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是从微分到积分,莱布尼茨是从积分到微分
牛顿484、牛顿是从微分到积分,莱布尼茨是从积分到微分
2017-10-05 11:24,网友“史路雨丝”发表名为《流数法和微积分谁才是正统,两个大牛,一个岛屿跟一块大陆的学术之争 》的文章。
…微、分、微分:见《牛顿321~336》…
…积、分、积分:见《牛顿337~405》…
…微积分:见《牛顿407》…
…学、术、学术:见《牛顿193》…

文章内容:…
开始的时候,两位大师其实都是各自承认对方的成果的。
最开始的争论出现在1699年,一个移居英国的瑞士人出于个人对莱布尼茨(cí)的恩怨,指责莱布尼茨剽窃牛顿的成果。但是因为此人在学术界没啥地位,所以没有引起任何反响。
1704年,牛顿首次完整地发表其流数术,因为比莱布尼茨的相关论文发布晚了二十年,所以有人指责他剽窃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于是揭开了潘多拉魔盒。
…论、文、论文:见《伽利略65》…
(…《伽利略》:小说名…)
1711年,英格兰科学家,英国五家学会会员约翰·凯尔指责莱布尼茨剽窃了牛顿的成果。
…科、学、科学:见《欧几里得4》…
…家: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画~。政治~。科学~。艺术~。社会活动~…见《欧几里得92》…
同为皇家学会会员的莱布尼茨自然提出抗议,因为这个时候,对莱布尼茨信任有加的汉诺威公爵在1698年已经去世,而继任的的公爵对莱布尼茨又不信任,于是,莱布尼茨在整个欧洲王室的地位日渐失宠,而此时的牛顿却是皇家学会的会长,皇家学会组成的调查委员会认定了牛顿的微积分发明权,间接否定了莱布尼茨的贡献。
…发、明、发明:见《牛顿84》…
微积分的发明权之争,其实本来只是个学术界的争议,他们两人其实都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整理,归纳,然后系统化出一套完整的学术成果。
…研、究、研究:见《欧几里得42》…
…基、础、基础:见《欧几里得37》…
…总、结、总结:见《欧几里得86》…
…整、理、整理:见《欧几里得155》…
…归、纳、归纳:见《欧几里得38》…
…系、统、系统:见《欧几里得37》…
…化: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绿~。美~。恶~。电气~。机械~。水利~…见《欧几里得2》…
但因为牛顿的个人威望,以及事实上微积分的推广是在莱布尼茨的发明基础上的,使得英国跟德国、乃至于英国跟整个欧洲大陆进行了长达一百年的对抗,直到1820年,才能了结。
…事、实、事实:见《欧几里得6、7》…
其实最先发明微积分的肯定是牛顿,这个连莱布尼茨本人都不否认,但是整个微积分知识在欧洲的传播,却不是牛顿的功劳,而是建立在莱布尼茨研究的基础上的,而且最先以论文形式发布的是莱布尼茨。
…知、识、知识:见《欧几里得5、6》…
…形、式、形式:见《欧几里得13》…
如果按现在的学术标准,应该算是莱布尼茨先发明的,因为是他先发布的学术论文。
…标、准、标准:见《牛顿15》…
也许,莱大师在研究的时候可能借签了牛顿的思想,但是谁又能否认,牛顿不也借签了前人的思想?
…思、想、思想:见《欧几里得154》…
而且,他们两个就整个发明过程及各自的思路,都不一样。
…过、程、过程:见《欧几里得194》…
牛顿是以笛卡尔的几何学入手,整合自己以前的研究成果“无限多项式”,然后到物理学,从而得出流数法;
…几、何、几何:见《欧几里得28》…
…物、理、物理,学、物理学:见《欧几里得139》…
而莱布尼茨则从数列入手(见上集),再到巴罗的特征三角求斜率,从而进入微积分。
…艾萨克·巴罗(Isaac Barrow,1630年10月生于伦敦,1677年5月4日卒于伦敦):英国著名的数学家…
…特、征、特征:见《欧几里得32》…
…斜、率、斜率:见《牛顿289》…
两个人的思路从本质上说是完全相反的,牛顿是从微分到积分,而莱布尼茨是从积分到微分。
…本、质、本质:见《欧几里得22》…
所以说“他俩各自独立发明了微积分”最后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不管英国人民是多么的不愿意。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也许两位大师并不愿意因为这点小事争执,但是面对各自的祖国,各自的民族,他们不得已被卷入这场发明权的纠纷中,历史的漩涡容不得私人的空间。
…历、史、历史:见《欧几里得111》…
…空、间、空间:见《伽利略10》…
最后说一句,我得去买本微积分的书再温习下,要不真的全忘记了。虽然不知道看了有什么用,但至少可以让自己吹牛的时候再多点本钱。
“尽管从远古起人们都心照不宣地知道1+1=2,但直到1557年的某一天,这一等式才写成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形式。
也就是说等号这个每个等式中都有的成分,直到16世纪才第一次出场亮相。
请看下集《牛顿485、1+1=2直到16世纪才第一次出场亮相》”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