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主》:台湾新锐导演如何诠释“好女人”


导语
电影《一家之主》已于8月5日上线流媒体平台,这部电影汇集了香港金像奖影后鲍起静、亚洲电视奖视帝寇世勋、金钟奖视后柯佳嬿等知名演员,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台北的故事。
这是王希捷作为导演创作的第一部电影长片,之前执导的短片《划船》已获得一定关注,长片素质如何自然令人期待。毕竟是新锐导演,目前可以查询到的资讯并不多,所以我们将更多的篇幅留给作品本身。


一如往常,我们先来说说这部电影的优点。
这部电影有124分钟的时长,在如梦呓般的画外音做开场之后便将视线转到了主人公叶兰心(鲍起静)的生活场景。工作、家庭关系一一展现,交待的比较流畅且简洁。通过前几场戏能看出导演水平已处于及格线之上,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通过单场戏就能展现清晰,节奏也比较舒服,并不会让人觉得是沉闷拖沓的生活戏,而恰到好处的音效和配乐使人更好地融入了这份生活情境。
人物设计经过了提炼,却又不过分夸张,首先基础立得住,一些细节在后续的展开中又逐渐丰满了人物,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在视听上喜欢运用重复要素,这种方式带来两种好处。其一是通过重复,带出了不同接收方的反应;其二是让观众在重复中加深印象,更好的理解人物及其后续反应。这两种重复配合运用,调动了观众情绪,使得故事持续以螺旋状在向上走。
鲍起静在本片中维持了一贯的表演水准,将人物处理得内敛又生动。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不是每个演员都有勇气在镜头前展现自己的衰老和颓态,鲍起静无惧极端大特写镜头,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状态,这种对阅历和演技的自信令人尊敬。寇世勋表演收放自如,对角色诠释精准。这种水准的演员们演戏,彼此都能找到合适的维度去呈现令人可信的表演。


摄影的镜头意识很好,通过构图和机位可以看出导演学习了很多前人技巧,在表现上甚至隐约能带出点侯孝贤的感觉。本片前半部分的节奏感可圈可点,没有拖沓之处,信息交待完就迅速切走,而在一些建立信息的部分又很沉得住气,耐心将内容展现完才进行转场。这样的张弛有度,作为一部文艺片能带来很不错的观影体验,但是这种体验也仅仅是集中在影片的前半部分。
本片意图通过女主角的视角去表现当下女性在家庭与职场中的生存现状,并设置了女主角的妈妈与女儿,老中青三代女性角色相互补充,用“过来人”的视角带出女儿,也用追赶者的视线去看妈妈。叶兰心就像一面镜子,接受了另外两个年龄层面的投射。
叶兰心的对立面即是丈夫罗大伟,退休的罗大伟终日在家无所事事,读报、听音乐,坐等饭菜做好才坐到桌前,面对一些需要体力的家务活也推三阻四指手画脚。丈夫甚至霸占了电视机选台权,女主人只能在半夜三点多坐到沙发前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包揽所有家务的叶兰心对于这一切都默默接受,安心于传统的相夫教子,只是偶尔调侃两句算是最大的抱怨。
叶兰心与女儿罗家宁(柯佳嬿)之间有着两代人间的思想对立,女儿试图在职场上证明自己,认为母亲对其工作提出的建议就像是叶兰心对待家庭一样处处忍耐、任人摆布。女儿认为母亲不抗争命运,就像不抗争家庭权力压迫。
在一场令人窒息的家庭戏中,面对丈夫、小姑子、女儿的“依赖”,叶兰心的内心冲突达到了顶峰。
直到此处,这部电影还是很能令人共情,并有兴趣继续关注叶兰心的故事发展的。但随后问题也随之出现,就是导演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种故事走势的电影,创作者一般选择的方式都是让角色爆发。虽然用法不新鲜,但符合创作思路和观众心理。本片的角色爆发方式是叶兰心离家出走,这时故事就变成了两条线,一是叶兰心自己的行动线,二是没有了叶兰心的操持照顾,家人们的行动线。这样处理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两条线在后续的发展中各自独立,并没有联系起来相互关系。
在家人的行动线中,缺少了叶兰心的照顾,丈夫手足无措至狼狈,不会做饭只能买便当、不会垃圾分类被保洁拒收。最后,心神俱疲的丈夫只能坐回自己专属的沙发上等待。
叶兰心这边,她和母亲孙勤方进行了一场重游故里。通过一场旅途中的梦境,叶兰心解决了问题。这场梦境戏节奏十分怪异,如同《盗梦空间》般套了一层梦中梦,前后的场衔接有些不舒服,混杂了类似舞台剧般的处理方式,且没有在摄影部分强调梦境属性,一时间令观众产生混淆。
可以说,这场复杂又没有实际解决问题的梦境极其减分,内容上特别个人化,感觉这场梦更像是导演本人的私心。这部分有几句台词很动人,比如那句“我害怕变老,老了以后就没有妈妈了”,但这些台词没有作用到此时应有的戏剧冲突上,很遗憾地被浪费掉了。
叶兰心醒来后,两条线再度交汇,叶兰心重新出现在家人面前。在梦境中依赖母亲力量得到自我力量,醒来后与女儿罗家宁的第一场戏却是拒绝女儿的求助,这多少有点创作上的矛盾。这场戏情绪是对的,角色理应以实际行动表现自己的成长,但是情节设计不准确,表达也就打了折扣。
叶兰心回家时,丈夫已经是忏悔过后的状态,这样的创作思路就说明叶兰心的梦境只作用了她自己,不论她做不做梦,只要不在家几天,丈夫自然会成长,那叶兰心前边的行动线还有意义吗?哪怕她没有经历过种种矛盾,正常出门旅游半个月,回家时也能迎来一个圆满结局,丈夫女儿莫名其妙懂事了,皆大欢喜。
女儿从一开始拒绝依靠男友权力,到后面无奈接受,是不是背离主题了呢?亦或是导演想要表达职场女性的真实现状,但角色的精神层面从高走低是不对的。况且女儿的选择再反映到叶兰心身上,会让观众产生“妈妈其实不关心女儿内心诉求,只要女儿衣食无忧就好”的感觉,实实在在地伤害了人物的塑造。
叶兰心回家后坐上一直专属丈夫的王座般的沙发似乎是完成了某种权力交接,但从前期的情况来看,丈夫的一家之主地位也并不绝对,到像是一直被过家家般哄着的巨婴。本片在剧本创投阶段曾用名《买屋记》,虽然这个名字比起最终确定的名字在商业上少了些许竞争力,但看起来更符合主题。

本片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当下社会环境对女性的压制,不论是从家庭、职场,甚至是退休后的视角都有所涉及。影片出发点是好的,展现了一些女性高光时刻,但综上所述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者对于女性的刻画。
同样是相对作者型的电影,可以对比一下贾玲导演的《你好,李焕英》,两部片子都是女性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同样是刻画女性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状态。《一家之主》重视技巧,但创作思路走偏,导致后期情感力量微弱。而《你好,李焕英》虽技巧稚嫩,却在情感上做到真挚,创作方向准确,更加令人信服。

《你好,李焕英》的创作思路来源于贾玲的真实经历,她与母亲的感情本身就足够打动人心,作品根基立得住,后续创作展开也能少走弯路。
《一家之主》给人的感觉更多是浮于表面,导演王希捷细致地观察生活,却只观察到了表象,并没有理解现象背后的复杂因素,只能停留在浅显的人物塑造上,所以就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作为观众,当然不应以此否定王希捷导演,女性权利是一个很庞大且很复杂的命题,她选择的是比贾玲更艰难的创作方向,理应得到支持。她在影片中展现出的男性状态,可以说绝大多数男性导演不会注意到,而这些生活中的种种又是真实存在的。在这个由男性统治的行业,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女性声音来打开视野,丰富市场题材。
《一家之主》仍旧是值得一看的电影,一些创作上的瑕疵并不能掩盖本片的优点。期待王希捷导演经过时间沉淀后的下一部作品,或许本片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能够得到更令人信服的结果。

作 者

萌德尔松
自由编剧
影迷 乐迷
亚文化爱好者
什么都能聊两句
主编:栗子
排版: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