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分崩离析的日常

2022-12-14 22:22 作者:暮风晨岚  | 我要投稿

    我如天空中的风筝,由一条线牵着,随风飘摇。线,宿命必然;风,路途摇摆。风筝的形象,是我客观观想的。意思是说,我对自己的客观观想同我对风筝的一致,而不一致处在于,我是有思想的风筝——思想自觉超脱于客观。于是,我不愿意束缚于线,也不甘于扶摇因风。想来,线不能断。因为我飘在空中,虽然牵着一头,却是没有根的。而支持我飞翔的,是另一头,那里连接的是无垠大地——我的思想的禁地。思想总是想存续的,不能落在那里罢。所以,线就要紧紧牵着。而风呢,也要呼呼吹着。世俗常用风形容身心自由,可风是寰宇大气的产物呀,风也没有我的思想。风在严苛的执行着他的法则,或温和或狂暴或回旋。我的思想苦苦求风:给我自由!

    风却永远在欺骗我的风筝:你翱翔九天,从来都是自由的呀,从最初起飞那一刻起,一直如此。你飞你的,我吹我的,我们最多会互相影响吧。至于那细细的线,在烈日下、夜幕中、雾霾里,是根本看不见的吧。

    又或者说,风筝原本就是风的一部分罢,风筝假装是风骗了他,以此敷衍自己所产生的那可笑思想。生于斯长于斯,却异质于斯,风筝(我)的思想,注定是悲剧而荒诞的存在。

    没错,注定是这样的。但相对的,思想对不可能存在的绝对自由的追求也是注定的,无关乎得到得不到,本来如此而已。这便是我的思想存在的二重性:对不可能的追求造就了荒诞的存在,而荒诞的存在又揭示了追求的不可能。剩下的,就只有自以为在思想的思想了。无论是不可能,还是荒诞,都是思想的禁地,思想唯一自认为能真正操控的只有发生在当下的追求过程,甚至追求的整体过程对思想而言都是虚无的。

    我活了大概23年吧,我的肉体与感知也如风筝那样伙同风欺骗了我的思想23年。包括这一次,我偶尔也会隐约察觉那条线的存在,更会时常感受到风无可匹敌的支配力量。我相信感受到的那一刻,一定是最接近绝对自由的,且只发生在当下——最多由激素将那种感觉延长几秒罢。这就是追求过程之一——尽力看清真相的面目。可是,思想本身影响不了外物,但外物却是思想的构建与反馈。也就是说,一切思想不能脱离实际——在构建上不可能脱离,在反馈上不应该脱离。

    构建上,我自觉极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碌碌无为的时光,极少数的灵光乍现与烟火般的信念。由他们构建的思想,是一张草草涂鸦几笔的画纸,羸弱是必然,绚烂是可能。继续下去,在外物的干扰下,会涂满污迹吧,绚烂的可能是那么渺茫,因为羸弱已成必然,很难有什么支撑浩繁的绘制了。确有不甘,但呐喊过后,还是回归本来羸弱的思想罢。多少豪言壮语,便是多少海市蜃楼。也许从来没有什么救赎,也许救赎一直在眼前,但救赎终于还没有降临。

    反馈上,就继承了构建的结果,好逸恶劳,不知所谓,自说自话都是常态了。自我感动,以及幻想更是滔滔不绝。极大可能的导向,就是沉溺与淡漠。于我的经历而言,往往如此,有时清晰察觉,有时无视,而这次备考研究生的过程是察觉最清晰的一次,也是最近的一次。有几条交错的线,有的明晰、有的模糊,但都有方向,而我却只会把五颜六色的颜料肆意挥洒,追求感官上的刺激。结果显而易见,线湮没了一些,或许剩下的一些更清晰了罢,但总体已杂乱无章,混乱不堪。而希望在于,反馈是联系思想与外物的纽带,如果循着剩下的线尽力调整,哪怕改变一丝丝外物,也许就会逐渐动摇思想构建的结构,从而循着救赎的光,向前进,形成良性循环罢。

    具体而言,我需要每天都有充分的感悟,没有思想起舞的日子是无意义的。外物于我如何暂且不论,本就一成不变。唯思想本身是起始的可能,从反馈开始,寻觅希望之光。简言之,常将所为致所论。

    


有感而发:

    一个人要真正理解什么,靠的是感悟,感悟不仅包含着单纯的学习记忆还有内心认知的改变。这正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道理。

    

分崩离析的日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