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诗学举要——蒙德格律诗概览

——「蒙德」
前言:
西方文学盛行的格律诗,大概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同古中国一样,古希腊最初的诗也是以民间唱和为主,之后才形成文学化的系统性记述;但不同的是,西方经历中世纪文化的没落时,诗又部分地回归了传统的吟唱式传播——“吟游诗人”便是如此产生的。
游戏《原神》中的地区蒙德,借鉴了中欧的阿尔卑斯山脉北侧多平原断崖地貌;城邦蒙德城Mondstadt为德语“月之城”,城内也使用了西欧典型的风车和哥特式建筑。所以不难推测其原型为文艺复兴时期后欧洲的各个国家。这个时期的欧洲文化繁荣昌盛,尤其在诗学方面成果颇丰。
本文将整理《原神》蒙德地区目前出现的诗文。由于笔者也是诗学爱好者,故不揣浅陋,对诗句稍作分析。望本文能为读者研究游戏文化提供一些便利、对游戏世界观的完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此外,本文首发于米游社,作者为Greenskoll。经大量修改、补全后补发到Bilibili。
正文:
目前,游戏共出现3首商籁体诗,6首短诗,以及数句短句。本文初成于21Apr, 2021,最后一次编辑为11Sept, 2021。只收录了2.2版本前的蒙德诗文,请读者注意时效性,并注意本文不含璃月诗文。
一、商籁体诗
1、微风与少年(歌仙之章剧情PV):

简述
这首诗记述了两千六百年前魔神战争时,自由引导人民的故事。本诗使用典型的莎士比亚体,采用了极其相似的出律手法和标准的五步抑扬格。
解析
莎士比亚体诗惯于在诗末两句采用与上文不同的意象,或终止叙事以说理——这种手法,比叫做“出律”。用Sonnet 29举例:
全诗前四节始终在描述帝王,最后两段忽然笔锋一转,将之前的叙述全部与“love”对比,显得突然而出人意料。在《微风与少年》中,末尾段不同于前三段,一步一步讲述起义的的因果递进关系,而是跨越了时间,对之后的两千六百年综合叙述。
五步抑扬格(Iamb Pentameter)如其名,是“有五个音步的抑扬格”——一轻、一重,谓之“音步(iamb)”;轻谓之“抑”、重谓之“扬”,述以格律,遂称“抑扬格”;五(Penta)音步的抑扬格,便是“五步抑扬格”了。
用本诗举例。
,与后一句的、相呼应。两组四个“一轻一重”的音步,再附加一个,总计五音步。
、,与后一句的、相呼应。两组四个“一轻一重”的音步,再附加一个,总计五音步。
首行told,被次行old押韵。
效此法,按照4A 4B 4C 2D 的韵式写成的便称为十四行诗。本诗被改成了20行,所以我们姑且称之为“二十行诗”。
2、巨龙与自由之诗(主线序章过场PV):

简述
这首诗较长,讲述了三个时代的故事:两千六百年前风之歌者和天空之龙的相会,五百年前天空之龙与某恶龙的战斗,和现世天空之龙的痛苦。本诗使用的是彼得拉克诗体的变式——“单交韵”。
*本诗取自「序章:为了没有眼泪的明天」,无名。标题是笔者加的。
详细解析
“单交韵”是英语诗中特殊的韵式,意为“单个的交叉韵”。交叉韵的意思是ABAB,也就是第三句押第一句的韵,第四句押第二句的韵。同时一般来讲,第二句要合第一句的收口音、第四句要对第三句的收口音(阴韵或阳韵相对)。
比如,这是普通交叉韵(穆旦译普希金《青铜骑士》):
若记此类交叉韵(或者说“双交韵”)记为ABAB,“单交韵”则为ABCB:
这个韵律的特点是比双交更强调尾句,适合节奏起伏较大的诗句,不致使听众审美疲劳。隔句一押解放了更多的词语限制,无论是在韵律上还是在用词上都更适合叙长事。
这首诗的中译文也非常棒,还原得恰到好处,读者若有兴趣可一一对照阅读。但接下来的这首诗,对于韵律的处理就不够好。
3、四方之风(温迪角色PV):

简述
这首诗记述了千年前风神探望三位守护者,却一一碰壁而反的故事。其笔触幽默诙谐,引人捧腹。本诗使用的是奥涅金诗节,其行文、用词偏重普希金后期风格。
详细解析
本诗讲述了蒙德千年前贵族新亡时四风守护的建立。风神巴巴托斯依次探望四中之三守护,希望他们能够助理兴建蒙德。本诗大体上使用常见的叠韵,并在每个诗节后附一段出韵句。
这首诗更接近都通俗的奥涅金诗节的模仿。在他的抒情诗里,常见三步抑扬格。严格来讲这已经不能被音步命名了,因为相邻重音间夹杂的非重音节不受传统诗韵拘束,而呈现出另一种规律:抑扬与抑抑扬交替出现,重音步后会随机出现一个或两个轻音步,212、221循环。
本诗中韵律较为复杂,五行诗节的韵式是AAAAB,四行诗节的韵式是AABB,我们暂且称其为“四叠一出”。
四叠一出就是指四句A接一个B。但是中译版不仅第二节末尾一句出格,在整首诗的韵式上也与英文不符。中文的韵式是:
第一段不成韵,第二、三段使用不标准的单交韵(一二句阴阳不合),第四段使用单交韵单挂一句出律。
本诗比较有趣的特点是:第二、三、四段,风神分别探望了三位守护者,却分别被喷了回来。可惜中文版似乎无视了这个小规律,而是在第二段改为使用转述。笔者将一份更严格的版本写在这里,以作对比:
对原版PV的中文诗,笔者保留意见。
4、角色故事5:

简述
这首诗出现在温迪的角色故事中,使用的是典型的莎士比亚体+随韵。
解析
本诗的格式工整,虽然不是十四行诗,但依然带有极其鲜明的莎士比亚体特色。
本诗由两句无实意的引子总起,之后详细地用大篇幅讲述了西风、南风、东风、北风分别如何为蒙德的繁荣做出贡献。可到最后却话锋一转,把全部这些功劳都归到自己这个吟游诗人上——吟游诗人在上文中完全没有出现过。这个“反差”特性就是莎士比亚体的特色。
此诗的有趣之处还在于结尾与开头的对比。第一段中,诗人认为功劳不是风神的,却没有点明“应该是谁的”。接下来就开始不吝笔墨地介绍四方之风如何对蒙德做贡献,误导听众使其认为诗人在最后要称赞四风的功劳。可实际上结尾却将功劳归到诗人自己:“当然啦,功劳也不是他们的”——不是他们的,你还介绍个什么?这样的情节设置显得俏皮可爱、玩世不恭,符合温迪作为吟游诗人的性格。
此外,第一段说“不是风神的功劳”,最后一段说“主要是我的”,也暗示了听众自己正以诗人,而非风神的身份出场。温迪深刻心中的自由信念,在这里也可见一斑。
二、短诗
1、遗言(歌仙之章过场CG):

简述
这首诗延续《微风与少年》,是温迪回忆起的无名少年的遗言。本诗使用单交韵,常见于文艺复兴早期。
*本诗取自「歌仙之章:若你困于无风之地」,无名。
解析
这四句诗短小精悍,写得非常优秀!原神文案擅长以朴素文字打动人心,此诗就是例子。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没有出现华丽复杂的词汇,而是用一字“代Behalf”诠释深度,实在见功力。这首诗非常感人,不知多少人听后流下眼泪。
2、风花之颂(“风与花之梦”剧情对话):

简述
这首诗是CG「万花成风」之前的短诗,讲述了温迪带旅行者来到风龙废墟的目的。本诗使用押头韵Alliteration,常见于诺曼征服时期古英国民间歌谣。
*本诗取自「风与花之梦」,无名。
解析
这首诗的中文很讨巧,使用了两个关键字眼:“梦”和“乐章”。这两个字都玩家对符合风花节的印象,又契合了风花节的活动标题“风与花之梦”;前文使用了“高天”和“华灯”,又在意向上为诗的文学性加了一层朦胧感。
中文版的意境是优美的,而英文版的优秀则体现在韵律的精致和典雅上:上半是整体的Alliteration大套小,都是押头韵,简写表示是ABBBACC;下半用了一次和的assonace(中韵)放在句首,又用了和的assonance放在句末交相呼应。
对比来讲,中文版用词娟雅婉约,听起来更加温柔;英文版精致华美,更禁得住细细欣赏。两种语言虽然翻译得不是很像,但都在韵律上表达了风花节的不同侧面。
3、杂诗·咏神

简述
这首诗是温迪回忆旧日的小诗。本诗使用头韵,相比于上一首,其带来的优美和顿挫感更为明显。
*本诗取自温迪角色演示「诗人的工作」,无题。
解析
第一句后,连用三遍That of which。这三个词没有实意,所以可以随意改变音调高低。又因为这三个词处于句首,且是头韵的句首,所以音调的顿挫为朗读者的表现力创造了极大的空间。
这首诗的设计也别出心裁:这是在「诗人的工作」中,温迪坐在风起地树下随口吟唱的诗,自然不可能像之前那些诗一样精致,所以连用三个That of which就显得自然。
中文版中,对“随口吟唱”的诠释则是五言绝句。五言绝句因其篇幅短而叙事空间充足,是最适合打油诗的体裁。本诗中文版运用了失替的手法,刻意使全诗不合韵律、对仗牵强,听起来非常“打油诗化”,听起来就像是随口创作的作品。
4、清泉之心

简述
这首诗是老芬奇回忆中,泉水精灵曾送他的诗。本诗使用古英式歌谣体。
*本诗取自「潺潺向前·其二」,无题。题目是笔者加的。
解析
这首诗的英文语序较为复杂,其第二段的主语是上一段的"step" 。
这首诗有着特殊的歌谣美。熟悉英国中世纪历史的人能够感受到这首诗中的时代感,笔者正巧对英国文化有些了解,这首是仿照古英国民谣写成的诗。
英国民谣,来源于特殊的诗体“Ballad歌谣体”,一开始是吟游诗人的象征。歌谣体起源于古意大利,最初被称为西西里诗派。西西里诗派奠定了意大利语作为诗语的正统性,而这又催生了十四行诗的诞生,也就是Sonnet“商籁体”。
西西里诗派所作民谣的特点是只用四行,且一二长、三四短,且一、三行有4音步;二、四行有3音步。这个习惯适用于多音节的意大利语(继承自拉丁语),但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语言就行不通了。英国人将其改为了四行全部使用4音步,此外为了便于持续吟唱,歌谣体逐渐形成了“每一行都押韵”的规律。这两点相结合,就是本诗的特点了。
本诗是目前第一首大胆使用歌谣体的诗,这种诗体易模仿却难写出古韵来。本诗行文流畅,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实在难能可贵。
5、风花的心意

简述
这是1.4PV,「风花的邀约」的视频简介(YouTube Genshin Impact查看英文版)。

本诗比较特殊,其英文使用交韵;中文上片使用古体诗的弱对仗、下片使用译体诗的随韵。
*本诗取自PV「风花的邀约」,无名。
分析
这首诗英文的韵式简单、语法晦涩;中文则是韵式晦涩,语法简单。
从英文说起。第二行的正常写法,应为:
第四句虽然不难理解,其语法却相当复杂。正常写法是这样的:
括号里的that引导的从句作主句的宾语,在正常写法中可省略。但原句中,第一个助动词do被省略,主句倒装,须还原that以固定宾语。
括号里的do作宾语从句中的强调句成分,此外,do在诗学中还可视为作为补齐上一句hymns abide中“sa”音节的、无实意的补充词。
原句hearts使用复数是因为原意为泛指所有参加风花节的人,所以紧随其后的hide并不使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容易产生误解。故笔者将其变为原型。
全诗是一三、二四分别押韵的交韵体,前文曾有简介,不再赘述。
再说中文。中文的一、二句是不大工整的对仗:“风中”和“花中”重字、“谣”字并非仄声。不过,仄起平收在对联中并不重要,本诗词性严格相对,已经可以大致算做对联了。
后两句,“意义”和“心意”韵同,字数却不同,是明显的译体诗。
这首诗的含义,是CG「万花成风」中温迪的话:
节日的形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意。
6、风色的爱恋

简述
这首诗依然偏僻,出自「万花成风」的视频简介,是温迪的情诗。

本诗同样使用交韵。风花节似乎偏爱交韵,每一首诗都用这个。
*本诗取自CG「万花成风」,无名。
分析
英文的交韵体并无特殊之处,中文使用了稍有诗意的白话文。
英文版直译在此:
吟游诗人或许习惯于用“爱”、“波澜不断的心”这种稍显夸张的词语创作诗歌。风花节任务以情诗开始,也以情诗结尾。这些藏在花间,飘在风中的爱意,不知是温迪对谁的告白。
三、短句
1、巨龙与自由之歌

英文使用随韵。之所以中文听起来不像诗,是因为确实没有对仗。我们把这首和下一首放在一起。
2、歌仙之章

英文使用随韵,中文依然没有对仗。
这句话和刚才的句子(向阳处……背阴处……),都使用单词“oh”作为音节补充。在诗句中添加“oh”并不罕见。中国诗也常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类添加“兮”的例子。
但两者有区别。中文的兮承担两个作用:中断语句以加强语气、抬高音调以创造高低音。前者自不必说,而至于后者,譬如《离骚》每句末尾都加一个兮——兮是平声,拥有最高的起音调,在后面无论搭配什么音都不会比兮的音调更高,所以如果一篇文章含有很多兮,读起来就会像唱歌一样抑扬顿挫。其原因就在于兮字对音调的调整。
英文的oh有另外两个作用:咏叹发语和补齐音步。
前者意思是,oh后面的话要作强调内容,比如传说人物里的oh就是要强调后面的brief,咏叹“哦,一瞬是多么短暂啊!”。相反地,如果后面的话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就不能用oh喧宾夺主。
后者意思是凑齐抑扬格。加一个oh能让这句话和上一句话的音步相当,创造节奏感。对于补齐音步的方式,吟游诗人们还创造了其他技巧,比如脱落音:never变ne'er、beneath变'neath、among变'mong等等。bard们只唱诗,不会让听众看到诗的文字。所以如果既要用某个单词,又要保证音律好听的话,稍稍修改一下读音也无妨——毕竟听众听得懂;但是poet们就很少用这种脱落音的技巧了:因为他们的诗需要发表让人阅读,而脱落音会看不懂。
3、诗人的工作

这首诗是普通的couplet对联,但稍欠工整。
4、《林间风》


这里英文看似是两句,但其实是以彼得拉克体写就的四句。这四句并不完全押韵,更谈不上什么rhyme,只是字数相对,属于文艺复兴初期自由派的风格。
不过《林间风》是蒙德学者搜集吟游诗人的诗篇汇集而成的书籍。所以收录一些用律杂乱的诗也是情理之中。
另外在本诗上面,《林间风》还收录了另一首诗:
这句诗比《诗人的工作》中的诗多了一个括号“(彼时)”,而且最后一句使用的也是“人世几春秋”而非角色演示中温迪的“人间几春秋”。
英文版的差别更大,基本没有相同的词,可以说与《诗人的工作》脱离干系了。所以综合考虑,笔者不认为这首诗和角色演示有相关之处。
567、女士驾临

5、
7、
89、告别风神


8、
9、
这两句也使用了随韵。此处剧情是主线中温迪的最后一次出现,以工整的couplet结尾,显得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