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与听》重磅专题译介 | 平行线:日本的独立动画

作者/ JasperSharp
翻译/ 屠龙侠912
校对/ 拆机⑨号
编辑/ 塔塔君
本文原载于英国著名电影杂志《视与听》(Sight&Sound)2020年夏季刊第30卷第6期专题《日本动画特辑:50部精选动画电影》。本专题由一份榜单以及7篇专题文组成。
《视与听》是由英国电影协会(BFI)创办的电影杂志,该杂志自1932年创刊以来一直在电影业界与影迷心中保持着权威性,享誉全球。毫无疑问,这是一份来源于西方视角的日本动画电影榜单。因此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读者将有机会将接触到许多在东亚语境下极少被提及的内容(如日本动画在西方的传播过程以及其时代背景)。而由于切入角度以及文化背景等差异,对于部分影片的评价,也与国内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另一方面,《视与听》作为一本专业的电影杂志,除了选片聚焦于日本动画电影,许多作者也多将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置于日本电影史、世界电影史的视角之下,将其与实拍电影、媒介发展等角度进行了联系。这在国内的动画评论领域同样是不多见的。
最后,除了核心榜单的内容以外,该专题还针对日本独立动画、女性与日本动画、日本动画的全球化传播等多方面内容撰写了相应的专题文,内容十分丰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这是一份以较为系统的方式展现西方爱好者以及学者对于日本动画认知的重要专题。对于国内的动画爱好者而言,也无疑是一次听取域外之声、以另一种视角了解日本动画的机会。
该专题的榜单内容以及7篇专题文的翻译将由名作之壁吧(@名作之壁吧_圆盘评论家)与动画学术趴(@动画学术趴)联合陆续发布,欢迎各位读者关注、查阅。本文为杂志中的第2篇专题文。
本文的翻译工作由多位动画爱好者自发组织,翻译存在疏漏在所难免,望各位读者见谅、指教。翻译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平行线:日本的独立动画
JasperSharp写道,与商业主流背道而驰的日本动画人,从影史早期就开始以独立动画的形式进行实验——这种兼收并蓄的传统,至今仍在蓬勃发展。
日本独立动画的历史丰富而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在日本动画成为全球流行语之前的年代。这一传统的开拓者和实践者,试图探索各种媒体和技术的审美潜力。但他们在专业的影展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圈子之外,几乎不为观众所知。早期先驱者之一的大藤信郎(1900-61)以华丽的剪纸动画而闻名,例如《马具田城的盗贼》(1926)和《蜜柑船》(1927),这些动画是用传统手工印刷的装饰纸“千代纸”制作的。作为日本第一位获得国际认可的动画师,他在战后制作的短片《鲸》(1953)和《幽灵船》(1956)分别在戛纳和威尼斯获奖。大藤去世后第二年,《每日新闻》用他的名字设立了一个奖项,以表彰他杰出的艺术成就。
另一个不太知名的同时代创作者是神秘的荻野茂二(1899-1991),他从事于业余的小尺寸电影制作这个地下领域。荻野的多彩成果包括定格动画(《FELIX之迷侦探》,1932年)、现代主义抽象派(《?/三角节奏/纸牌之争》,1932年;《节奏》,1935年),以及基于自然色彩(Kinemacolor)工艺的双色加色法的实验(《表现》,1935年),这是一种用于早期无声电影的技术。他还有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原科幻预言《百年后的某一日》(1933),片中的主人公在1942年死于虚构的“世界大战”,他的灵魂通过一台“魔法电视”窥见了2032年的日本。
1956年,即便东映动画的成立带来了动画的产业化,孤立(独立主义)创作者的传统仍在继续。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反文化(反文化运动下的)时代思潮中,一些名家有意将自己置于主流之外,以追求独行之道。插画家久里洋二(1928-)的玩世不恭且时而稍显淫猥的喜剧小品,可能在风格上和内容上比东映的作品更粗俗,但他的荒诞主义却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比如《人间动物园》(1962)、《爱》(1963)和《男、女和犬》(1963年)。这些作品为他赢得了许多国际影展的喝彩和奖项。木下莲三(1936-1997)的讽刺作品《日本制造》(1972年)和《日本人》(1976年)则更具政治指向性。但这位广岛国际动画节(1985年)的创始人,与妻子兼合作者小夜子一起,也通过对原爆的刻画《核灾难》(1979)创作了高度强烈的和平呼吁。
著名的“漫画之神”手冢治虫(1928-89)在商业和实验阵营都留下过自己的足迹。他的名气为反叛性的东映动画《西游记》(1960)添了彩——一部改编自中国文学经典《西游记》的长片,他还把自己的漫画《阿童木》(1963-66)改编成了电视剧。但同时手冢也导演了很多更有抱负(艺术野心)的作品,像是《人鱼》(1964)这样的纤细诗歌和更为浮夸的《展览会的画》(1966),后者令他的公司虫制作第二次赢得了大藤信郎赏。此前他们第一次获奖的作品是坂本雄作和山本暎一(1940-)执导的《某个街角的故事》(1962);山本此后制作了《悲伤的贝拉多娜》(1973年),这部集性、巫术和迷幻于一体的催眠剂(一般的作品)导致了虫制作的破产。手冢后来完成了他的动画艺术杰作《跳》(1984),从一个不可见的跳跃者的视角出发,展示他飞跃了一系列愈发超现实的场景。
到了七十年代,有两位致力于定格动画的人物,交替夺取着大藤信郎赏。川本喜八郎(1925-2010)以意蕴悠长的方式美妙地运用了能剧和歌舞剧等日本戏剧的传统,并以此闻名。他在《鬼》(1971)和《道成寺》(1976)中使用了自己创作的精美木偶来进行演绎。冈本忠成(1932-1990)的作品则更好玩、更适合孩子,他创造性地利用了日常素材:《家,我家》(1970)的特色是用皱巴巴的报纸塑造了在土里挖洞的鼹鼠,而《日本古老传说:猴子和螃蟹》(1972)则是用粗糙的木块制成的。这二位是至交,冈本在制作中途死于癌症后,川本接手完成了改编自作家宫泽贤治小说的《要求特别多的餐厅》(1993)。

和冈本一样,山村浩二也展示了非凡的全能本领,利用不同的动画媒体探索了叙事的可能性。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头山》(2002),获得了2003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提名。这是对一部传统落语小品的讽刺性重塑,讲的是一个吝啬鬼吃了一粒樱桃核,结果脑袋里长出了一棵树。山村的其他作品,如根据弗兰兹·卡夫卡的故事改编的《卡夫卡:乡村医生》(2007),以及《麦布里奇之弦》(2011),都显示出了更具欧洲色彩的灵感。
加藤久仁生在2008年奥斯卡奖上获奖的《回忆积木小屋》充满了块状的图案,描绘了一名孤独的老人在一间被不断上涨的洪水淹没的独屋楼里建造新楼层,艰难地避免水漫过自己的头,最后情愿地沉溺在早年记忆中的情感慰藉中。水江未来与众不同的手绘作品进一步推进了纯粹的想象,他作品中的有机图案偶尔会近似于可识别的东西,比如在《奇特细胞》(2003)、《狼吞虎咽》(2008)和《拥挤》(2009)中,有一种多色微生物成群爬过显微镜载玻片的感觉。而《大都会》(2009)和《现代》(2010)中的硬派笛卡尔几何图形,则处于抽象的另一端。

这些作品,包括同时代的其他人物,如和田淳、山田直子、大山庆和黑坂圭太,展现了日本蓬勃发展的艺术动画领域,其展现出的景观远比向世界其他地方呈现的大众市场之商业面貌要广阔得多。
标注:独立动画的先锋们在影展之外,几乎不为人所知。

《视与听》日本动画专题翻译项目参与者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彼方
魔术工房
冥岚
渐渐融化的飘雪
qw0aszx
屠龙侠912
逆时针
水泥
拆机⑨号
DC
塔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