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里的吃喝111:没有染血的投名状,哪能随随便便就投降?

青州城外,征剿梁山的统帅呼延灼中计被俘。
面对宋江的跪倒拜见、反复“恳求哀告”,呼延灼思考了半晌,决定投降。
他跪倒在地,对宋江说:
“非是呼延灼不忠于国,实慕兄长义气过人,不容呼延灼不依,愿随鞭镫。事既如此,决无还理。”
呼延灼原是汝宁都统制,由高俅举荐、徽宗皇帝亲自召见,钦命率大军征剿水泊梁山的。
朝廷实在对呼延灼很够意思,不仅皇帝赐给他一匹宝马,还满足他提出的一切条件——要人给人,要马给马,要武器盔甲给武器盔甲。不料几番交战之后,呼延灼却一败涂地、全军覆没,只一个人仗着马快,逃得一条性命。他害怕朝廷治罪,来投奔青州的慕容知府。

慕容知府也对他不错,还为他开脱说,这不是将军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这样,我青州附近几座被贼人占据的山头,我借你兵马,只要你能剿灭他们,我一定上书保奏,帮你脱罪。
呼延灼十分感激,口口声声叫慕容知府为“恩相”,自称“小将”,并发誓要“效死报德。”
慕容知府也投桃报李,对呼延灼十分爱护。与梁山军马阵前交战,眼看呼延灼跟秦明打到四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败,唯恐他疲惫中计,赶快鸣金收兵。
然而,急于立功、有勇无谋的呼延灼还是偷偷出城,结果中计被俘,随即叛变。
普通人做点坏事都要给自己找个理由,一军统帅要叛国投降,更需要自欺欺人。
呼延灼给自己的理由是:不是我对国家不忠诚,实在是仰慕宋哥哥义气过人。

然而,宋哥哥真的义气过人吗?讲义气的人不会难为朋友,不会强人所难。
转过身,宋江就来请求呼延灼去赚开城门:
“非是宋江贪劫城池,实因孔明叔侄陷在缧绁之中,非将军赚开城门,必不可得。”
哪有什么义气过人?背后都是杀气沉沉。
呼延灼当然明白这一切,所以他没有任何迟疑,立刻点头:“小将既蒙兄长收录,理当效力。”
“小将”还是那个“小将”,只不过“恩相”变成了“兄长”。
既然要投降,当然要交纳一张投名状,我们不能对苛求呼延灼。只是,他可不可以试探着问一句,那慕容知府待我不薄,能不能放他一条生路?或者,他知道秦明跟慕容不共戴天,这个情不敢求,但可不可以,保全一下慕容知府的一家老幼呢?

慕容知府固然对不起秦明,但对呼延灼真是很不错。
但呼延灼什么都没说。
他按照宋江的吩咐,带上梁山人马,在夜幕掩盖下来到城下叫城,慕容知府不疑有诈,命人开城——梁山顺利攻下青州,秦明一棍便打死了慕容知府,并将“慕容知府一门老幼尽皆斩首”。
无数鲜血浸透了呼延灼的投名状,宋江吴用可以放心了,他再无归路;呼延灼自己也可以放心了,他们再也不会怀疑他。
呼延灼的投降之路,也是未来梁山泊招安的命运预演。

打下那么多城池,杀了那么多朝廷命官,怎么就能随随便便招安?你们也得献上染血的投名状。去攻打你们的同类方腊吧,只有他们的血和你们的血流在一起,我们才能相信你们的忠诚。
江湖与庙堂大同小异,岁月轮回天道好还。
呼延灼跟随大队人马回到梁山后,见到了三个老熟人、老部下彭玘、韩韬和凌振——不久前,他们在呼延灼的统率下浩浩荡荡来征讨梁山贼寇,折腾了半天,现在大家会师于水泊梁山,也成为了“梁山贼寇”。
嗯,放下朝廷武将的矜持和骄傲,与这些江湖好汉们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吧。
这真是一出大团圆的喜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