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原著精读笔记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著)(一)

2023-06-18 17:06 作者:列车通往月台  | 我要投稿

卡尔·马克思

Karl Marx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社会背景:19世纪上半页,德国正经历从封建专制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由法国转移到德国,适应当时德国社会变革需要,在黑格尔哲学解体后,形成了以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运动,这场运动从不同角度对宗教和建神学展开批判。究其原因,一者宗教相对自立,不易受到政治的影响、当局的压迫;二者原本的黑格尔哲学对宗教的阐述就不是十分明晰,存在着很多阐释的可能


原文:

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文章第一句话即指出,“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这仿佛是在表明,马克思所展开批判也理所应当地以宗教批判为前提,对宗教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起点。例如,列斐伏尔就持这种观点,他对这句话解释道:“在马克思看来,所有批判的基础是对宗教的批判。为什么呢?因为宗教认可了人与其自身的分离,认可了神圣与世俗、自然与超自然的分裂。”但其实,马克思的原义并非如此。我们只要联系这句话的上文,“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即可知,马克思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在德国,由青年黑格尔派所展开的对宗教的批判已然结束,马克思不再寻求回归到宗教批判这一已经被耕耘过的土地,而是要将批判的地平推进到一个更深的维度。换言之,马克思不再直接致力于对宗教的批判,而是展开了对宗教批判本身的批判。这一点,也可以从下文马克思关于德国宗教批判成果的概述中得到说明。这就是说,马克思在下文中对宗教本质的概述并非完全是自己的思想表达,而是对以青黑格尔派为代表的既有的宗教批判成果的高度凝练和批判性陈述。


原文:

谬误在天国为神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这句话概括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成果,即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为“天国的幻想现实性”,而这种幻想的现实性又无非是人的此岸的现实性的反映。因此,当天国的假象被戳穿之后,宗教在人间的信仰也就“声誉扫地”了。


原文: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这句话是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根据的进一步指认,即将宗教看作是异化了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是现实这一“原型”的“影像”或“映射”。而马克思则又明确地将人的现实视为“国家,社会”,显露出对费尔巴哈自然主义宗教观的超越性。因为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是建立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的人的类本质之上的,同时又是回避世俗的政治斗争的。而马克思则鲜明地传达出开展世俗斗争、政治斗争的呼声。正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言:“他(费尔巴哈)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消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

原文: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 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正如有学者指出,这两段话与布鲁诺·鲍威尔的语言相仿,大致可以看作是对鲍威尔宗教批判观点的总结。与费尔巴哈退居于山林、对世俗斗争表示缄默不同,鲍威尔则积极地表明了政治斗争的姿态。马克思此处所言宗教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和抗议,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人民的鸦片也受益于鲍威尔。行文至此,马克思也基本完成了对德国宗教批判成果的概述,他在清理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开启了对宗教批判的批判,也就是由宗教批判进入到了政治批判。

小结: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并非以再次回复到对宗教的批判为起点,而是在总结、概论、清理和批判德国既有的宗教批判成果的基础上,直接进阶到了政治批判的水平。宗教批判是一份准备性的前缀,政治批判则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主题。政治批判的前提是“原本”即德国的政治历史和现实,而批判的主要对象是“副本即联系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




哲学原著精读笔记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著)(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