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风雨哈佛路》有感
期望着未来的可能性,才会使我们忍受当下,改变自己。
当母亲染上毒瘾,每天吸毒度日;父亲不是正常人,每一天都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八岁的孩子需要从街道上捡取食物才能够勉强生存时,面临这样的家庭,你是否会感到绝望?
会的。
毁灭吧,堕落吧,看不到任何希望。
我只希望一切早点结束。
丽兹的回答是:“我知道父母爱我就够了,能奢求什么呐。”
女主是不幸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生存度日,母亲吸毒还要拿走给她们的生活费,当母亲被警察带走时,歇斯底里的样子让人生畏,旁人却要女主自己独立更生,照顾起爸爸妈妈,这对于她来说可能吗?公平吗?现实吗?
在这样的条件下,仅仅只是生存,就已经花光了她所有的力气。
因为没去上学,管理局认为父亲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被带去收容所时,父亲仅仅只是收拾了行李,说了一句抱歉,这是他的选择,他已无力照管他人。
在他的世界中,其他人仅仅只是背景。
而对于女主来说,收容所里的扭曲行径也深深的刺激着女主,一群家庭破碎的可怜人在这里互相殴打,互相折磨。
被压迫的人,以更残忍的手段报复回去,一个经常被欺负的女孩子,在欺负者洗澡时给了一瓶掺了浓硫酸的洗发水,于是乎,那一天,只有不停的尖叫声回荡在洗漱间。
丽兹害怕了,她想妈妈了。
什么是家?是一个可以接纳你的地方,丽兹不自觉的回到姥爷家,寻找母亲,在这里得到了短暂的安慰,得以去往学校,还能结识新的伙伴。
在家里,同学聚会时,却恰巧遇到了母亲刚吸完毒回来,直接呕吐在房间里,在众同学面前,丽兹只能照顾着母亲,此时此刻,丽兹与她身份互换。
在姥爷家也不安生,姥爷很讨厌丽兹,因为女儿给他留下了不小的负担,这是一个老人无法承担的,他将丽兹赶了出去。可事实如何,不过是对丽兹不服从他而有的报复性心理。姥爷与母亲曾经发生过的事,令丽兹感觉到生理不适。
只是这一次她彻底没了家,只能流落在地铁间,与相熟的朋友交往,遇见母亲时流露出关怀的眼神,才让丽兹感觉还活着,但是这样的日子也有结束的时候。
有一天,警笛响起时,母亲死在了昨天清晨。
母亲的葬礼,萧索而又如此的简单,对于生人来说生存如此困难,但死亡却是如此之易,简简单单的躺在棺材里,上面什么也没有,最后被一抔黄土盖住,于是乎生前所有事就这么消散,当众人离去,祈祷的牧师并没有出现,一切就在怀念中逝去。
她曾经爱过我,这已经足够。
“我不想做个傻瓜,我想去上学。”
也许此时此刻唯一的救赎便是读书,要去往另外一个环境,要去往一个可以生活得更好的地方时,读书是唯一的阶梯。
在面对高中学校的招生老师时,丽兹终于能够勇敢的面对过去,诉说着家庭的苦难,并祈求给一个机会。
贯穿丽兹生活的,只有面对苦难时,依旧坚持读书,但在十六岁时保留着八年级的水平,而丽兹要想在十八岁时上大学,那就得两年学完四年的课程,这毫无疑问很难。
可丽兹做到了 ,她适应了地铁的节奏,适应了这个作为连接工作,学习,休息的纽带,这种感觉真好。
随后还申请到了纽约时报的全额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念书。
电影是励志的,是片面的,从中体现的苦难仅仅只是万一,但传递的精神是对的。
人生中,总是有一段路需要自己去走,在这里,我们,其实只活在各自的心底。心与心之间的桥梁由于距离无限长,而变得难以架设。
生活中,苦难是自己的,也许并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加强大,哪怕只是变强一点点就好,那也能让我们更加从容的面对,更加充满希望的面对未来,拥抱自己的家人。
对于家人,我们只要知道他们爱我就够了,不管他们做过什么,这一点就足够了。
与诸君共勉,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求大家取得大成功,只为自己心安,遇到困难时别被轻易打倒。推荐大家去看一下,好片还是得自己感受一下。
他人的千言万语皆是虚妄,唯有自己所见才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