御魂后,成功斩杀危害军士的熊野凶神,得以继续东征,最后平定各地、建立大和政权。此后,据传为饶速日命(长髄彦妹夫,与迩迩艺命同为天孙,后斩杀长髄彦率族人臣服于神武天皇)后裔的物部氏将布都御魂移置皇宫内祭拜,崇神天皇时期则移到奈良的石上神宫加以供奉。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布都御魂在内的“三大灵剑”本身并没有特殊属性,仅仅作为神器而具有神能;包括《仁王2》在内的许多文艺作品将布都御魂设计为雷属性,仅是为契合其原主建御雷神执掌雷电的职能,

持有者:\

目前状态:曲刃布都御魂现藏于奈良县天理市石上神宫;直刀韴灵剑现藏于茨城县鹿岛市鹿岛神宫;短剑布都御魂现藏于大坂羽曳野市杜本神社。

鹿岛神宫的韴灵剑(布都御魂)及刀鞘“黑漆平文大刀拵”

·祢祢切丸(祢々切丸)



祢祢切丸

种类:太刀(大太刀)

锻造者:传为三条派·三条宗近,另一说为来派·来国俊

参数:

刀身长7尺1寸有余(216.7cm),反约6.4cm重24kg。有意思的是祢祢切丸的文物正式名为“山金造波文蛭卷大太刀”,但这把刀在其收藏处——二荒山神社的记录中属于“太刀”;如果按照这一说法来看,祢祢切丸毫无疑问是全日本尺寸最大的太刀

相关典故:

根据约定俗成的作法,如果某件武器被用于讨伐了什么特殊的神怪灵异之物,那么这把刀多半会被命名为“xx切”——祢祢切丸名称中的“祢祢”就是这样一种玩意儿;但“祢祢”到底是何种妖怪则说法不一,最常见说法是一种虫妖,也有“祢祢”是河童之类的水妖的说法。考虑到该传说发生在栃木县日光市的鸣虫山,虫妖说法和山名吻合,因此本条目主要介绍最常见的虫妖说。

传说很久之前,日光地区的鸣虫山里栖息着名为“祢祢”(祢々,ねね)的虫妖,经过这座山的人们被虫妖所扰、苦不堪言。彼时日光的二荒山神社里供奉着一把太刀,某天太刀突然如离弦之箭般从二荒山神社的拜殿中飞出,径直向鸣虫山的祢祢虫妖飞去。太刀追赶着虫妖,一直追着渡过了大谷川,之后虫妖无路可走,被逼逃往二荒山神社方向,终于在神社前被太刀赶上、斩为两半。之后,这把斩杀祢祢虫妖的太刀重新被供奉于二荒山神社,并有了“祢祢切丸”(祢々切丸)的新名称。

《仁王2》中祢祢切丸刀鞘主体为棕黄两色的横纹,这与现实中祢祢切丸的刀鞘外形是一致的;但游戏里的刀鞘被刻意巨大化处理,可以说是除了基本纹样外没有任何一致之处。同时,这把刀被设定为净属性,也是与其斩杀妖怪的传说呼应的结果。

注意红框处细节与下图实物的对比

持有者:\

目前状态:现与刀鞘“山金造波文蛭卷大太刀拵”一同藏于日光二荒山神社。

山金造波文蛭卷大太刀拵
二荒山神社宝物殿内的祢祢切丸

·黑漆大刀(黒漆大刀)

种类:直刀

锻造者:不明

参数:

刀身长2尺5寸3分(76.6cm),另附刀鞘“黒漆大刀拵”。

相关典故:

黑漆大刀别名“黑漆剑”,是一把现实中确实存在的刀剑。此前在名武器背景及现实原型百科·刀(一)的“楚叶矢之剑”条目中简要提过此刀,没想到DLC3中这把刀真被做出来了;这里就这把刀的相关内容做一个补充。

黑漆”是制作工艺,即以黑色黏液状涂料装饰刀剑装具、干燥后形成黑色外装。这种工艺在日本古代算是比较常见,许多太刀、打刀的刀鞘都运用了这种处理方法;同时如果单论“黑漆”这个名称,日本也有很多能被称作“黑漆剑”的文物——比如鹿岛神宫那把被视为二代目布都御魂的韴灵剑就被称作“黑漆平文大刀”;京都鞍马寺还有一把造型精致的做成三钴剑样式的刀剑(剑 无铭 拵三钴柄黑漆鞘剑,重要文化财)也采用了黑漆涂装刀鞘的制作方式。不过,如果要说和田村麻吕有关的,那就只有鞍马寺所藏的这一把黑漆大刀;但这把刀的具体用途却众说纷纭。

直刀是日本刀发展早期的产物,一般认为是受到唐代刀剑风格影响形成的、介于剑和太刀之间的一种产物,也有直刀是为克制虾夷人的蕨手刀而特意改良的新式武器之说(但中后期略带弧度的蕨手刀被视作日本刀直接起源,故此说存在一定争议)——田村麻吕的血脉可追溯至中国,其先祖乃是东渡日本归化的汉献帝曾孙·阿知使主,从这一角度倒也勉强能理解田村麻吕的武器具有中国兵器样式;另一方面,由于坂上田村麻吕曾领导了讨伐虾夷首领阿弖流为的“延历二十年征夷”(794-801),后一说法可能是将战胜者田村麻吕的武器与虾夷征伐联系在一起产生的论调;

但田村麻吕到底是否在战场上使用这把刀,又是另一个难解的问题。大和朝廷效仿中原政权政制,有赐节刀予军事行动领导者的惯例,以御赐刀剑作为供将领调遣兵士彰显出兵法理性的凭证(类似虎符);在获胜回朝后,将领通常要将节刀奉还给朝廷,或是在朝廷提前授意或默许的情况下将其供奉给寺社。《日本纪略》记载,桓武天皇在出征前赐给田村麻吕名为“坂上宝剑”的节刀,田村麻吕战胜归来后将坂上宝剑重新献上。这把所谓的“坂上宝剑”被认为是单独存在的一把武器,也有黑漆大刀就是坂上宝剑的说法;而鞍马寺所载田村麻吕将黑漆大刀奉纳给当寺的说法,又让坂上宝剑和黑漆大刀是否为同一把剑、以及此剑究竟是实战武器还是仪仗用具的问题变得更扑朔迷离。

《仁王2》中,黑漆大刀的外装做成了黑金交错的造型,主要是在现实中黑漆大刀刀鞘(见本条目末图)外形基础上魔改而来。游戏里黑漆大刀刀面上有一处红色刻纹,看上去是两个或三个梵文种子字,其中最上端最大的一个可辨认出是不动明王种子字,这与不动明王具有“破邪显正”的加持有关;此外福岛县南相马市有座传为坂上田村麻吕建于大同二年(807)的久保山地藏院(现在与安养寺合并),其供奉的本尊就是不动明王。下面的纹路则没能查到对应种子字,不排除单纯是光荣出于样式美观所作的处理。

注意红框处纹样
不动明王种子字

持有者:坂上田村麻吕

目前状态:现作为重要文化财与刀鞘一同藏于京都鞍马寺。此剑上次展出是1940年庆祝日本纪元2600年的“奉祝名宝日本刀展览会”上,至今已有61年未曾展出,因此没有实物图片;各种资料来源中仅京都国立博物馆宣传页有其刀鞘的照片。

黑漆大刀拵,现藏于鞍马寺

·萤丸(蛍丸)

萤丸样式图,见于江户时代松平定信所纂《集古十种》

种类:大太刀

锻造者:来派·来国俊。来国俊为来国行之子(一说为国行之孙),其作品有“国俊”二字铭文和“来国俊”三字铭两类,因两类作品风格存在差异而被不少研究者认为出自两位不同刀匠之手,因此也有将“国俊”二字铭文刀剑的锻造者称作“二字国俊”、而二字国俊和来国俊并非同一人的说法(这一说法中前者为后者之父);在来国俊的作品中,铭文“国俊”的多为体型较大的太刀,铭“来国俊”三字者多为较小的太刀和短刀。

参数:

全长4尺5寸(约136.36cm),刀身长3尺3寸4分5厘(约100.35cm),刀茎表面铭文“来国俊”,里面铭文“永仁五年三月一日”。刀身表面有连樋(护摩箸,密教“不动护摩”仪式上为祈求不动明王加护而使用的铁制筷子)和“八幡大菩薩”字纹,里面则有6寸8分长的棒樋(素剑,简化版三钴剑)和梵字

相关典故:

萤丸的持有者是日本南北朝时期拥立南朝的肥后阿苏氏武将·阿苏惟澄,因此此刀也称“阿苏萤丸”(阿蘇の蛍丸)。他在建武三年(1336)跟随担任阿苏氏第9代当主的义兄弟阿苏惟直,联合肥后菊池氏、筑前秋月氏、筑后蒲池氏等九州豪族共2万军队与北朝足利尊氏等人交战于筑前国多多良滨(多々良浜),结果本阵因出现大量叛徒而崩溃,阿苏氏当主阿苏惟直7也在肥前国小城郡天山切腹自尽。时为阿苏氏庶流出身的阿苏惟澄即使败退仍不放弃,挥舞手中的国俊大太刀不断厮杀,最后因身体负伤、大太刀上出现受损裂痕而被迫率残部撤退。

阿苏惟澄一行人撤回居馆休息后,惟澄因担心仍有追兵而将大太刀斜立在墙边,之后因身体沉重而睡去。当夜,惟澄梦见无数萤火虫萦绕身侧,飞到那把受损严重的大太刀上放出明亮光芒,之后就消失了。醒来后的阿苏惟澄感到奇怪,拔出大太刀一看,发现刀上裂痕全部消失无踪,整把刀焕然一新,此后这把刀就有了“萤丸”的称呼。

《仁王2》中的萤丸被设计为净属性,一方面是传说中这把刀被无数萤火虫所修复、如同得神明祓禊,另一方面则与肥后阿苏氏世袭阿苏神社(阿苏氏氏社,供奉阿苏氏之祖、神武天皇之孙健磐龙命/阿苏都彦命为首的“阿苏十二明神” )大宫司、本身是与神祇有关的神职世家有关(阿苏惟澄后来成为阿苏氏第10代当主,同样沿袭阿苏神社大宫司一职)。

持有者:阿苏惟澄-阿苏氏

阿苏惟澄(1309?-1364),日本南北朝时期南朝武将,肥后阿苏氏第10代当主兼南朝阿苏大宫司。

阿苏惟澄出身阿苏氏庶流分支·惠良氏,惠良氏原本是阿苏氏嫡流,但在阿苏氏第6代当主阿苏惟景时期因罪被贬而沦为庶流。当时尚属惠良氏的惟澄跟随阿苏家追随于后醍醐天皇南朝,在建武三年(1336)的多多良滨之战中与北朝足利尊氏奋战,最后不敌败退。这场战役导致阿苏氏第9代当主阿苏惟直及其弟(一说为长子)阿苏惟成战死,而前代当主阿苏惟时又远在京都,足利尊氏遂将阿苏惟时的庶子坂梨孙熊丸扶持为阿苏神社大宫司。这一做法激起惠良惟澄的不满,从而引起阿苏氏一门的分裂。

之后在历应三年(1340),惟澄在肥后国讨伐坂梨孙熊丸等人,但因为阿苏当主阿苏惟时反过来与惟澄敌对而没能平息阿苏家内部骚乱;尽管惟澄曾写信给阿苏惟时发誓自己对阿苏氏忠心不二,但二人最终还是没能和解。文和四年(1355)阿苏惟时去世,阿苏惟澄因其军事才干在南朝声望愈增,被同属南朝而与惟时敌对的九州豪族菊池氏作为割裂阿苏氏的工具,造成南朝在与北朝的战斗中占优、但阿苏氏实质上衰落的局面。延文六年(1361),南朝势力随着阿苏惟澄菊池武光等人压制大宰府而在九州地区达到鼎盛,惟澄因此前迎娶了阿苏惟时之女而被南朝以婿养子身份推为阿苏大宫司;这一点引发北朝方面的反抗,北朝方将惟澄长子惠良惟村推为大宫司,结果还是没能让阿苏氏内乱平息。

贞治三年(1364),阿苏惟澄去世,享年55岁。惟澄去世前将大宫司之职让给北朝一方的长子惟村,试图终结阿苏内乱。但意欲分割阿苏家的菊池武光则另有所图,他将自己的偏讳“”授予惟澄的次子,让后者以“阿苏惟武”的身份与北朝方面担任大宫司的惟村对立。尽管阿苏惟村的大宫司地位最后未受动摇,但随着阿苏惟澄、菊池武光等人所建征西府衰落,加上南北朝势力均势被打破、北朝占据上风,阿苏氏一门势力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颓(但还是延续到了现代)。

目前状态:名义上仍归阿苏男爵家所有,实际下落不明。据说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熊本县当地警察为预防空袭对萤丸造成损毁而事先转移了这把刀,但战后没能找到萤丸的踪迹,有被美国军官带走、被驻日盟军总司令部(日本称GHQ)以“刀狩”之名与其他刀剑一同销毁、仍然藏在熊本县某个角落等不同说法。

2016年,阿苏神社曾举行过重铸萤丸的淬火仪式,之后锻造的3把复原品中,一把于2017年6月17日奉献给阿苏神社,另外两把分别赠给岐阜县关市锻冶传承馆此前筹措资金中出资最高(270万日元)者——值得一提的是,出资最高者是游戏公司Nitroplus(N+),也就是开发《刀剑乱舞》的公司;在萤丸重铸的筹款过程中,有许多筹款者都是因为《刀剑乱舞》这款游戏而参与进来的。

·石州和贞(石州和貞)


种类:大太刀

锻造者:石州和贞。石州石见国,虽以产出白银的石见银山(也就是《仁王》初代里大百足那关的场景)著称,但当地并非刀匠云集的刀剑产地;日本小说家东乡隆(1951-)的《战国名刀传》中,此大太刀的锻造者被称作“石州住人和贞”,但其生平事迹一概不知,大抵是个藉藉无名的刀匠。

参数:

全长264cm刀身长172cm刀茎长92cm反约3cm,刀铭“石州和貞作”。

相关典故:

多数名刀都因其自身逸话而闻名,或是因自身逸话而让使用者出名,但这把石州和贞完全不同——既非国宝也非重美,甚至收藏此刀之处对其命名都只是“石州大太刀”;单就命名来看,这把大太刀也确无过人之处,仅以锻造者名号相称,而这个名为“和贞”的锻造者除此之外也并未留下任何传世之作。它之所以能够为后人所铭记,只因其主乃是对夜空中三日月(新月)许下“七难八苦”誓言、被奉为忠义之臣典范的山中鹿之介幸盛。山中幸盛得此大太刀的个中缘由已不可考,只知道他将此刀奉纳给大山祇神社,这也是这把大太刀唯一的历史记载。

持有者:山中幸盛

目前状态:现藏于爱媛县今治市大山祇神社。

大太刀 铭 石州和贞作(山中鹿之助奉納)
图片来自https://blog.goo.ne.jp/mugashizenntai/e/29392185ad2e14712b88e94bbf79627c

·晾衣杆(物干し竿)

种类:太刀

锻造者:传为备前长船派·备前长船长光。晾衣杆这把刀是否真实存在仍存争议,有说法称此刀并非备前长船长光、而是其子二代目将监长光所作。

参数:

据《本朝武艺小传》记载,刀身长3尺有余(介于91.6-122.1cm之间)。

相关典故:

这把刀的日文名“物干し竿”直译就是“用于晾晒物品的竿子”,也就是俗称的晾衣杆。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把刀本身虽为太刀、但刀身长度接近一米,以至于佐佐木小次郎只能将其背在背上,因而被旁人讥笑为背了一根晾衣杆

如果仔细观察《仁王》中这把大太刀,能看到其刀镡处有燕子形护手,刀鞘上有飞燕图案装饰,刀柄吊坠则做成了飞燕样式,这些都是呼应佐佐木小次郎能斩下空中飞燕的绝技“燕返”(燕返し)的特殊处理。

注意观察红框处细节

持有者:佐佐木小次郎

目前状态:\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现实原型百科·大太刀(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