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杜如晦 字克明

杜如晦 字克明

杜如晦(585年-630年5月6日),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祖上都是周朝高官,隋朝取代周朝后,祖父杜果在隋为工部尚书、义兴公,父亲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在隋朝大业年间起家为雍州从事,吏部侍郎高孝基很是器重他,赞扬他有应变之才,是栋梁之才。隋炀帝前往江都游玩时,代替王使君判留守事。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被外调出秦王府。经房玄龄周旋,李世民又将他调回幕府。此后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为其参谋军国大事,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诸路诸侯。以功勋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不久以本官兼任文学馆学士。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建成拉拢尉迟恭遭到拒绝,于是派人刺杀尉迟恭,失败后李建成上言李渊将尉迟恭打入大牢。李世民将尉迟恭保释出来后,尉迟恭打听到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于昆明池对李世民不利,将此事告诉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立刻去找李世民,让李世民先发制人,但李世民因自己与李建成是亲兄弟,所以犹豫不决,尉迟恭劝谏李世民不能以小仁而废社稷大义,并表示如果李世民不做决定,自己将和长孙无忌逃离,但李世民还是拿不定主意,尉迟恭又与侯君集日夜劝谏。这时李世民想起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派长孙无忌秘密将二人召回,但二人被李渊逐出京师,私自回京就是死罪。李世民于是取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恭,尉迟恭带房玄龄与杜如晦化妆成道士潜入秦王府。经过与房、杜二人的谋划之后,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诛杀。事成之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杜如晦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后迁兵部尚书。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杜如晦染病,于是向李世民请求辞官,李世民仍然按照杜如晦以前的官职给他发俸禄,但李世民还是非常担心杜如晦的病情,多次派遣使者和名医前去救治杜如晦,派遣到杜如晦府上的人在路上前后都能望见。但杜如晦最终还是病死,李世民为此大哭不止,三天不能处理朝政。转封杜如晦为莱国公。杜如晦死后,李世民作诏书于著作郎虞世南说:“我和杜如晦之间情义深重,今杜如晦不幸病逝,追念他以前的旧功,我非常伤心,希望你体会到我的意思,为杜如晦制作碑文。”后来,李世民赏赐给房玄龄一条黄银带,不禁感到伤心,哭着对房玄龄说:“当初你和杜如晦一起辅佐我,但是现在的赏赐只能给你一个人。我听说鬼神什么的害怕黄银,我再拿一条黄金带,你带到杜如晦的灵房去吧。”公元631年(贞观五年),李世民因十分想念杜如晦,所以经常梦到他,在杜如晦忌日的那一天,李世民派遣官员到杜如晦家中慰问杜如晦的妻子和孩子,给家里的赏赐还和之前的一样。并且封杜如晦的一个儿子为郡公。公元632年(贞观六年),李世民下诏在杜如晦等人的墓前祭少牢。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命阎立本画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二十四人的画像置于凌烟阁,杜如晦位列第三。
统帅 D
(非其所长。)
武力 D
(非其所长。)
军谋 A-
(如晦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常参帷幄机秘。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智略 A+
(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
内政 A+
(如晦方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
魅力 S-
(如晦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谋猷允协,以致升平。议者以比汉之萧、曹,信矣!及卒,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又尝赐房玄龄黄银带,顾谓玄龄曰:“昔如晦与公同心辅朕,今日所赐,唯独见公。”因泫然流涕。如晦亡日,太宗复遣尚宫至第慰问其妻子,其国官府佐并不之罢。终始恩遇,未之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