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出身的“小说家”
编者按:在如今的文学大江湖中,不少写出著名作品的墨客,是法学专业出身。他们所作之文著,无论历史小说、现实文学,还是网络小说,或多或少都带有些法学应有的独特视角。本文,就让我们同作者一同,走入六位学法出身的小说家。
法学和文学都涉及叙事、阅读、书写和表达,都是人类经验的汇集与彰显,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律学习提供了剖析社会与人性的独特视角,对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各大法学院里从来不乏笔耕不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他们通过文学创作,给予读者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些“小说家”,有的后续留守法学院任教,也有的毕业之后走出律政圈,专职文艺工作。笔者在本文梳理了部分学法出身小说家,一同看看有法学背景的小说家都有哪些!
作者简介
不会排山倒海的小郭,一个正在苦练惊涛掌的在读研究生。
一、双雪涛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法学院
代表作:《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北方化为乌有》等
双雪涛是近些年备受关注的青年小说家,他200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在银行工作,最后“裸辞”踏足文学领域,开始专心写小说,处女作小说《翅鬼》便荣获首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提名,《平原上的摩西》更荣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21年,作品《刺杀小说家》由导演路阳改编为同名电影并在春节档上映,累计收获10亿票房。《平原上的摩西》同名电影也在等待排期上映。
他的文字总有种克制的残酷感,遣词造句像利刃划过一般干脆利落,在长短句子的参差中总有层层叠叠的冷气,铺陈在他所描绘的北方工厂中。他没有宏大叙事的野心,而是更加关注时代的压力和支配时代的力量,以更小、更细碎的视角游走在时空边缘和缝隙里的俗人奇事上,再运用法律思维的严谨与小说家的敏感赋予个体以新鲜的生命,人性的复杂幽深在当事者对真相的不断寻觅中,愈发如清水里的刀子,视之凛然。他的作品机心巧构,总有无限拓展的可能,如《武术家》中窦斗身背杀父之仇,身边风云涌动、眼线密布,报仇还是不报仇是个问题,怎样报仇也是个问题,不报仇又该如何给自己找一个理由,主人公一生都在寻找不报仇的理由,完成仇气的消解。文字中既有留恋日常生活的世情通透,也有法律人事事交代清楚的洗练非常。
二、石悦

毕业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警官学院
代表作:《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自2006年开始在天涯论坛连载,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点击率就直奔百万,2009年实体书出版,短短三年累计销量千万册,作者“当年明月”也因此获得版税4000多万元。“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本科毕业于湖北警官学院法律专业,工作后又挂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由于热爱历史,但又厌倦了市面上的历史读物故作高深,他便想写一部轻松好看的历史故事书。因此,帖子名为“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他基于史料,用现代人喜欢的方式还原历史,塑造还原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明朝276年的风风雨雨,从“有饭无汤无菜”的传统文献变成了雅俗共赏的历史画卷,政治斗争、权谋之术、战争之术......环环相扣。由于大学期间专攻犯罪心理学,他对历史人物的行为分析入木三分,在他的笔下你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走红后,很多人劝他全职写作,但他依然坚守本职工作,“工作就是工作,写作就是写作,一旦兴趣变成工作,兴趣也就没意思了。”坚持初衷与理性,低调且谦和,这个法科生的身上有着他所认为的“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的开阔与豁达。
三、孙皓晖

工作院校:西北大学法学院
代表作:《大秦帝国》系列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可能很多读者都看过《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被战国时期秦人的铁血大争、自强不息深深打动。原著《大秦帝国》更是一部雄浑而厚重、激荡而热血的长篇小说,作者孙皓晖自1993年动笔创作,历时十五年共完成6部11卷,504万字。之所以选择埋头写作十余年,除了身为“老秦人”后代的渊源,还因为他和法家思想的结缘。1973年,孙皓晖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学习法律,80年代初,国家急需法治人才,他又先后在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法学院任教,曾为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是获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的专家。
他笔下的大秦,扎根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代,淬火于统一天下的残酷战争,形成于盘整华夏的千秋伟业,虽无三晋之中原富饶,无东齐之文化滥觞,无南楚之幅员辽阔,但坚韧不拔、变法图强、恪守法制,体现出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所造就的强大生命力与发展精神,彰显着法家思想影响下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四、宋远升

毕业院校: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
代表作:《流年旧事》
宋远升,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比利时根特大学LLM,复旦大学法学博士,复旦大学司法与诉讼制度研究中心研究员,《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副主编,兼职律师。他被称为路遥《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平的“现实版”,少年时因家贫辍学,曾经在煤矿挖煤,后又从事采石工作。为了改变命运,他重新回校读书,以山东苍山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
2019年出版的《流年旧事》主要展现了他对往事的临摹与回忆,以他当年初中辍学后在私营煤矿、采石场等处打工为主线,同时涉及亲情、爱情、友情的一些往事,从而勾勒出一幅一位出身社会底层,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知名大学法学教授的长篇图景。既是对往事的记载,也是对自己精神的一次洗礼,讲述了他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情况下,如何完成自我救赎与精神改造过程,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通过文字的力量激励那些正处于困境迷茫中的年轻人。
五、何家弘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代表作:《洪律师探案集》等
谈到学法出身的优秀小说家,就不得不提起何家弘这位传奇人物。青年时期他曾去“北大荒”务农8年,返回北京后成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时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洪律师推理小说》等代表作品,深刻体现了法学的现实与文学的浪漫共存。
在文学创作领域,虽然他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但“出口率”却高达百分之百,他的第一部小说《血与罪》曾被英国《卫报》推荐为“亚洲十大犯罪小说”之一,莫言曾说“读何教授的犯罪悬疑小说,感觉妙趣横生,觉得又像当年小学时代那也,体验到了阅读的快感与乐趣。我认为,何教授的小说,是高尚的小说,是智慧的小说,同时也是美的小说。”他结合自身专业,把各种政治、历史、道德、宗教的内容融入法律之中,既丰富了犯罪悬疑小说的故事性,又完成了不同的人物创造,体现了他对人性、对人的命运的关照和沉思,力图用文学的形式宣扬法治的精神,推进法治文化的养成。
六、叶萍萍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法学院
代表作:《吉祥纹莲花楼》等
叶萍萍,笔名藤萍,2000年考入中山大学法律系,同年,她以《锁檀经》系列小说出道,一举拿下第一届花雨“花与梦”全国浪漫小说征文大赛第一名 。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户籍民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相继创作了《吉祥纹莲花楼》等二十多部武侠言情小说。她驾轻就熟地游走在现实与武侠言情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既是尽职尽责的“基层女警”,也是网文界呼风唤雨的“侠情天后”。
她打破了女性不善于写武侠小说的禁忌,作品文笔细腻,感情浓郁,叙事缜密,情节中既有江湖大侠翻云覆雨的传说,又有平凡市井的琐碎温馨。从入江湖,至隐江湖,除却四权五圣的主角们外,还有各式各样血肉饱满、形象立体的配角人物。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她的“江湖”有着繁华看透、千帆过尽的凡人味儿,她说“民警的生活能带给我很多灵感”,可能正是这种生活体验才造就出作品独特的精神内核。“破衣衫,掏铜板,五香豆一两半,听故事,再来茶一盏......”
结语
法学与文学虽看似泾渭分明,但其实都关注人性,都依赖文字。
自有文字始,一人之心可传万人之心,文学由文达质,法学因事涉文。文学创作对于法学的发展十分有益,因为法学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文学作品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镜像,通过文学创作,可以窥探法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留下的痕迹。法学的学习也并非是纯粹的机械理性,如果法律不能影响人心,不能触动灵魂,那它的精神力量也将大打折扣。
通过对上文所介绍的小说家们的文学作品进行译码与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在其所描述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的终极关怀和法治精神,《大秦帝国》中的“法大于天”、《血与罪》里惩恶扬善的执着追求,都表达了作者对于法律寄予的厚望,同时又因其浓郁的文学色彩和更加浅显易懂的方式而易为大众所接受。
这些文艺作品的背后,或多或少都带有法律人的独特思考。
从法学中汲取营养,能在文学作品中充分彰显法律蕴含的人性光芒,为文学注入法学的精神,给法学披上文学的新装。
或许,这些是法学“科班”出身的小说家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