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华上古史(五) 【周初】

2022-03-12 13:10 作者:羲从风娲从云  | 我要投稿

      我讲的周的历史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周朝建立之前的阶段,就是从周的先祖后稷到公刘的这段历史。第二个是周朝建立初期的阶段,就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时期的历史。前者主要依据史记的记载,后者主要依据《尚书》以及史记的记载。

  

总述:

  周的初代祖先叫做后稷,后稷是帝喾的儿子。尧舜和夏禹统治时期,后稷被封为掌管农业的官。以周地为封地,周的甲骨文的意思是田埂。正因为后稷掌管农业,应此他的封地称为周地。后稷的后裔就被统称为周人。

  夏朝时期,周人因为得罪了夏朝统治者而被贬,流窜于蛮夷之地,以放羊为生。到了公刘这一代,周人才废除放羊的产业,重新从事农耕,回到华夏文明的轨道上来。

  公刘之后又传了若干代族长,到了周文王,周武王的时代。因为商朝末代君主纣王昏庸无道,因此周人讨伐并灭亡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推行礼乐制度,分封诸侯,施行宗法制,奠定了华夏古代文明的基础。

  

  

1.周祖后稷

  书接上回,话说神农氏王朝传承二十二代炎帝,到了末代炎帝姜罔榆这一代,统治衰落,天下大乱。姜罔榆的堂哥蚩尤僭越,自称炎帝。天下二帝并立,诸侯各自为政,相互兼并。

  姜罔榆看到这样混乱的局面,决心勉力为政,操练军事,讨伐不服神农氏的诸侯,想要兴复祖宗旧业。神农氏的一名家臣,轩辕黄帝,他抓住机会,以炎帝侵略虐待天下诸侯为借口,兴兵讨伐姜罔榆,在阪泉之野三次大战炎帝姜罔榆,迫使姜罔榆臣服于自己。

      姜罔榆臣服之后,黄帝又以蚩尤僭越,自称炎帝为借口,出兵讨伐蚩尤,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

       黄帝接连降服炎帝和蚩尤两大劲敌之后,开始收拾其余势力,其他不服从自己的诸侯。天下凡有不服从的诸侯,黄帝修建公路,开凿隧道,前去讨伐。一旦把对方打服,就离去,马不停蹄的去讨伐下一个叛逆的诸侯。

       由于忙于镇压诸侯,无暇管理政事。黄帝就册封伏羲氏后裔的首领风后做为行政首领,代替黄帝管理政事。黄帝自己则带领名为师兵的亲卫部队出征平叛。又设置了左大监和右大监两个特务机构,专门负责巡查各国叛乱的情况。一旦哪里有叛乱,黄帝就率领师兵前往镇压。

      黄帝有24个儿子,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大夫人嫘祖生下的两个儿子,长子玄嚣,次子昌意。黄帝死后,权利先移交给次子一脉的孙子"帝颛顼"来继承。"帝颛顼"死后,权利又让渡给长子一脉的重孙"帝喾"来继承。

        这位帝喾不仅个人能力出众, "帝喾"的儿子们里面更可谓豪杰辈出,既有以仁君形象出现的"帝尧",也有以庸君形象出现的"帝挚",还有商朝的祖先"契",还有周朝的祖先"后稷"。

       没错,圣君尧,庸君挚,商祖契,周祖稷这四个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这位帝喾的儿子。

        

       关于周祖后稷:

      周朝的祖先叫做后稷,后稷的父亲是黄帝的嫡长重孙帝喾。后稷的母亲则是神农氏王朝的一个支系有邰国的公主。历史上,神农氏王朝分封了诸多同姓的诸侯国,比如姜蚩尤的黎国,像周天子告状导致齐国国君被杀的纪国,他们均是神农氏后裔的封国。神农的子孙们在炎黄大战中由于战败,而失去了天下的主导权,但他们仍然作为一派巨大的贵族势力通过和黄帝家族有权势的男子联姻的方式发挥对政治影响力。可以这么说,上古时代的统治们,父系全部来源于黄帝,而母系过半来源于神农氏。拿满族的历史来做一个比喻的话,黄帝就相当于汉人的爱新觉罗,炎帝就相当于汉人的叶赫那拉。

       在这些诸多的神农后裔中,就有一支称为有邰氏,有邰氏有一名女子名姜原,这个女人嫁给了帝喾做皇后。

       

      姜原嫁给帝喾之后,有一天,她和侍女去原野上玩耍。玩耍中,在原野上发现了一个巨人的脚印。调皮的姜源,就把自己的小脚踩在巨人的大脚印上,想和巨人比比脚的大小。这一踩不要紧,回到家里,月经居然立马不来了,请医生一看,原来怀孕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下了一个男孩。姜原觉得这个孩子是踩了巨人脚印生的,十分的不吉利,因此对这个孩子百般嫌弃,就把他扔到人迹罕至的狭窄的巷子里,想随便让那辆车把他压死算了。你想街上随便扔了个小孩,那赶马拉车的路人也不敢随便踩啊,就都主动避让。半天过去了,也没人踩踏,孩子仍然活的好好的。姜原只得将孩子抱起来,又想着把他扔到森林里,让狼吃了算了。结果刚到森林,恰好碰到一群来郊游的人,这个狠心妈她做贼心虚,怕人看见她扔孩子指责她残忍,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没敢扔。扔是没扔,可是姜原的害子之心不死,就又把孩子扔到冰河之上,想让寒冷的冰块冻死孩子。结果刚放到冰面上,周围的飞鸟看见冰面上放了一只人类幼崽,十分好奇,都聚拢过来用翅膀包裹着这孩子,给他取暖。

      姜原看了,觉得十分震惊,她觉得这个孩子一定是有老天爷【昊天上帝】在保佑,就放弃了想扔他的想法,带回家好生抚养。因为这个小孩一开始是个被屡次三番抛弃的弃子,姜原就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做弃,就是抛弃的意思。

        

        头脑风暴:为什么姜原扔孩子?

      为什么姜原扔小孩,他的丈夫帝喾既不出来阻止,也不出来表示赞同呢,整个姜原扔孩子的过程中,父亲缺位,仿佛这个孩子就没有父亲一样。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结合我们前面两篇讲的知识。上古时代,黄帝家族并没有出嫁的概念,为什么女子不嫁入夫家呢?因为黄帝他要镇压各国诸侯,哪里叛乱,就要第一时间奔赴叛乱地点镇压,迁移往来无常处。而黄帝的妃子们,也往往是黄帝到什么地方镇压,就顺便在这个地方娶一个显贵的女人结婚生小孩,等过了两三个月,此地叛乱平定了。其他地方叛乱又起,黄帝就走了,他走的时候,并不会携带当地的老婆孩子一起走。往往是黄帝自己走了,去新的城市镇压叛乱,把老婆孩子就扔在原来的地方,到了新的镇压地点,就又再取一个新的老婆,生新的孩子。如此循环往复。五帝时期,黄帝家族大致上都是这样的一个习俗,女人并不会出嫁到夫家,而是象走婚一样,黄帝来了,爽利一番,留下种子,然后留下女人在母家独自抚养孩子。

     这些拥有黄帝血脉的孩子们虽然从小在几乎见不到父亲的环境下长大,但是他们所在的城邦都是被黄帝征服的城邦,他们的母亲往往是城邦原来最高贵的女子,而父亲则是城邦新的征服者,即黄帝家族的族长。所以这些孩子们长大后,就天然的能掌握这个城邦的统治权,又由于他们是黄帝的血脉,所以所以背叛黄帝这个他们素未谋面的父亲的可能性很小。通过这种四处播种的方式,黄帝家族就能很好的加强帝国统治,把原来通过昊天上帝信仰松散联合在一起的城邦,通过血缘和家族的联系团结成紧密的整体。

      这也就是为什么黄帝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明明是同父的兄弟,却一个是四川人,一个是江西人的原因。他们两人虽然是同一个父亲,但兄弟两从小是由四川,江西两地不同的母家抚养长大的。


       这个姜原的情况也是同理,姜原也是因为帝喾镇压征服有邰国后,被迫或者自愿的成为了帝喾的妻子。【帝喾征服有邰国,是作为黄帝征服炎帝后,黄帝家族料理神农氏残余势力的斗争】姜原生弃的时候,很可能帝喾就根本不在姜原身边,也管不了姜原扔不扔孩子的事情。

       

       而且,整个这件事情也有一个很吊诡的地方,那就是姜原编造的脚踩巨人脚印的谎言。从姜原编出来脚踩大人迹的神话,以及姜原扔孩子的这两件事情结合来看。真实的情况可能是以下两种之一。

       1.姜原他是心甘情愿的嫁给帝喾的,但是帝喾走后,姜原和另外一个男的发生了关系,并生下了孩子。可是有邰国是已经被帝喾征服的国家,这个作为帝喾绿帽证明的孩子,很可能会引起帝喾对有邰国的镇压和屠杀,因此姜原就编造了一个大人脚印的神话,掩盖这个孩子不是帝喾的孩子的真相,并且还屡次试图谋杀这个孩子,以消灭出轨的罪证。

       2.姜原是被迫嫁给帝喾的,可能帝喾娶姜原是采用暴力逼迫的方式。姜原并不承认和帝喾的婚姻,姜原心不甘情不愿得生下了这个帝喾的孩子,于是编造了大人脚印的神话欺骗自己,并且屡次三番想要谋杀这个孽种。只是后世历史学家并不知道这件事情,他就把帝喾娶姜原,和大人脚印这两件分别从黄帝部落和有邰国的立场讲的事情,融合到了一起,给人造成了一种好像姜原是自愿的,这样的错觉。


      还有一点要交代一下,关于姜原是帝喾皇后的事情。这里显然是被周人修改涂抹过了。因为直到周朝实行宗法制,区分大宗小宗后,才有嫡庶尊卑的区别。黄帝时代哪有什么嫡庶尊卑,又哪里有什么皇后和妃子的区别。姜原是周朝祖先后稷的母亲,也相当于周人的老祖母,为了给老祖母贴金,史书上才给他杜撰了一个帝喾元妃(也就是皇后的意思)的名号。实际上,这个姜原极大的可能,和帝喾的众多其他女人并没有区别,或许帝喾甚至都记不得自己曾经睡过这样一个叫做姜原的女人。



2.弃封后稷

       这个男孩弃,稍微长大一点,就显示出和其他小孩的不同。当其他小孩还在撒尿和泥的时候,弃就十分热衷于研究植物。喜欢种种黄豆,小米啥的作为游戏。那个年代的中国,虽然有农业了,但还处于一种狩猎和农耕夹杂的过渡时代。农业在当时来说,堪称是一种游走在时代的前列线上的尖端科技。因此,对于一个心智未成熟的小孩来说,这么小就主动的热衷于研究种地,确实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那感觉就和一个小学生热衷于黑客技术差不多。

       等这个弃长成大人之后,就对农业十分有研究了,他知道分辨土地的种类,知道什么地适合种什么,怎么种让庄稼的产量更高。有邰国的百姓们,都把弃的理论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大大的增加了农业产量。

      很快,这个弃的名声就传到了当时的统治者帝尧的耳朵里。这个帝尧他本是弃同父异母,而且素未谋面的亲哥哥。尧听说了有邰国"亩产千斤"的奇迹,就宣召弃,封他做农师这个官职,让他把自己的一套理论推广到黄帝家族征服的所有诸侯国。果然,弃担任农师后,各地粮食大量增产,帝尧热情的赞美弃说:"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穀"。啥意思呢,就是尧赞美弃,说"原来老百姓都吃不饱肚子,自从你弃来了以后,推广种植一百种谷物,老百姓都吃饱了。"

       尧为了表彰弃的功劳,正式册封他为有邰国的君主。【稷本来就是有邰国君主,此番册封相当于是得到黄帝家族嫡系的盖戳认证了】。赐其姓姬【黄帝一脉姓姬,有邰国一脉姓姜,后稷本来跟母姓姓姜。帝尧赐弃姓姬,表示官方盖戳,承认弃拥有的黄帝血统。】同时加封后稷称号。前面说过了,后和王,帝,这三个字是同义词,是统治者,行政领袖的意思。稷是一种谷物,一般认为是稻米。后稷这个称号拿现代话说,就是"水稻王"。因此,你可以把后稷理解为上古的袁隆平。

       后稷担任农师后,权利不断更迭,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大禹治水,后稷也继续以农师的身份为大禹服务。

       大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帝位,建立夏朝,开启家天下的政治传统。而后稷不久也死了,后稷死后,把有邰国君主,农师的职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姬不窋。

      姬不窋在夏朝担任农师时期,夏朝的开国皇帝启也死了,传位给儿子太康。夏后太康喜欢打猎喝酒,不务正业。一次太康外出打猎,他手下的一个诸侯后羿乘着太康外出,率领军队占领了夏朝的国都。

      太康打猎回来,一看老家被人占领了,彻底傻眼。他在城下叫门,要求后羿开门,放自己进去,后羿不但不开门,还放箭驱逐太康。狼狈的太康只能流窜而逃。太康的五个弟弟在汭水河边哭诉哥哥太康沉迷游戏,败国败家,导致夏的政权拱手让给他人,悲痛的写下哀怨的《五子之歌》。

     另一方面,后羿占领夏朝国都后,不敢自己称帝,就扶植了太康的一个弟弟中康做傀儡皇帝。后羿篡位之后,天下诸侯都不服后羿。比如在遥远的南方,有羲氏,和氏两个家族,这两个家族,他们是伏羲的后裔,世代传承伏羲星相的家学,在神农氏,黄帝,帝喾,颛顼,尧舜禹夏朝的时代,作为一方诸侯的同时,还历代担任观测星象和制定历法的官职。羲和不服后羿,后羿就派遣大将军胤,以羲氏,和氏二族沉迷喝酒,导致观测星象不准为借口,讨伐羲氏,和氏。并写下《胤征》这一战前宣言。

     中康死后,后羿又扶植中康的儿子相做傀儡皇帝。哪知道,这个相还没当皇帝几天,后羿的部下寒浊就发动叛乱,诛杀了后羿,并且废除了傀儡皇帝相,灭亡夏朝,自己称帝。建立寒朝。

    直到太康的遗腹子少康在国外起兵讨伐寒朝,并灭亡寒朝,重新建立夏朝为止。寒朝一共存在了23年。

    

       而姬不窋则是这一连串后羿代夏的历史动荡的见证人。当后羿驱逐夏太康,扶植傀儡皇帝中康的时候,姬不窋就担任农师职位。由于政治动荡,姬不窋被后羿清洗,被迫逃出夏朝国都,然而有邰国也已经回不去了。姬不窋只能丢弃官职,率领有邰族人逃亡于夷狄之间。

   

     姬不窋死后,传位给儿子姬鞠,由姬鞠担任有邰一族的新族长。由于蛮夷之地,不适合种粮食,姬鞠在位期间,有邰族人就入乡随俗,和蛮夷一起放羊为业。 

   

       姬鞠死后,姬鞠的儿子公刘继承族长之位【本名姬刘,尊称为公,故称公刘】。公刘想着祖宗传下来的农业知识不能丢。可是草原上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不适合种庄稼。为了复兴农业,公刘决定率领族人搬家,他四处寻找适合种地的地方,最终他渡过渭河,找了肥沃的土地,又重回农耕。农业让有邰一族又逐渐富裕起来,周围的其他民族见到有邰人富裕,都主动跑来加入有邰部落。甚至连吟游诗人也主动写诗歌颂公刘。

    

      公刘死后,过了不久,由于原始低劣的耕种技术,肥沃的土地被有邰国人种得贫瘠了。不得不转移都城。公刘的儿子姬庆节就又迁都到豳【bin】地。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陕西咸阳附近。

      

        庆节死后,又传了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立,公叔祖类7代族长【这里的族长名单主要依据史记记载,史记这里明显缺漏,从庆节到公叔祖类最起码要有20多代族长才合理,不然和不上从夏到商漫漫700多年的历史跨度。史记之所以只记载了7代,很可能是原始的周人族谱有所缺漏了,导致了司马迁只记载了七代。】

 


3.古公亶父

      公叔祖类【本名姬类】死后,他的儿子古公亶父继位。这个古公亶父就是周文王的爷爷,是周朝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个祖先。实际上古公亶父真名叫姬亶。古公是周朝尊敬祖先而加的敬称,意思是古老的老公公。父通甫,在古代是对有德行的美男子的尊称。

       古公亶父继承了父亲遗产,担任豳城的城主。由于农业的科技加持,豳地富裕,不需要担心粮食问题,唯一要操心的是位于豳地北方的游牧民族薰育戎狄,这个薰育戎狄,每当草原上爆发草荒或者牛瘟,羊瘟,就会面临家畜大量死亡的局面,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草原上的人就会面临即将饿死的惨烈局面。

       为了解决这种危机,薰育戎狄就经常南下打劫富有的豳地,劫掠豳城人的粮食和宝物。为了避免人口被杀害,每次薰育戎狄前来打劫,古公亶父就双手送上粮食财物,避免和薰育戎狄爆发直接冲突。每次薰育戎狄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直到有一天,薰育王觉得,每次粮食吃完,就又要走好几十里地来打劫,整得和讨饭一样,太没面子了。于是他拍使节通知古公亶父,要求古公亶父马上献上土地肥沃,适合种地的豳地,并且把他善于农耕的技术人才交给薰育王,让古公亶父自己马上滚蛋。他薰育王要派遣大军来接管豳地。

       豳地的老百姓,本来就倍受薰育欺压,听到薰育要接管豳地的消息,这下百姓彻底怒了。反倒是古公亶父出来劝老百姓"你们这些老百姓,之所以推选君王,也无非是因为君王作为公仆,为百姓服务,让你们得利益。如今薰育前来讨伐,并不是屠村来的,而只是想要这里的土地和百姓。原来我们也年年给薰育上贡,如今归属薰育,也不过是上供罢了,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不再做你们的君主了。倘若你们这些老百姓为了想让我做君主,贸然和薰育开打,导致百姓死的死,伤的伤,这我是绝对不忍心的。"

      豳地的老百姓十分愤怒,听不进古公亶父的劝告,坚决要和薰育拼了。古公亶父无奈的说,与其与薰育打仗,死伤惨重,不如我们逃离这里吧,老百姓是最可贵的,肥沃的土地没了不防再找。

      于是古公亶父驱逐了薰育的使者,乘着薰育王还没发飙,带着武器,大兵压境之前。古公亶父就携带着家乡父老星象扛着家伙事,翻过梁山弃村而逃。一路跋山涉水,最终到达岐山脚下。


       来到岐山脚下,古公亶父心想,原来之所以被薰育欺压,是因为豳地周围没有城墙和箭台可以进行守城战,豳地像个没有防备的大农村。因为富而不强,所以才受到欺压。来到岐山下,痛定思痛,开启新生活,古公亶父决定下令严厉打击蛮夷习俗。并且在岐山下恢复中原传统武备,修建城郭房屋,搭建防守的箭楼,严格的防备游牧民族入侵。并且设立中央官制,设置五种官职管理位于岐山下的新都城。



4.太伯奔吴

      古公亶父在岐山下建立新都,没事就和老婆van游戏。于是生下三个孩子,老大叫做太伯,老二叫做虞仲,老三叫做季历。

老三季历的儿子就是周文王姬昌,姬昌从小就聪明睿智。古公亶父认为姬昌贤能,就想传位给老三季历,可是又担心大儿子和二儿子反对。

      这件事情传到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虞仲耳中,为了让老爹打消顾虑,两人主动离家出走到吴越地区开辟新的疆土。明确自己不参与继承人位置的争夺。携带少量军队出走的太伯和虞仲在吴地建立吴国称吴王。史称太伯奔吴。吴地原本有王,吴地会稽是夏禹处斩防风氏的地方,夏后少康曾经将自己的一个儿子册封于吴地会稽。太伯奔吴,使得两大统治集团相互遭遇。【最后到底是夏少康后裔和吴太伯合流了,还是吴太伯消灭了夏少康后裔,不得而知。史书无载。】

       总之,太伯和仲雍兄弟二人靠军队征服吴越土著居民,在吴地建立起了统治。吴太伯无子,传位于弟弟仲雍。由于吴越和西岐距离十分遥远,两人就和周室断了联系。


      直到周武王推翻殷商后,武王非常挂念走失的太伯和仲雍两位叔公,就派人去寻访,终于在吴地找到,此时太伯和仲雍早就已经去世了,吴王已经传到第六代姬周章,论辈分是周武王的侄孙。武王就册封姬周章为吴王【虽然姬周章本来就是吴王,这个册封并不是给与土地,仅仅表示一种认亲,一种官方盖戳行为】。由于中原和吴地交通不便,武王又十分挂念亲戚,希望天天能见到,就让吴王把自己的弟弟虞仲送到中原。武王册封虞仲为虞侯,建立虞国。【没错,就是唇亡齿寒,假道伐虢里面的那个虞国】。虞国和吴国的血脉都出自仲雍一系,可是命运却截然不同,虞国近于周室,身处华夏,通晓礼乐教化,却沦为小国,被不断蹂躏。而吴国在武王认亲之后,再一次和中原断了联系,此后的吴王一代代的蛮夷化,吴越本土化,融入吴越土俗,断发纹身,黑齿雕题,不与中国同,然而却在春秋时期,一跃成为大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和日本的关系:

      按照中国晋书和资治通鉴前编的记载:"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日本国乃是少康和吴太伯的后裔。谓指倭人乃吴人东渡以成之民。

      具体渡来的时间和批次不一定,包括少康后裔和吴太伯大战之后逃到日本去的,也包括越国灭吴之后,逃亡到日本的吴王夫差后裔。这些记载也可以和日本的记载相互印证。比如《新撰姓氏录》中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按照古事记记载,神武天皇乃是从海外的常世国渡来日本日向国的,那么这个常世国极有可能指的是吴地。此外吴国历史上的公子光,即吴王阖闾,为什么公子光叫做吴王阖闾呢,极为有可能阖闾是日语光【hikari】的汉字转写,这个词可能是吴日同源词。 

        日本太伯后裔说,由中国首先记载。中世时期的日本学者受到中国文献的影响被动接受这一观点。江户时代理学家林罗山就曾经做出过神武天皇乃是第六代吴王东渡的六世孙的这样的观点论述,试图将中国记载和日本神话相融合。但由于江户时代武士阶级中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林罗山的这一行为受到幕府当局的警告。此后这一观点逐渐在日本式微。


5.文王囚羑里

      由于老大太伯和老二仲雍逃到吴国去了,老三季历顺理成章的继位,过了没多久,季历死了。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周文王姬昌。不过姬昌活着的时候,并不叫做周文王,周文王是后人给他追封的称号。他活着的时候,因为他是商朝都城西边的一个强大的诸侯,所以大家称他为西伯,民间俗称为西伯侯姬昌。姬昌礼贤下士,所以很多贤臣和人才,都争着去投奔姬昌。比如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流。


      这时候,有一个诸侯国,叫做崇国,这个崇国他是商朝的同盟国,是商朝最亲密的爪牙。崇国的君主崇侯,名字叫做虎。这个崇侯虎就向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说姬昌的坏话,他说:"这个姬昌积德行善,招聘人才,志向远大,恐怕对商朝不利,不如趁早除掉他。"


      纣王听了崇侯虎的意见,于是就派人把姬昌抓起来关到了羑里这个地方。


      姬昌的臣子闳夭之流就很着急,四处搜集美女,珍宝,又贿赂纣王身边的一个叫做费仲的嬖臣,让他把这些珍宝和美女送给纣王,求纣王能够放了姬昌。

      纣王见到这些礼物,很高兴的说"要放姬昌,美女就够了,何必送这么多东西"。于是纣王不仅放了姬昌,还赐给姬昌象征昊天上帝征伐权利的斧钺作为还礼。

      这种斧钺是模拟昊天上帝周围的星象的一种礼器,他代表的是昊天上帝或者天子征伐四方诸侯的权利。应此它不是一种实用的兵器,而是宫廷中使用的一种祭祀礼器,这种礼器是一种长柄的小斧头,柄很长一直拖到地上。一直到宋代宫廷里,还有流传这种礼器,传说中,当年烛影斧声事件中,宋太宗杀害宋太祖时,所使用的就是这种长柄斧的礼器。

      姬昌为了感谢纣王赏赐斧钺,还献上洛西的土地送给纣王。


6.虞芮断决

      因为姬昌多行善事,在周围的四方诸侯中逐渐有了名气。四方诸侯有相互争吵,不能决定的事情,就去姬昌哪里,让姬昌当调解人,进行仲裁。

      有一天,虞国和芮国发生了冲突,就去找周文王判断谁是谁非。

      【这个虞国不是太伯奔吴里的虞国,而是上古的虞国,周人灭掉了古虞国,封仲雍后裔建立了新虞国】

      结果一到周国,发现周国的百姓,种地的,两个人的土地之间都让出一垄来,互相谦让对方,连老百姓都习俗谦让。两国的人说"我们两国为了利益相互争斗,这是周人所鄙视的行为,我们何必去找姬昌自取其辱呢"于是两国之人相互谦让一番就散去了。

      这个事情传播出去,大家都赞美姬昌的德行,认为周或许继承了天命。

       

7.祖伊报闻

      周文王从羑里被放出来,回到岐山后,养精蓄锐,增加兵力。有一年,周文王接连讨伐犬戎,密须【伏羲的后裔,商朝的属国,负责观测星象,在东蒙山祭祀伏羲。和论语里《

季氏将伐颛臾》提到的颛臾国是兄弟国家,同为伏羲后裔】,耆国【就是黎国,是商朝的属国,蚩尤的后裔】。完成三杀,三次讨伐的接连胜利,标志着周国崛起为西方的一大军事力量。

      其中黎国是商朝安插在西边的重要盟友,商朝和黎国的关系,就好比是美国和日本的关系,是商朝用来镇压西方军事势力的一个重要旗子,也是商朝军事布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商朝的官僚祖伊,观察到周人的军事崛起,于是实际考察后,写下《西伯戡黎》一文,报告给商纣王,希望纣王能够对周的崛起加以警惕。

       结果纣王说"天下的权柄,都有昊天上帝的任命,天命在我大商这边,周就算他打赢了三个小国,也翻不起什么大浪,天命在我这边。"【原文: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

      具体的原始情节记载于尚书中,让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


       话说,这个祖伊听到西伯侯姬昌打败黎国的消息,就报告给商纣王说"西伯侯打败了黎国,结合最近负责占卜的人发来的报告,最近用龟甲占卜的结果,没有一次是吉利的。这并不是因为历代先祖不在昊天上帝面前给大王您说好话,而是因为大王您沉迷酒色,导致天下的百姓都想着要商朝灭亡,昊天上帝的天命恐怕要不归属您了。"

      纣王回答说"我不是正做着君主吗?这就代表昊天上帝的天命现在还是在我这边的,姬昌能翻起什么浪。"

      祖伊哀叹着说"您沉迷酒色,懒于政事,这些昊天上帝都看在眼里,怎么可能还把天命眷6顾给您呢"。

        

       为什么自己的盟国黎国被周朝灭掉了,商纣王能够气都不吭一声呢?这可真不是一般的蠢货能做出来的事情。按照尚书西伯堪黎一篇的记载,给我们造成了好像纣王贪图享乐,不理政事,对盟国的灭亡漠不关心的印象。其实我觉得这段记载多半是周人为了强化纣王的昏君形象,合理化周朝的臣弑君行为做得故意丑化。因为这样的行为真不是一般的傻子能做出来的。个人觉得纣王对黎国的灭亡坐视不理的唯一合理的原因是,当时的商国内部正在忙于残酷的内部斗争,没有精力空出手来支援盟国。




8.盟津观兵【泰誓】

      纣王对祖伊的劝说丝毫不放心上。姬昌就更放心的大胆的开展军事扩张,第二年,讨伐了邘国,第三年又讨伐了崇国,杀了当年诬陷自己的崇侯虎。第三年,为了巩固打下来的地盘,姬昌修建了一个新的都城丰都,姬昌也把自己的大本营从岐山搬到了丰都。周国的崛起,让大家认为周文王可能要接续天命,同时期的诗人写了很多歌颂周文王的诗歌,这些诗歌都被收录在《诗经》的大雅,小雅和周颂这些章节中,有机会我可以拿出来介绍一下。

      周文王迁都丰都后不久就去世了。传位给周武王姬发。周武王以弟弟周公旦作为辅佐,姜太公吕尚为师傅,召公,毕公为左右效命的人。


      周武王在位第九年,他决定尝试伐商。武王首先在毕国这个地方祭祀周文王。然后率领军队一路向东,到达孟津这个地方进行阅兵仪式。一路上,武王押着一辆车,车上装着周文王的牌位。武王自称太子姬发,秉承周文王的遗志讨伐商朝。他向士兵训话说:"大家肃静,听我讲话,我没有什么能力,都是仰赖父亲给我留下大量有能力的大臣,我受到先代的恩惠。这次讨伐,赏是赏,罚是罚,各人按照功劳受赏赐。"

      武王讲完话,阅兵结束,准备在孟津渡口坐船渡过黄河去灭商。姜太公吕尚发下号令"你们这些兵丁们听好了,给你们船只渡过黄河和去伐纣王,谁渡河迟到的,杀无赦。"

      武王坐着船渡过黄河,船行到一半,突然有一条白色的鱼从黄河水中跳出来,跳到周武王的船上。武王把这条鱼烤了祭天。

      等武王渡过黄河后,突然天上有一条大火柱,从上而下直冲黄河旁的王屋山,等火柱到达王屋山顶,有散成无数火红色的乌鸦飞去。【火乌】

      当时,听闻到武王要伐纣,八百诸侯【虚指】都不期而至的云集于王屋山附近,想要支援武王伐纣。大家都劝说武王"伐纣就在今天,可以动手了"。

      但是周武王说:"不行,天命所在还不明确。不可以贸然动手"。于是撤军回家。


9.抱乐饸周

       周文王积德行善,赢得了四方诸侯的尊重,所以武王伐纣也要顶着文王的名号,说是依据文王的意思需要伐纣。

      我们知道,古代人极为迷信天命和昊天上帝这一套信仰,商朝是惯用周边部落的俘虏做活人祭祀,来通过贿赂人鬼和昊天上帝达成沟通的,这是商朝的特色。因此天下苦大商久矣。周边的其他国家和部落的人民,没少被商人抓过去祭祀了。在传说中,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就是被纣王做成肉酱逼迫文王吃下的。但是,昊天上帝的信仰是由来已久的,是从伏羲女蜗时代之前就存在的历史传统,外加昊天上帝的信仰和星象,历法,农业高度相关,是上古黑科技,并不能被轻易的质疑。所以当时的人虽然苦大商久矣,但并不会怀疑昊天上帝这套信仰。所以他们说的是大商的天命要被改换,而不是直接质疑天命这个东西的存在性。他们认为昊天上帝并没有错,错是错在秉承天命的大商王朝用错误的方式来祭祀昊天上帝。所以大家都想要改换商的天命。

      而周文王作为一个被纣王抓了又放,死里逃生的幸运儿,外加他伐犬戎,密须,黎国【前者是蛮夷,后两者是华夏中商国的属国,是为虎作伥的狗腿子】的英雄行为,竟然意外的并没有受到纣王的反扑。因此自从虞芮断绝之后,大家都默认文王是最有希望推翻商朝的天选之子。而诗人也开始造势说,文王秉持天命。

      然而,文王并没有开始伐纣,就go die了。武王没什么名气,所以他伐纣一定说自己是秉持文王遗志在伐纣。那个时候的人是迷信的,他们害怕违逆昊天上帝,所以盟津观兵事件中,在目睹了天降异象后,武王不知道昊天上帝降这个天象是想表达什么,是天命在商,还是天命在周。因此他决定再等等,他要找一个更合适的时机才能伐商。


     而这个时机,一等就是两年。在这两年内,纣王继续作死,囚比干【纣王的叔叔】,逐箕子【纣王的弟弟】。比干和箕子都是纣王的亲戚,是商朝贵族,纣王的亲戚,本来是纣王要团结的对象。但纣王囚比干,逐箕子。这就代表商朝贵族内部开始内斗,政权开始瓦解。然而这些商国的内部斗争,它都只是物理条件。武王还需要一个神学上的借口,才能不亏心的伐纣,完成倒换大商的天命。这个借口,就是需要有人证明,昊天上帝的天命确实已经不在大商,而转移到大周去了。


     这个借口,很快就有人给武王送上了。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商朝内部的贵族微子【纣王的哥哥】,看到纣王上台后,残酷的内部斗争,囚比干,逐箕子等行为。这令微子十分心寒。他就向商朝的太师和少师两位大人谈心。


    这个太师和少师是商朝掌管青铜钟之类的祭祀礼器的官职,是负责直接向昊天上帝沟通的大祭司。微子问太师和少师说"两位老先生阿,今上诛杀兄弟亲族,沉迷酒色,导致国内法律废弛,罪犯也没人抓。商国内部都民怨沸腾,殷商恐怕要灭亡。这样诛杀亲族搞下去,早晚有一天,搞到我头上,你们说我是逃跑呢,还是留下来留在商地等死。求您教教我"。


      两位老先生回答说"自从今上上位后,法律废弛,神殿上的祭品被人偷了,告到王前,王说无罪。王的亲卫队不去抓外面的俘虏来祭祀先祖,反而四处逮捕杀戮殷商的平民。按照这样下去,殷商灭亡是早晚的事情,到时候你我都要做俘虏,被杀了祭天,我可不想落得这个下场。当年王子比干和箕子也来问过我相同的问题,我叫他们逃,他们不听,最终一个被杀,一个被关押在监狱。如今我话放在这里,不管你听不听,反正我俩是要走了。"



      于是两位老先生抱着祭祀昊天上帝的乐器,逃到了周国原文史记写的是抱,但是结合考古,青铜礼器这么大,恐怕是用抬的,但这也反应了商国国都当时有多么混乱,城门连门禁都没有,两个国师号召一堆人抬这这么大的国之重器跑了,居然都没人管】

   

    周武王看到太师疵,少师僵抱着乐器来投降,一拍大腿,天命来了,时机已经成熟,可以伐纣了。因为在古代来说,音乐并不是用来享乐的,而是用来祭祀昊天上帝,乐器用来娱神的礼器,象征昊天上帝的权威。太师,少师主动出奔周国,在天下人看来,就是天命转移的物证。




       注释:结合我【中华上古史-商朝】一文。你们看过这个文章应此知道。商朝是一个通过把外族的俘虏杀害之后,活人祭祀给死去的祖先,通过祖先和昊天上帝进行对话的一个恐怖政权。虽然史书的记载,把商干的破事,一盆子屎都扣在纣王头上,好像只有纣王是暴君。但实际上结合考古来看,对于外族来说,不仅纣王,甚至所谓的商朝贤君商汤,武丁,包括比干,箕子,微子这些所谓的贤臣。他们都是沾满了其他部落血液,进行活人祭祀的不折不扣的暴君。


      周围的其他诸侯国,包括周国,都是作为商人祭祀祖先的人牲的供给国,包括周人,也没少贡献人牲给商人使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变成肉酱的传说就是这段残酷历史的缩影。只有像密须,黎国这样的商朝盟国才能避免被人牲祭祀。


      因此八方诸侯苦大商久矣,但是在武力上他们打不过大商。在舆论上,他们有昊天上帝这个神学武器。正因为大商的残暴,八方诸侯才会聚集在文王周围,给他造势,安排诗人给文王写诗歌,说他具有天命。


      然而大商不是这么容易推翻了。直到纣王的上台这个局面才改变。纣王可以说是商朝的特朗普。我们知道结合考古,商朝的历代君王,虽然对待其他部落的人特别残忍,但是他们对待商国的自己人,是十分友好的,商国还是通过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宗教迷信国度,社会关系都是通过亲族划分,对父对母都看得很重。所以虽然在外族看来商汤是暴君,但对于商人自己来说,商汤毫无疑问是一个友爱善良的贤君。

      但是纣王上台就不同了,首先他不进行活人祭祀,但是他这个不进行并不是因为他对其他部落的人特别友好,纯粹因为他懒,不想祭祀。他使用私刑折磨罪犯俘虏的时候,可开心了。纣王不理政,导致国内法律松弛,很多祭祀的祭品被偷了,告到纣王面前,纣王是完全不管的。那这样首先就得罪了商朝内部的祭祀贵族。第二个他任用底层人士,这个他任用底层人士,并不是因为他提拔人才不看出身啊,而是因为这些人比较符合他的脾气,和他玩的开。实际上确实一些没啥能力的酒囊饭袋。与此相反的,他提拔底层人的同时,还肃清自己的兄弟,叔叔。比如比干,箕子,微子之流。虽然这些人也是残酷杀人祭祀的大祭司,但是他们毕竟是相当有能力的人,只要这些人在,商国不至于灭亡。更何况,商朝的传统习俗就是十分依赖亲族关系的,亲族关系是商朝统治的基本盘,这个和后世封建王朝不同。纣王不团结比干这些人,等于自己拆了自己的墙。正因为纣王的一系列骚操作,导致纣王不仅被外族的人唾弃,连本族内也众叛亲离。再比如密须国,黎国,这两个是协同商朝镇压八方诸侯,沾满鲜血的狗腿子。但对于商朝来说,这两个国家是难得的友邦。可是文王伐黎国的时候,纣王就看着友邦黎国的灭亡,而不为所动。

      商朝的顶层贵族和八方诸侯,原来是镇压和被镇压的关系,但由于纣王的骚操作,这两个本来互相对抗的群体,联合到了一起,共同进行伐纣倒商的操作。于是牧野一战,纣王的倒台是毫无悬念的。


      纣王倒台后,那些帮助周王伐商的的商朝旧贵族,就面临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因为以前他们就是实行对其他部落的人进行活人祭祀的残忍刽子手,双手沾满鲜血。但是周朝并没有立马清算他们,而是分封他们为诸侯。虽然不予追究,周朝人对商人还是十分愤怒的,他们毁了很多商人祭祀祖先的祭祀坑来泄愤【依据考古,这一点也毁了不少考古资料】

      以前商祭祀人鬼的那套血腥宗教必须要改革,周公旦确立了礼乐制度来规范祭祀,不使用活人祭祀,而使用猪羊牛三牲来祭天【记载于礼记,一直流传到今天的农村】。对待昊天上帝信仰,他们选择的是改革性的继承,否定商人祭祀人鬼的活人祭祀制度。

      而对待历史,他们没有改写商人歌颂商汤为明君的记载,因为如果从周人的角度出发,把商朝的列祖描述为暴君,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暴君可以获得天命了。因此,所有的屎盆子都让纣王一个人担了。


10.牧野之战前奏【泰誓】

      商朝接连囚禁比干,箕子。太师少师崩逃周朝,这向周朝释放了一个讯息,即商王朝内部贵族已经分崩离析,祭司阶层都已经抛弃商朝,商的内部矛盾达到顶峰。


      在这种情况下,当年11月,周武王通信传告西方诸侯,说商朝有重罪,见弃于昊天上帝,不可以不讨伐。于是驾驶战车三百量,精锐部队三千人,带甲步兵四万五千人,再度跨越盟津,东征商朝。


      诸侯又一次不约而同的群集于盟津。周武王当着诸侯的面宣读写好的泰誓,历数商纣王的罪状,要求诸侯跟随自己一起讨伐纣王,替天行道。其罪如下:


1.纣王听信妇人的话,背弃昊天上帝,毁坏商朝列祖传下来的历法。

2.纣王听信妇人的话,残害自己的兄弟叔族【指囚禁箕子,比干】。

3.纣王听信妇人的话,背弃商朝列祖传下来的音乐,变乱正音,擅自变更曲调。【这是暗指商朝太师,少师出逃周朝的事情。古代认为音乐是用来搭配祭祀天帝的,不是用来娱乐的,所以变乱正音是重罪】。


      请注意,这里面对于商人活人祭祀丝毫未提,因为当时没有民本思想。活人祭祀是被当时的文化所允许的。反而像变乱历法,变乱音乐这种在现在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才是重罪。


11.牧野之战间奏【牧誓】

  来年第二月,周武王的军队到达了商朝的边界牧野。周武王又向协同伐纣的羌国【神农后裔的一支】,蜀国【蜀山氏后裔】,庸国【庸成氏后裔,领土此时是商国的一部分,反叛了商国,投降姬周】,彭国【彭祖后裔】,微国【商朝嫡系,微子启的封国】,濮国【蛮夷濮人的国家】,即俗称的牧野八与国,向他们发表了壮大士气的战前宣言《牧誓》。在这一宣言里,周武王再次重审商纣王的种种罪行,并号召诸侯不要害怕,要勇敢作战,后退者斩。发表牧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


 

      当时周武王左手持黄钺,右手持白旄。其中黄钺代表神权,白旄代表军队的指挥权,相当于军旗。

      钺是指长柄斧,柄的长度和长矛,方天画戟差不多。钺并不是一种实战的兵器,而是一种祭祀用的礼器,代表昊天上帝赐予的杀人的权柄。依据《礼记王制》的记载,上古时期,天子可以下赐四种神器给诸侯,代表给予诸侯四种权利。这四种神器分别是:赐乐以柷鼗   赐征以弓矢  赐杀以斧钺  赐鬯以圭瓒。

 


柷鼗即拨浪鼓,天子赐予拨浪鼓代表授予音乐的权利,古代音乐多用于娱神和祭祀祖先,赐予拨浪鼓也就代表着下赐祭祀的神权。

弓失指弓箭,下赐弓箭就代表授予打仗征讨的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弓和弧在古文里都指代弓,但是弓和弧是不一样的,弓指反曲弓,弧指直拉弓。

斧钺就是指长柄斧,长柄斧代表着杀死罪人的审判权。

鬯指酒,下赐圭玉就代表下下赐酿酒权。

      

       周武王向诸侯发话:诸位远道而来辛苦了,我下属的国君,司马,司空,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前来助战的神农氏羌国,蜀山氏蜀国,庸成氏庸国,彭祖的彭国,微子启微国,濮国的各位友军们,拿起你们的武器,跟我一起宣誓(巴拉巴拉,一通指责纣王的罪行),纣王罪大恶极,如今老天爷降下惩罚,诸位要跟着我努力奋战,不要害怕,不过前进一步两步三四步,就可以灭亡商纣。诸位到了商国郊外,不要杀害商人投降的或者溃逃士兵。各位努力奋战,不努力前进的,小心你自己的性命。【古代有督军,在我军后部负责痛击我军,像敢鸭子上架一样,用刀剑对准我军驱赶前面的兵士前进,万一我军有惜命的逃兵,督军就负责斩杀后退的逃兵。因此在战场上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前进的生还几率比后退要大。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我军如果集体崩溃,所有人都往后溃逃,那这样后部负责痛击我军的我军督军就镇不住场子了,演变成我军和我军督军的厮杀。周武王说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如果因为胆怯而后退,小心督军,没有你好果汁吃。】


      纣王为了应对,也拍了70万大军来对抗周武王。武王这边本身只有战车三百量,精锐3000人,带甲兵士4万人。武王派遣战车部队在纣王的兵士中间左右趋驰砍杀。纣王的部队本来就不是正规军,是临时抽来的壮丁。这场景就好像闹市区里来进了3000辆横冲直撞的大奔,人群四散逃离。

       纣王的军队为了躲避战车的冲撞,开始倒戈溃逃。纣王的70大部队崩溃,集体要向后方逃跑,纣王的督战队斩杀逃兵砍到手软都镇不住,商王督战的部队的阵姓,很快就被逃兵冲破了。

      纣王一看大势已去,登上鹿台,俯瞰兵败如山倒的局面,绝望之中,把自己的财宝衣服都穿到身上,自焚而死。

      武王一看商纣王军队溃逃,挥动白色军旗,指挥军队停战。一同参与武王伐纣的诸侯都来到武王的大营中向武王作揖恭喜,武王也礼貌的作揖还礼。


12大功告成【武成】

      战争结束了,武王率领着其他诸侯大摇大摆的走进已经解除武装的商人都城。商国的百姓驯服的低着头站在郊外,迎接着胜利者武王,等待武王对他们的处置。

      武王进入都城一言不发,让群臣和商国的百姓解释刚刚在郊外发生的战斗:"这是老天降下的惩罚。"言外之意,错不在周,错在于商,你们商人要对此处冲突负全责,要深刻的反省自己。商国百姓也不予辩解,只是默默地集体叩拜武王表示服从。武王不敢当此大礼,也回拜商国百姓还礼。

      武王的车架驰入商朝的露台,在露台上,见到了纣王烤的的八分熟的尸体。武王遣人拿来弓箭,对着纣王的尸体连射三发箭。又拿着剑劈坎纣王的尸体。【武王侮辱尸体的行动,不光是出于家族恩怨的泄愤,同时也是一个弱者在心里上克服对强者恐惧的一种宣誓】。


      最后,武王又拿来代表昊天上帝的权威的黄钺,劈坎商纣王的脖子,把头砍下来。【已经熟了,应该是比较好砍的】。把纣王的头颅悬挂在军旗上,驰回军中示众。【之所以这么做,是要让将士们放下悬着的心,告诉他们强大的敌人真的已经死了,他们真的胜利了】。


13.凡尔赛宫德皇加冕  受天明命

      整个商帝国已经完完全全的躺在了周武王的身下。现在他需要一个加冕仪式来正式确认他对帝国的统治。


      在军中展览纣王头颅的第二天,武王修整商朝国都的主干道,修缮商朝的祖庙和王宫,以为自己的称王仪式做准备。这一切都准备好后,风光的称王仪式就开始了。

      武王车队以穿着华丽的,持有罕旗的卫兵开道,引导着武王的车架正式进入商王宫。周公旦举着象征上帝权威的黄钺,毕公举着小钺,一左一右护卫着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等人持枪弄棒的护卫着武王。在军士的团团保卫下,在商王宫中举行登基仪式。巫师尹佚宣读伪造的昊天上帝诏书说:"商的末代皇帝纣王,残暴不仁,不祭祀神灵,他的恶心已经被老天爷我知晓了。因此我决定革除商朝的天命。授予武王"  周武王上前叩拜代表昊天上帝的巫师,说道:"我依据您的天命进行天罚,如今商纣已经被杀死,我谨慎的接受您的任命"。

      从此,周的爵位正式由伯晋升为王,替代了商朝对天下的统治。

  

14.其余事项

武王在登基之后,在商都又干了这些事情。

1.对商国剩余势力的处分:

      把商都,交还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録父,让他在商国仍然祭祀自己的先祖,不断了香火。因为武王原本就是为了讨伐商纣王这个罪人而来的,如果顺势把商国吞并了,于道理上不合。

      可是他又不放心把权利仍然交还给商人,于是派遣自己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作为商国的宰相辅佐武庚禄父。名为辅佐,实际上是监视。

      此外还把商国核心领土一分为四,分为东边的卫国,北边的邶国,西边的墉国和中间的殷国。卫,邶,镛三国分别分封给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这三个国家的国君称为三监,主要的作用是负责监视武庚禄父的殷国。


2.对前商正义人士的平反。

。商容,贤臣,曾经多次劝谏纣王不被采纳而被废黜,作为政治犯流亡海外。武王为了表彰他,派人修缮商容家所在的街道。

。箕子,商朝宗室,也因为劝谏纣王被作为政治犯镇压在监狱,武王拍人把箕子放了出来。客客气气的把箕子作为座上宾,向他请教治理经验,箕子就把夏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统治法则《洪范五行》传授给了周武王。周武王又问箕子商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箕子作为商朝宗室,耻于回答这个问题。

武王本来想要册封箕子做诸侯,且箕子不用行君臣之礼,和周室以其平之礼相待。箕子耻于受周室的分封,于是回到自己原来的封地箕国,携带箕国的军队东逃朝鲜半岛。彼时的东北朝鲜一代,是貊人的聚集区,这里存在一个统治者叫做檀君王俭,箕子驱逐了蛮夷的檀君王俭,在朝鲜建立统治,带入中原王朝的先进文化。

。比干,商朝宗室,纣王的叔叔,因为劝谏纣王被杀害。周武王派遣闳夭去祭祀了比干,还给比干的坟墓加了一掊土,以加固比干之墓。


3.对商朝财宝的处理

       商纣王死后,商朝国都内就下了巨额的财宝。周武王对这些财宝分别处理。对于钜桥粮仓里的粮食,鹿台里藏的货币,武王派南宫括开仓放粮,发钱,用来赈济穷人和奴隶。这么做一来可以吸引民心,增加商人百姓对周室的好感度,另外一方面,这些粮食留着可能会成为武庚禄父将来叛乱的军粮,军费,所以要提前发掉。

      而对于商王宫里的礼器,鼎,祭祀玉器,珍玩等财宝,则全部充公。后来又和前来助战的牧誓八国,比如蜀国,濮国等地的诸侯瓜分了这些财宝。作为他们参战的好处。


15.大封诸侯

武王在夺取天下之后,施行分封制。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周的宗室,功臣,以及上古贤王的后裔,赐予他们公侯伯子男五等不一的爵位,让他们在封地上建立邦国。

建国之初,分封的主要的几个大的诸侯如下:

1.宗室类:

召公封燕:武王改封自己的弟弟召公姬奭到蓟地,建立燕国。召公在西岐还有一块小的封地叫做召国,此次分封加封了更大的封国燕国。

管叔封卫:武王的三弟姬鲜,原本封于管国,人称管叔鲜。伐纣胜利后,分裂商国为殷,卫,庸,邶四个国家,封姬鲜兼任卫国国君,成为三监之一,负责监视殷商余孽。周公旦摄政时期,管叔姬鲜因为疑心周公篡权,发动叛乱,最终被镇压。管国被移除,卫国被改封给周成王的弟弟姬封。姬封史称卫康叔。

蔡叔封邶:武王的五弟姬度,蔡国国君。伐纣胜利后,又兼任邶国国君,负责监视殷商余孽。后来伙同武庚禄父发动反对周公的叛乱,邶国被移除。本人被流放,蔡国仍然保留,爵位由蔡叔度的儿子继承。

周公封鲁:武王的弟弟姬旦,分封于鲁国为国君。

2.功臣类

吕尚封齐:姜尚,神农氏后裔。本吕国人,吕国乃神农氏后裔的封国,位于山东。吕国人以国为姓,故姜尚又称吕尚。吕尚封于齐地。

3.上古贤王后裔

。封帝舜后裔建立陈国,封大禹后裔建立杞国。


分封图



什么是分封?

      对于分封制,很多人误解,误以为分封就是皇帝委派一个国王,到了地方当时就能上任。这实际上是不对的。

      周王分封的很多的土地,其实在分封的当时并不属于周的势力范围。所谓的分封,其实就是给你一支军队,委任你一个地方。可是这地方本来就有一些土著的部落或者国家,需要你动用军队自己去清除,消灭才能建立国家。周王封归封,至于这个国能不能建立起来,那就看个人的造化了。比方讲吕尚被分封于齐地,可是吕尚的齐地并不属于周室,本土有一支叫做莱夷的土人,吕尚必须要带着部队消灭莱夷,才能在当地顺利建立齐国。

       说白了,分封制并不是国王在给功臣发奖品,分封制只是一套分兵虐菜的军事占领机制。各个诸侯王带着周室的兵,达到各个地方消灭当地的土著和方国,建立统治的过程。至于谁去灭那个国,那是周室早就分配好的,你封于齐,我封于鲁。各诸侯王各自去灭各自地盘上的土著,建立国家,互不干扰。这样就不会发生自己人打自己人的乱象。

         正因为如此,上古包括周初才会产生一种奇特的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比如将吴王周章,他本来就世世代代是吴地的王,为什么周武王还要多此一举的把吴王周章封于吴呢?把周章自己的土地赏赐给周章自己?其实,这种给一个国家原来的国王分封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官方盖戳的行为,代表这个国家是受到周室承认的国家,是分封体制内的国家,周室的军队不会征伐这个国家。

       其他没有像吴国一样受到册封承认的方国就倒霉了,人家本来在自己的国家生活了数百上千年,突然大军压境,来人号称周天子已经把这块土地封给某某侯,要建立某某国了,于是这些方国土著就被周室分封出去的扩张大军被迫灭国了。



16.武王不寐,武王有廖

周武王在商都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就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回到周国。回到周国后,周武王登上豳城旁边的高山,东望商都,整天唉声叹气,翻来覆去睡不着。周公姬旦就跑去问哥哥武王为什么睡不着。武王说:"我想到我出生前六十年来,天下大旱,百姓民不聊生,因此我才能走机会推翻殷商,可是商朝初建立的时候,上天也赐予他们360贤人,却仍旧走向灭亡,我就怕我这个大周也不长远阿。"周公旦面对武王的担忧,献上了以上几条计策。

1.实行德治,教化百姓。

2.在洛阳建都。

3.削减武备,裁减常规军,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干戈,振兵释旅。


不久后,周武王重病,当时天下还没有平定。群臣非常惊恐,使用甲骨向上天卜问。周公旦亲自祭祀先祖,把写给先祖的书信放在金箱子里,焚烧寄送给上天,大概得意思就是周朝现在需要武王,如果列祖列宗一定要带走一个人去伺候死去的文王的话,那就带走我吧。

周公的祈祷没有得到效果,不久后,周武王就去世了。


16.周公辅政和礼乐制度

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由周公姬旦辅政【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7.三监之乱

管叔和蔡叔怀疑周公篡夺周室,就裹挟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发动三监之乱。周公出兵讨伐,平定三监之乱。

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把三监的国家,即邶庸卫三国合并为卫国,给成王的弟弟卫康叔管理。杀武庚禄父,取消殷国,改立商朝微子启继承商的祭祀,封于宋国。


中华上古史(五) 【周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