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简评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2022-10-16 09:39 作者:狗yiba花  | 我要投稿

昨夜看完这本有趣的书,趁着印象还算深刻,及时做个简评。

首先,在我看来这是本优秀的非线性叙述小说,逻辑通顺,前后承接流畅,完美融合了回忆中的过去时序和现在正在发生的当前时序。

看到最后译者的说明,此书是作者玛琳娜·柳薇卡57岁的人生首作,但我想这个故事已在她的脑海里萦绕多年了吧。

故事里,为了躲避战火和独裁压迫,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一家辗转半个东欧历尽地狱般的磨炼从乌冬地区到英国定居。生活了很多年后,女主人柳德米拉老去后,87岁高龄的尼古拉耐不住寂寞以拯救的名义想与一位火辣的带着孩子的乌克兰少妇结婚,而后者明显是为了英国的国籍。

故事就以二女儿的视角由此展开,父亲随然安慰但寂寞的生活逐渐走向滑稽的闹剧式的溃败,而因此频繁加深的各方交流也唤醒了多年前的家族记忆。

现在那个好色父亲口中拥有波提切利画中上等乳房的瓦伦提娜,意图通过结婚手段获得英国的正式户籍,和回忆里尼古拉一家的历程形成一种奇妙的映照关系,过去和现在像是处于一面镜子的里外两面,这个连接两边分界线恰是他们跨越了年代的同胞身份。

在译者说明里,作者玛琳娜·柳薇卡生于难民营,随后移民英国安定下来。但一些深刻的记忆会随着父母的影响在成长中烙印进脑子里,在忙碌生活的很多个空档里,反复在脑海里里重演,提醒家族的来时的路,作者自身的成长经历就成了故事外的又一个映像。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小说里对英国政府制度优越性的认同和赞扬了,仅有的几处对一些行政效率性的批评在我看来也更像是明贬实褒的人却维护。

书中描述过生活在英国的尼古拉和柳德米拉连社会福利都不敢申请——害怕政府警察的盘问。这一方面是因为其在原来国家的政治恐怖,另一方面不也包含了流亡者的心酸吗?

那些因为战乱或是政治原因流亡的民族,即使在过上安稳的生活后,也难免会带着打扰者的自责和忧伤小心翼翼的活着。

毕竟不是哪个民族都能像犹太人那样,善于流浪,善于寄生,善于经营。即使是犹太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会冲进联合国手持圣经为证要求回到他们的应许之地。

这书出版于2005年,也许是受其趣味特别的书名影响,直到2006年才算展露头角,书名来自于老人尼古拉自己拖拉机工程师的人生大作,有趣的技术文献穿插在生活和回忆里,串起苦难的前半生,苦难的源头便是前苏联残酷高压的对乌克兰地区的独裁统治,秘密警察、粮食政策、战争等等,这些苦难塑造了坚韧伟大的乌克兰母亲形象,柳德米拉,甚至也包含了瓦伦提娜。

二战结束快80年了,世界一直在改变,但世界也没有改变什么。80多年前,尼古拉一家历尽万苦在微妙的幸运眷顾下得到英国护照,80多年后的今天,还有成千上万的乌克兰人试图通过种种手段逃向一墙之隔的西欧福利社会。

我们都是凡人,不困世界怎样,我们和都只想安稳的活下去。


简评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