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8 资本主义的矛盾(下)

2022-12-11 03:01 作者:斯诺布里奇  | 我要投稿

8、资本折旧:不同于小商品生产时代的劳动工具,可以一次购置而一劳永逸,作为糊口和工具或手段,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先决条件就是购置机器,作为能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

机器有更紧张的使用年限,会物质上用坏。更重要的是,机器的更新迭代,会迫使资本家为了竞争优势而提前更换还未用坏的机器,这是精神上用坏

因此,为购置机器而垫付的资本应当在一定时期折旧,否则机器的价值就无法得到最大发挥,或资本家无法跟上技术进步。

折旧的唯一方法就是把生产商品的生产手段的一部分价值摊派到生产出来的每一件商品中。因此,资本家才尽力去压榨工人以缩短机器设备闲置不用的时间。

9、劳动力的双重职能:保存原有资本的全部价值(折旧摊派)和创造全部新价值(包括工资和剩余价值)。

10、不变资本(c:价值体现在成品的价值内,如用于购置机器、厂房、原料、辅助品等的资本。

11、可变资本(v:增殖了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如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商品价值W=c+v+m(剩余价值),预付资本K=c+v

1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具体体现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c/v)。随着资本增殖和集中程度的提高,越先进的单位,资本有机构成越高,资本总额内用于购买机器和原料的部分越大。大体上,劳动生产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成正比。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有机构成所表示的不是劳动工具的物质量和工人人数之间的比例,而是生产手段的价值和雇佣劳动力的价格之间的比例。

1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对工资的比例(m/v),反映工人阶级被剥削的程度。这是与工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

14、利润率:剩余价值对预付资本的比例(m/(c+v)),这是资本家所关心的。

15、平均利润率:资本会主动流向利润率高的产业。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中,资本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某一产业,过多资本的涌入/涌出会使该产业商品的价格和利润下降/上升。所以,由于资本和商品的竞争,最终在各部门间达成一种平均利润率。

在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相同(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最高的部门利润率最低(因为只有可变资本才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会大量流入资本有机构成最低而利润率最高的部门,在激烈的竞争中扩大机器使用和劳动合理化,最终又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降低。由此可见,资本的流动由于竞争会改变资本有机构成,从而拉平不同部门间的利润率,形成社会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各部门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预付资本

值得一提的是,各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只是一种趋势,并不是绝对的。

在资本尚未进入生产领域的小商品生产时期,商业由于资本尚未进入生产领域和(一系列同时并存的)商业垄断,按垄断价格(价格超过价值,依靠剥削生产者和买者)出售商品。虽然小商品时代已经过去,但完全的竞争条件从未出现(事实上,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允许完全意义上的自由竞争):在资本主义初期,由于存在前些时期的残余垄断性或半垄断性经济部门,只有大概的利润均分;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过渡到垄断阶段时,利润率均分就有了新的、特殊的形式。

16、生产价格与商品价值:商品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出售所得的价格叫生产价格,包括为生产这些商品的预付资本,加上这一资本乘平均利润率所得的积数。在正常的竞争条件下形成这一价格意味着每一资本获取社会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总额的比例等于这一资本对社会资本总额的比例。

这意味着价格围绕着商品本身价值(可以较大幅度地)变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违背价值规律,这是价值规律特殊地运用于利润统治的社会的表现。

这种以价值为轴心,因供求关系而波动的价格是反映资源配置和利用情况的重要信号。

17、资本集积和集中: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竞争,由于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生产率越高的企业更有力。因此企业在竞争中努力降低生产费用,提高劳动生产力,首先就要改进和增加生产手段,用机械劳动(即劳动工具,无偿劳动的结晶)代替人类劳动(工人)。

于是,先进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引起资本的集积和集中。(虽然企业规模是有饱和点的,但是饱和点随技术提升的上升速度常常高于企业扩张的速度。)

这种竞争是残酷的,资产阶级内部也会相互斗争,大企业打垮小企业。剥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源,资本主义竞争是剥夺过程的延续。资本的历史,就是很多人丧失财产,他们的财产成为越来越有限的一小撮人的财产的历史。

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受害者已经由独立生产者、产业工人扩展到部分资本家了。原本的中小资产阶级失去了生产资料,即中产阶级(这里指中小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化,从资本所有者变为劳动力所有者和出卖者。即便没有破产,中产阶级也是潜在的贫困化人群。

但是,资本的集中并没有导致中产阶级按比例消亡,一部分中产阶级事实上依附于大资产阶级或为规避竞争而转向其他生产。此外,随着固定资本的急剧增长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出现了新中产阶级(介乎经理和工头之间的等级,如总工程师、生产处长、研究室主任等)。他们的生活水平大致相当于以前的中产阶级,但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是生产资料所有者,而仅是薪金收入者、劳动力出卖者。他们往往因工资水平、传统习惯、生活状况以及(阶级)偏见而和真正的无产阶级有所区别。

18、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向: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下,全部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有了普遍提高,其他条件不变,即使社会总财富增加,平均利润率会下降(因为机器劳动对人力劳动的比例提高,而只有人力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资本积累速度下降,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劳动力既保存原有价值,又创造新价值。利润率的下降,就是越来越多的产品被用于维持原来资本的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下,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表现为一种趋势,存在许多制约它下降的因素:

①剩余价值率提高(劳动剥削程度提高,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②不变资本价格的下跌(劳动生产率提升,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也存在强制贬值);

③资本主义生产基础的扩展(对外贸易的发展);

④剩余价值量的增大(绝对利润量的大量增加补偿了利润率的轻微下降,缩短流动资本周转周期特别有利于这一点)。

绝对利润量增加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具有严重的内在矛盾: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相对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之间的矛盾;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

19、资本主义的历史性:我们之所以说资本主义是历史性的,它的灭亡是必然的,并不简单的是因为剥削、经济危机,而应当用历史的眼光来看。

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提高,而平均利润率下降,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形式在一般的历史意义下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绝对生产的提升,每年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对全社会逐渐积累起来的总财富的比重降低,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文化进步的标志。但这一普遍的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的特殊形式是矛盾的。

社会剩余产品比生活必需品增加得更多了,但并没有大量增加全社会的福利和享受,而是增加了被有产阶级占有的剩余劳动,加强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每年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对全社会逐渐积累起来的总财富的比重降低了,并不是说人类越来越能依靠积累起来的财富生活了或越来越空闲(得以创造精神财富)了,而是成了骚乱、危机、失业周期性的源泉。

机械劳动量对人类劳动量的比例增加了,并不是说人力解放了,而是意味着建立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导致生产者所能消费的仍只限于生活必需品,体力劳动仍然紧张。

放眼历史,以上现象都是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这种矛盾对抗形式的特殊性,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应然”,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必然性

20、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意义重大。它消灭了孤立,全世界的每个人客观上必须的、持续的、相互合作的劳动建立了人与人之间世界性的关系,并使得生产力得到巨大的、普遍的发展。

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使利润成为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力,通过市场规律,使客观上社会化了的全部生产,不是以人类的真正需要(社会化生产本身所引起的)为转移而发展,而是以利润高低为转移。这种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和间歇的性质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性,导致不同生产部门间的严重失衡,直至普遍的生产过剩和危机周期性地来纠正。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私有制的矛盾表现为“生产力无限发展的趋向和消费仍然极为有限之间的矛盾”,生产似乎成为目的本身而与消费脱离,这从历史上看是不可能的。

21、自由劳动和被迫劳动:异化。感触很深,有时间单独拿出来写几句。

22、阶级斗争自社会划分成阶级以来,也许社会不公可以看作社会进步的不可避免的阶段,但人们从未甘心忍受这种不公正,人类的历史可以看作阶级斗争的历史。

社会发展水平、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条件、组织合作团结、斗争、消灭与建立、人类的完全解放……这里涉及到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个体系了,很难概述。宏大而伟大

————————

(本章从1722非常精彩,建议阅读原文)


读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8 资本主义的矛盾(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