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张精选实拍,看我如何驾驭“索尼20mm F1.8 G”

大家好久不见!
如果看完觉得有收获,还望点赞支持一下原创,感谢!
我用这支索尼FE 20mm F1.8 G(以下简称20G)镜头快两年了,它的定位是:Vlog视频镜头+广角摄影镜头。是的,如果只是把它当成摄影镜头,实在有些浪费,而且还会面临“20mm焦段”难以驾驭的考验。

如果你希望挑战一下常规,拍点不一样的照片,那么合理使用20mm以及20G的特性,会带给你很多便利和惊喜。如果你希望随便按下快门就能拍出令人惊叹之作,那么它很可能不适合你。 
本文你将了解到20G在视频和拍照两方面的优缺点、我两年的使用心得,以及一些拍摄技巧(急性子可以点击目录按钮跳到最后看总结)。
后续我还会针对具体样张分享一些前期拍摄思路和后期调色技巧,欢迎大家收藏、加关注。
1、视频录像
20G为什么适合拍视频?
作为视频镜头——确切地说是全画幅Vlog镜头,它在功能上有别于普通的摄影镜头,比如:
373g的重量会让手持长时间拍摄变得更加轻松;
上机后前后重量平均,方便三轴稳定器调平并减少云台电机的负荷;
AF/MF切换按钮,方便快速在自动对焦与手动对焦间切换(专业视频拍摄常用手动对焦)
从GM下放的双XD线性对焦马达使得自动对焦非常迅速且无声;
带CLICK开关的对焦环可无极、无声、无震动地进行手动对焦;
自定义功能按钮可以设置为录像键方便Vloger手持自拍时操作;
67mm滤镜口径通用性较好,可与原厂镜头,特别是腾龙的众多FE镜头共用一个滤镜(视频拍摄通常会用到ND滤镜)
…… 


Vlog为什么要用20mm焦段?
我的感受是,20mm焦段可以让手持自拍时保证Vloger的上半身在画面中央,此时20G很好地抑制了桶型畸变,视觉上头部会显小显瘦,但同时又保留了足够多的环境。


另外,视频拍摄少不了后期剪辑。二次构图、画面放大、画面移动、防抖处理等都会导致画面被裁剪,20mm可以为视频创作者留下足够多的裁剪空间。
如果要拍特写镜头,可以开启全画幅微单上的APS-C模式,让20mm秒变30mm (4K模式下因为有裁切所以会再稍稍长一点),且画质无损。
接下来聊拍照,当然拍照提到的所有特点同时适用视频。
2、摄影拍照
20mm焦段适不适合拍照?
有些人说20mm是“难以驾驭”的焦段,我想主要是因为这个焦段“难构图”,说白了就是难以“突出主体”——这是所谓“好照片”的关键之一。 所以,如果你的拍摄题材是人物,那么20mm确实不如50或85mm好驾驭(原因请看这里:35mm、50mm、85mm焦段的差异?如何选?)。
不过,一旦你真的掌握了20mm拍摄人像的技巧,那么它拍出来的人像也是50或85mm望尘莫及的。 比如,有时我会希望尽可能靠近主体对象,同时又想带上足够多的环境来交代背景——这种情况在旅拍、街拍、静物等题材中也很常见,那么20mm显然比50、85mm更适合。 


提到街拍,很多人会推荐使用35mm,因为街拍大师们一般都用35mm,大家也称35mm是人文镜头。大师们水平高,眼疾手快,成片可能无需裁剪。但对于爱好者或新手来说,抓拍决定性瞬间是有难度的。
20mm给你留出了足够多的裁剪空间,方便你回到家后重新回味二次构图。20mm允许你裁出35mm、50mm甚至85mm焦段的视角,但后者很难扩大到20mm视角(极简场景通过软件可以模拟)。


此外,街拍时我们经常会在狭窄的街道、弄堂拍摄建筑或门脸,20mm可以更好地容纳这些“大”主体,减少无路可退的尴尬。 

室内拍摄也是20G的强项,拍出的房间会相对“显大”,但又没有索尼14mm F1.8 GM等鱼眼镜头那么夸张,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自然。 




如果不喜欢20mm那广阔的取景视角,或者懒得后期剪裁,全画幅微单开启APS-C模式后,可以让20G秒变30mm。虽然这会牺牲不少像素数,但1000万像素(以2400万像素传感器来计算)在手机这么小的屏幕上几乎看不出区别。a7M4或a7R系列微单就更无需顾虑了。
如果你用的是APS-C画幅微单,你会拥有20G在全画幅上的所有画质特性(除了焦段),甚至由于传感器只对镜片中心附近进行采样,舍去了边缘,从而得到更好的整体画质。而且将来升级全画幅相机还可以继续使用,降低换机成本。
畸变
20G的“桶型”畸变控制得很好,线条横平竖直,基本上直出即可。当然也可以通过关于索尼官方“Imaging Edge Desktop”、“Capture One(for Sony)”或“Lr”等专业修图软件进一步校正(会更好一点点)。
此外还可以利用它的“梯形”畸变特性拍出更加“艺术”的人像:只需把模特的上半身尽量靠近画面中心,这样既不会把人拍胖,还会适当拉长腿。 如果背景太杂,老办法——剪裁。

桶型畸变小的真正好处是在拍摄建筑时,不仅可以轻松容纳下整个建筑,还可以让建筑结构保持笔直,甚至无需后期软件校正(避免了裁剪),这个优势超过了一众超广角镜头。

虽然桶型畸变不明显,但超广角躲不开的梯形畸变很明显,可以通过软件进行梯形校正。杭州临平大剧院

光圈和锐度
20G在各档光圈下的“中心锐度”都很不错,尤其是在f8时,中心和边缘都非常锐。但光圈较大时,边缘锐度会明显下降,但依然在可用范围呢,对二次构图并没有什么影响。 

f1.8大光圈的优势之一,是确保在昏暗的室内也能获得足够多的光线,不必因为快门速度过低而让自己肌肉紧绷拿稳相机。但大光圈并不意味着好照片,有时必须缩小光圈。


值得一提的是,光圈f8往后(光圈越来越小),锐度下降并不是很明显,这就有利于拍摄出更好看的“星芒”效果。频拍摄时,也可以大胆地使用更小的光圈来减少进光量,这在没有ND滤镜时尤其重要。 

虚化
很多人买镜头特别看重大光圈的虚化效果,这未免有些本末倒置。拍照最重要的是“突出主体”,虚化是为了弱化背景中多余的、不想要的信息,使得主体更加突出。再说,有多少人会放着主体不看,偏偏喜欢盯着模模糊糊的背景看——如果真是这样,主体得多么辣眼睛? 20G的虚化效果比我的腾龙28-200好很多,虽然达不到GM镜头“刀锐奶化”的程度,但稍微专业点的软件“拉一拉”,也有类似的效果。 我只有在拍摄植物时,因为背景太过嘈杂,才会后期进一步虚化背景,其他题材并不需要担心虚化不好看。


暗角
20G的大光圈还带来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暗角明显。你说这是缺点吧,偏偏有人后期还要故意增加暗角提升气氛。当然,从镜头素质来说,这确实是弱项,只是有人善于将缺点变成优点。我不太喜欢暗角,因为我拍风景比较多,暗角并不能给蓝色的天空带来更多美感,反而有些压抑。所以我在拍摄风景时,一般都是用f8小光圈来减少暗角(大多数情况下还要后期处理才能完全消除),f8也是20G的最佳画质光圈,何乐而不为。 前面很多图里都有暗角,你注意到了吗?

炫光
风景是最常见也是最难拍的题材之一,难在哪呢?我认为难在思路转变、打破常规。 常识告诉我们,顺光拍摄效果好,逆光拍摄主体过暗、背景过曝,完全没法看。但是现在的数码相机动态范围、宽容度宽容度越来越高,所以你完全可以逆光而拍,再通过后期调色(比如压低高光、调高阴影)获得一张惊艳的照片。
20G可以消除大部分炫光,拍摄逆光场景还是非常不错的,9片光圈叶片拍摄出来的星芒效果也很漂亮。当然,前提是把光圈调小(F10以上,锐度不必太担心)、设置好白平衡、调整EV避免过曝,以及最重要的——使用RAW原始格式的.ARW文件,而不是jpg格式。


我特别喜欢用这支镜头对着夕阳拍摄逆光场景,最好找一些遮挡物,让太阳“变小”,这样星芒会更明显。

对焦
20G的双XD对焦马达本身就非常快,配合索尼微单领先的对焦技术,二者相辅相成。如果你还能搞得清相机里几种“对焦区域”的区别,并能在不同场景下做出最佳选择,那便是三强联合,得心应手了。
但是,所有大光圈自动对焦镜头都可能面临的问题——拉风箱——20G也会有,而且对焦快这个优势,反倒让拉风箱显得更为明显。
我发现一般在使用连续自动对焦(AF-C)+ 大光圈 + 单点对焦 + 移动拍摄(按权重由高到低排序)时更容易发生。比如我正在用大光圈拍老婆,突然一只橘猫窜出来,我还没来得及调小光圈就去“追拍”这只不配合的猫,单点对焦位置总是在变,那么大概率对焦时会“抽”。
其实也很好解决——常用光圈调小点,或者对焦区域放大一点。 另外,如果光线太弱,自动对焦也可能拉风箱,提高ISO也可以减少这种情况。
至于它内部有零部件晃动的问题,是因为XD线性对焦马达在关机时在导轨上移动所产生的,开机时没有任何晃动,所以对使用没有任何影响,更算不算缺点或故障了。
此外,20G的最近对焦距离仅为19cm,这意味着你可以离主体很近很近,从而产生一定的放大效果,拍到肉眼看不清的细节,我一般是通过近距离拍摄+后期剪裁来“假装”拍微距——它与真正的微距镜头还有较大差距。 


总结
先说焦段:
20mm焦段前期拍摄确实比较难驾驭,却能激发我去思考,并且给后期二次构图带来更大的空间。换句话说,20mm是给你兜底的大画布,你想要多少焦段、想要表达什么,都需要后期自己调整,所以直出党慎入。
再说20G这支镜头:
它比较轻巧,让我出门带上两颗镜头成为可能,另一只腾龙28-200mm胜在方便,具体请看
它画质出色,让我有足够的动力,冒着传感器进灰的风险在户外更换镜头。
f1.8超大光圈配合a7C的机身防抖,可以让我手持+慢门拍摄夜景。
用它拍人像或特写时确实需要做出一些取舍,比如要不要带上环境背景,要不要突出空间感,如何避开多余的元素,甚至按下快门前就要想好如何二次构图、分辨率还够不够……但这正是我玩摄影的乐趣所在。
它还是一支不错的星空镜,可惜一直没有机会拍星空。

20G的替代者
可以替代20G的产品有不少,比如腾龙的20 F2.8,它拥有比20G更近的对焦距离、更轻更小的体积、不错的画质、以及只有20G五分之一的价格,舍去的是更大的光圈、金属镜身、多功能按钮和更好的画质,预算不足可以考虑。
另外,腾龙的20-40mmF2.8,它的可变焦距让你在街拍时更加游刃有余,恒定的F2.8对拍视频来说也非常有用。获得了更多焦段,自然要舍弃更多金钱,5000多的价格我认为还是合理的。
如果两年前就有这支镜头,我很可能放弃20G,选择它。那么我的第二支镜头可能是腾龙的70-300或50-400,从而错失28-200这颗超级便利的“天涯头”……
无论是设计镜头、选购镜头,还是使用镜头,都离不开“取舍”二字。如果你只想“取”,不想“舍”,一定会把自己搞得焦虑、纠结,以至于忘记当初想要摄影的初心。
摄影是我们对三维世界进行二维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做取舍”,取什么,舍哪个,结果因人而异,天壤之别。
摄影,拍的是他物,照的却是自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