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Strongart教授:中国人的冷板凳悖论

2022-03-12 13:11 作者:Strongart教授  | 我要投稿

   中国人有个奇怪的现象,老人喜欢叫年轻人多坐冷板凳,好像坐板凳的时间长了,水平才能够得到提高。但我们看一下对照组:篮球比赛,当板凳看饮水机的时间越长,就越得不到上场过招的机会,与主力之间的距离只会越拉越大啊~

  然而,老人叫年轻人多坐冷板凳,也不完全是在占资源忽悠,搞不好还真是他们的经验之谈。年轻时我没机会上场,只能很不甘心的坐冷板凳,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水平还真是提高了一点,也逐渐得到了上场机会。但此时,我们依然要看一下对照组,那种混资历出来的,好像也稍微有点长进了,他们是不是也有上场机会呢?在一定意义上,资源很可能是平均分配的,就是有的人拿不出东西,资源对他没什么意义,搞不好还有个别缺少自知之明的,拿了资源闹大套,反而是贻笑大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篮球比赛属于高粘性的活动,需要在相互切磋中才能提高,做学问似乎可以一个人完成,好像并不需要与别人交流。其实,正常的学术也是需要切磋交流的,但国内属于依赖老外的二手地区,搞不好就是谁看谁不懂,谁也不服谁,回头各找各的导师,自然是切磋不起来,只能比学校比资历比一些外在的东西。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个别天才可以独自成长,但有资源扶持肯定长得更好,不要觉得真心好学的人都像你一样经不起诱惑,手里有了资源就不学无术了。冷板凳悖论也许来自于中国的古代社会,那时的生存环境特别险恶,真正的学者就只能独善其身做冷板凳,免得被世俗环境带歪或者伤害,但这个经验应该不适用于现代的文明社会。

  实际上,有才能的人坐板凳,损失的就是其边界价值。如果他们能够早点上场,那么肯定还有提高的空间,现在他们只能和学术混子一起熬资历,就像以前应试教育一样,从个人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就是浪费。无奈的是,现实的轨道就是如此,只能等拿到扶持资源后亡羊补牢,把年轻时的思想重新整理发表,说白了就是年纪大了吃老本。然而,因为思想没有经过切磋打磨,其成果常常是瑕瑜互见,而他们则是因为年事已高,很难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

  即便是真的有了资源,也不意味着自己的思想得到认可,搞不好就是找几个老资格当带头人,而比你更老的人已经不在了。纵观中国学者的一生,基本上就是现在自媒体的商业模式:(应试教育)→论文营销→MCN扶持。很少有人真正在乎你做了什么内容,大部分人就看你的学术马甲大不大,能带来多少学术流量而已。


Strongart教授:中国人的冷板凳悖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