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二战日本战败是因为穷?
当战争形式进入近现代后,一个国家的军队是否拥有大量的先进武器成为能否取胜的重要原因甚至决定性原因。
而要制造大量的先进武器,就要求这个国家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资源丰富、人才众多,否则就无法制造出大量的先进武器,进而导致战败。经济对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败。
我们就以二战时期日本战败为例,来说明经济与战争的关系。
二战时期日本之所以战败,其实就是因为经济薄弱,简单的说就是:穷!
贫穷的帝国主义
日本是一个岛国,领土狭小,资源极端匮乏,所以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便开始极力对外扩张,以获得原材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
日本先后通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占据了朝鲜半岛和中国台湾,又获得了中国东北的许多权益。
1931年,日本发动了“918”事变,在短短的呢三个月就占领了东北全境。此时,日本开始为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国民经济开始向战时经济转轨。
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的战时经济完成转型。
日本是当时亚洲唯一的工业国,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侵略战争中迅速侵占了大片土地。
这完全是因为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的巨大代差导致的。

但日本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就远远落后了。
1937年,日本的工业产值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4.8%,排名位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之后。如果加上苏联,日本在全世界工业国的总产值中占比会更低。
随着战争的发展,战场对各种先进武器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各交战国必须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撑。这时候日本经济薄弱的短板就显露出来了。
按照当时军火生产的产值来计算,日本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工业国。1940年日本的军火生产产值仅相当于苏联的1/5,德国的1/6,英国的1/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为了维持战争,更是竭泽而渔的动员一切财力物力人力来发展军需。但即使如此,1943年日本的军火生产也仅有美国的12%,苏联的32%,英国40%。
到了1945年,盟国开始反攻,日本军国主义灭亡在即,各种军工生产更是大幅度下降。
面对美军的强大攻势,日本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叫嚣“一亿玉碎”,在本土组建“国民义勇队”来迎战即将登陆的美军。但这些国民义勇队竟然手持竹枪、弓箭、钢叉这些“江户时代”的武器。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检阅“国民义勇队”时看到这些老弱妇孺手持这些古代的兵器,不禁哀叹道:“简直是太不像话了。”

“以战养战”计划的破产
日本军国主义虽然狂热,但其中有些人深知本国的天然缺陷,于是在侵略战争中实行“以战养战”,掠夺被占领国的资源来维持战争。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行奉行默许的态度,日本从西方尤其是美国进口了大量的石油、钢铁甚至是汽车、飞机等军需物资。
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进一步扩大,严重威胁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的态度也随之转变。1941年7月,美国、英国、荷兰等国禁止对日本出口石油等物资,这对于贫油国日本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
没有石油,日本的飞机坦克军舰就会沦为一堆废铁。
为了继续进行侵略战争,日本被迫孤注一掷偷袭珍珠港,全面对西方各国宣战,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夺取各种资源尤其是石油。
东条英机在日本议会中说,要建立一个由日本管理和控制的包括把中国、东南亚、西太平洋等地的“大东亚权”,利用这里的资源使日本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继续进行持久作战。

中国是被日本掠夺最严重的国家。
自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把东北的铁矿石、粮食、棉花甚至劳工统统掠夺到日本。据统计,1932年~1944年,日本从中国东北共掠夺了580多万吨钢、1100多万吨铁、22000多万吨煤,其他的粮食、棉花等物资不计其数。
日本全面侵华后,成了各种株式会社,对中国内地进行大量的搜刮和掠夺。尤其是二白(棉花和盐)和二黑(铁和煤)是日本重点掠夺的资源。
二战期间,日本95%的石油、80的铁矿,大部分的铅、钨、锌等金属都是从占领区掠夺来的。

但到了二战后期,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美海空军步步紧逼,不断袭击日本的海上交通线,轰炸日本商船,日本商船总吨位从1942年的605万吨下降到1944年的284万吨,日本从各占领区向本土运送原料的能力受到重创。
日本不得不把用来建造军舰的部分钢材用来建造商船,这样一来建造的军舰数量就减少了,削弱了日本海军的战斗力,导致在太平洋上军舰数量被美海军大大超越,在海战中不断被击败。
而随着日本不断失败,美海空军不断向日本本土推进,对日本与海上交通线的袭击次数更多,炸毁了更多的日本商船。而日本商船不断被炸毁,导致日本从被占领区向国内运输的战略物资减少,日本用来建造军舰飞机和商船的资源数量不断下降,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日本的战争能力被逐渐耗尽。
到了1944年,随着盟军袭击日本海上交通线,不断轰炸日本本土,日本的战争经济由于资源短缺已经全面崩溃了。
与1941年相比,1944年日本的煤减少了59%,铁矿石减少了64%,棉花减少了74%,而石油的减少更是致命。到了战争末期,由于缺乏油料日本许多军舰只能在港口趴窝。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的最后一战,结果日本海军刮地三尺也只搜集到仅能供“大和号”开往冲绳的单程油料。
相对于美英苏德,日本在煤、钢、粮食、石油等物资的产量上差距十分明显,战争潜力和能力相差很大。
日本本土资源的极端匮乏,在侵略战争中实行“以战养战”政策的破产,直接影响到日本的经济和军需,成为日本二战战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人力资源”的耗尽
日本是一个小国,不仅领土狭小,人口相对于美英苏来说也要少的多。而人口少,无论是对军人还是劳工的影响对非常严重。
所以在二战时期日本为了维持战争能力,拼命压榨国内劳动力,甚至从被占领区掠夺劳工。
1931年,日本劳动人口和现役军人在15岁以上的人口中占比为71%,到了1942年上升到79%,而到了1945年激增到了95%,几乎将所有可以走动的人都拉出去参加劳动了。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连许多妇女都被强征到矿山和工厂中从事重体力劳动。
从1941年开始,日本劳工工作时间长达15、16个小时,后来更是取消了休息日。
随着资源的日益匮乏,日本从1941年4月开始实行粮食配给制,一个成年男子每天只能领到340克大米。到了1943年,日本开始用小麦、豆类、薯类甚至豆渣来代替大米。1944年底到1945年夏,日本成年男子口粮配给又减少到330克,甚至连干菜和橡子面都成了“主粮”。
日本劳工连饭都吃不饱,又要长时间进行工作,工作效率可想而知,消极怠工更是常有的事。
而与之相反,日本的敌人——美国大兵不光吃得好穿得好,前线士兵可以享受咖啡、巧克力、可乐、蛋糕等,甚至“矫情”的连午餐肉都嫌弃。

日本本来就是一个国土狭小,人口有限的小国。明治维新后用国运做豪赌,相继打赢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人心不足蛇吞象,日本妄图继续用国运再次豪赌,以孱弱的国力去对抗强大的反法西斯盟国,所以它的失败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