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里走,安顿自己》与《自学大全》的相关(拙劣)笔记

最近看了读客出的两本书,分别是《往里走,安顿自己》和《自学大全》,就质量而言,后者作为工具书显然高于前者,当然,作为日文书转译的《自学大全》,优点与缺点都比较明显。
先聊《往里走,安顿自己》。

【1】《往里走,安顿自己》概述
知晓许倬云先生,并不是因为他的书,而是因为平台主页推荐的一溜视频,说来也奇怪,一位历史大师,目前的视频与历史有关的仅有1篇,类似什么“吾心安处是归乡”的倒是绝大多数。
同时,一位92岁的老人,突然在平台冒出来,让我顿生“事出反常必有妖”的“错觉”。

恰好有本名为《往里走,安顿自己》的书,我自然是想寻来看看。
封面上标注的是【(美) 许倬云 著,冯俊文执笔】,这就让我更为不解了,我这人虽然学历低读书又笨,人长得还“隐入烟尘”,但还是知晓一本书的【著】与【编】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么,这【执笔】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翻开目录,标题即是核心,让我心中一颤,我说是【心灵鸡汤】,没准儿有人要对我泼开水;如果说是杂文集,好像也不太对,一篇内容也就一两页纸,几百字,论字数比微博肯定要长一些,论讲述,我就看得云里雾里。
全书看似都是大道理,但细细品味,就好像剥洋葱,流着泪看完,剥到最后就真的是剥完了。平心而论,以我个人的肤浅阅历,对书中的诸多讲述都极为不认可。
作为一位历史大家,许倬云先生不会不知道人之成事,努力与运气(时运)缺一不可,好像西汉末年,如果王莽没有篡汉胡来,刘秀这种底层是不可能有机会出头的。
以我之见,抛开现实空谈“理想”、“心安”,皆是胡扯。

考虑到对内容的批驳最好点到即止,这里就直接说我对该书的体会——单纯放松一下的杂文集。
说个极为不中听的话,《往里走,安顿自己》是一本为了迎合这个弥漫焦虑和迷茫的国内环境,而掐时推出的【内容物】,对于我,没啥看头,对于其他人,或许是需要一些缓解心理压力的文字。

【2】书中的硬伤
一本书在正式面对市场前,会有专业编辑对内容进行校对,但《往里走,安顿自己》在开始的第12、13页就有硬伤,且负责内容的编辑(不知何故)未能挑出备注——如提醒读者原文存在些许问题。
首先是关于《水浒传》的。
第一,林冲的妻子不是被高衙内掳去,林冲一怒去抗议才有后续故事。
林冲之妻是被高衙内看上且调戏,欲行不轨被林冲发现,后来高俅设计让林冲带刀进白虎节堂,才有了“欲加之罪”。这一过程中,林冲都是被动、隐忍方,从未【主动】。
第二,鲁智深也欺负过人。
镇关西虽然是个无赖,但上升不到【死罪】,结果被鲁智深活活打死;被迫出家后,鲁智深可是为了喝酒打了上山的普通人(担酒的老百姓)。打死镇关西也许“合理”,欺负老百姓就是“政治正确”了?
第三,擒方腊、断一臂的是武松
林冲没有失去一只胳膊,《往里走,安顿自己》中关于鲁智深的“后水浒”故事,其实都是武松的。
至于林冲、武松和鲁智深三人“最后替《水浒传》做了结尾”,就是胡说了。但凡找到120回的《水浒传》,我们就知道,故事最后是以吴用、花荣双双自缢收尾。

其次,是关于《西游记》的。
这部分“胡扯”的就更过分了,单就客观一些的,就是“假经书”,原书里说了,最先取的是“无字真经”,道行浅的看不懂;之后取来有字真经,因为新增的“第八十一难”,经书落水,师徒才在石头上晒书,根本不是什么“经书被打湿,真经化为白纸”。
《往里走,安顿自己》中说,孙悟空看到“无底的船里有尸体,说这就是自己”。
而《西游记》里,这个情节的主角是唐僧,他在登船中不慎落水,于是洗去了凡胎,这凡胎原本不是在船里。
再者,师徒四人,除唐僧,其他三人早就不是【人】,孙悟空也不会有“凡胎”之说,更不会有什么《往里走,安顿自己》书中提及的【“我”都是虚空的,都是不存在的】。

毫不客气的讲,作者可以“年纪大”为由,说自己记错了写错了,编辑在校对时对该部分内容并未严肃对待,这就不妥当。
至于《往里走,安顿自己》中,其他属于个人感悟部分的,如前文所说,只有认同与否,无关对错。
毕竟,我读书有个原则,不看心灵鸡汤、成功学。

顺带再扯《往里走,安顿自己》中第124页上的内容。
书中提到日本时,段尾提出“继任者菅义伟,我看不出他究竟有什么想法”。
较真一点讲,以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时间,菅义伟本就是个过渡角色,他继任首相,明显是几方政治势力相互妥协后安排好的一步棋,菅义伟这种非政治世家出身,能跻身日本首相,已经算是“运气极好”——随便查点资料都知道,菅义伟的前后任首相,可都是出自门阀世家。
说到底,菅义伟只是一位特殊时期撑场面的人,他没有实力也没有意愿有“所谓的想法”。
我就格外奇怪,许倬云先生既然是历史大家了,且当年与蒋家的关系甚密,这点政治场的套路都没“看破”,是不是有点不应该?

【3】读许倬云先生著作的些许错觉
目前的微信读书,有好几本许倬云先生的知名著作可以免费阅读,我都认真看了,但书中的内容与国内已逝的不少历史老前辈的内容并没有太多不同。
我以为,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不仅能承古,更能开新。平心而论,可能是我太笨,没能从大师的著作里读出太多“与众不同”的东西——几本书的内容固然是四平八稳,但读起来就是各种说不上的“奇怪”。
好吧,当整个世界都称一位大师为“大师”的时候,一定是我这种没文化的捞货有问题。
对不起,我不小心给大家添麻烦了。

接下来简单聊聊作为工具书的《自学大全》。

首先且最重要的是,学习这件事,看任何的方法论都不比【坚持】!
你有一颗想坚持的心,接下来再去寻找合适的方法,才有意义。
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学习自然也要考虑不同的方法,于是,《自学大全》中“给所有不想放弃学习的人55个自学方法”,本质上是给大众55个自学的思路,虽然书籍介绍页面会强调什么本书“凝聚了学习科学、认知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古希腊哲学、行为分析学和心理治疗等所有领域的最新知识”,本质上都是【噱头】——
这本“词典”提供的55种学习方法中,如2分钟起跑法、1/100 计划法、学习路线图、习惯杠杆、反向计划法、番茄工作法、学习动机图、元笔记、35分钟模块法等,都算是耳熟能详。
但说到底,【学习】的核心,就是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确认优先级,逐个击破。
另外,我向来认为学习应该追求【功利】,必须是先明白自己的【第一需求】,根据需求反向拆解步骤,先易后难,这才能慢慢看到实际效果。

关于【工具书】,我想强调的是,使用它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使是面向市场的工具书,也有大量冗杂信息需要自我过滤。
此外,我认为在书上“划线”这种事儿意义不大,它的作用似乎是【告诉自己】,“我认为这部分内容【重要】或【与众不同】”,但如果读者没法用自己的话(思路)把【特殊之处】转述出来,这种操作只是让书页“五彩斑斓”。
而【心得体会】倒是应该是笔记本记录,而且是实时记录,这样才能保证灵光一现的东西能及时抓住。不过,这就要求读者(学习者)是真正端坐在书桌上,摆开书页,摊开笔记,“敬事如仪”——所以,我个人是相信,如果没有强大的记忆力或思考力,利用什么通勤时间“学习”,只适合“轻阅读”。
“轻阅读”当然是适合看小说、漫画等进行放松,至于戴着耳机学语言,其实只是一种“随机巩固”,这是建立在如昨天有大量时间精研基础上的一种“重温”。

另外,忍不住吐槽几句,这年头(网上)不少书籍的长评,各种落实了“下口千言、离题万里”,字不达义,胡编乱造——回头一看,好像我也如此,看来又要让大家见笑了。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精彩: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