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中后期,费举国之力却守不住辽东,也许原因在这里!
说起明朝,大家想必都能够知道辽东这么一块地方。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金朝就一直在和明朝争夺辽东,毕竟没有哪一位君王不想要扩充自己的领土,以此在后世还能留下一个好名声。但是为什么明朝在辽东这块土地上面最后还是没有能力一直留下大明王朝的印记呢?接下来我们便往下瞧一瞧了。

编辑
明朝从整个发展上来看的话,总体的实力水平还是不错的,但是为何没有守住辽东,我认为有以下的几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当时辽东的管理者李成梁,提起李成梁就会想起和他同一时期的戚继光。戚继光这个比较老实,朝廷安排他去打倭寇,他自己就把倭寇打得差不错了,朝廷就让他回去家中侍奉闲职一个,然后就没有他戚继光什么事了。

编辑
但是李成梁就不一样了,他奉命驻守在辽东管理辽东的事务,这份差事就是很肥美了。他为了使自己不像戚继光那样被免去权利被迫回到家中待着,所以就在辽东不断地挑动各族之间的小战争,让朝堂感觉他在辽东这边还有用,但是他是待在辽东了,但是这种做法却使努尔哈赤的势力在不断的增大。
李成梁这种方法其实很多人都用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想,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家族在思考。

编辑
第二就是当时辽东地区自己的经济发展了。其实在那个时间,辽东地区是非常穷的,当时辽东的农民认为他们那边种植不了传统的华东地区所种植的冬小麦,而是种的那种入口难以下咽的春小麦和高粱类食物,但是在现在的时候辽东那边就已经引进了水稻等农产品了,大大的提高了产量。
在当时,虽然说明朝也有对辽东那边进行物资援助,但是辽东那边大多的时候都是依靠自己的人力和物力,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再说,在东北地区是不适合去种植棉花那种喜好高温的作物,然后就是如今的蓬莱政府这边靠海上运输去给辽东那边送一些棉纺制品和一些粮食,但是由于后来的倭寇盛行导致海上的这条路线给崩了,所以也是导致后来辽东失事的一大原因。

编辑
第三点是辽东当时没有一个能够很好的去统治它的官员。在辽东当时的情况就是处于一个只有虾兵蟹将的状况,并且还有大量的当地人口流失和士兵逃离。但是紧跟随后就是有大量的蒙古人入住辽东,和后来的努尔哈赤正式进入攻占辽东,在明朝和后金的博弈中,努尔哈赤虽然说一直都是一颗棋子,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颗棋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长大,并将他们一举吞并了。
由于当时的官兵流失严重,导致明朝只能够征用蒙古的人来当士兵去攻打金朝,但是又由于这些本来就是蒙古人,而不是正儿八经的中原人,所以导致其中的大部分成为努尔哈赤的内应,因为谁不都是帮助自己人吗,哪有先帮外人的道理。
而当蒙古的铁骑踏入了辽东以后,明朝政府就直接撤离了安排在辽东那边的几个卫所,使得辽东和辽西直接就失去了联系,让大明朝自己和辽东、辽西的联系方式正大光明的摆在了蒙古铁骑的眼前,就感觉像是直接在自己脸上贴上了自己的银行卡密码,让别人直接去取自己卡里的钱。

编辑
第四点就是当时的明朝正处于小冰河时期,此时的辽东地区由于天灾原因导致庄稼颗粒无收,再当明朝想要去给辽东地区输送物资的时候才发现海路已经被摧毁了,自己也没办法像明初的时候那样很轻松地向辽东地区输送物资,而明朝的帝王就选择了一个比较财大气粗的方式那就是直接送钱过去。
不过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因为这个决定带来的后果就是导致当时辽东地区的货价直接就像搭乘了神舟五号火箭那样快,而根据当时在辽东的官员熊廷弼记载说,当时辽东地区的物价是以前的十倍以上,而一两还不如当初二钱值钱,这倒是变成了钱不值钱,货物值钱了。
而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没啥,不过这也是明朝败退辽东的一个原因。
一个王朝的失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不断的积累而导致的,而明朝最终举国之力失败在辽东地区,其实不光是上面的这些问题,还有当时明朝内部的斗争也是不断的,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导致了最后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