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伦虫族专题:战锤名词考据总集篇(三)

泰伦利卡特虫Lictor

这又是一个在翻译时直接错误音译的名词,其原意是罗马的刀斧手,拉丁文写作ligare,意为束缚。

传说,刀斧手职位是由罗马第一任国王罗慕路斯所设立,也有说法认为这种制度是效仿自邻近的伊鲁特里亚王国,在罗马的12个州各设立了1位。最初,刀斧手只从平民中选出,后来的成员大多数都是自由人,一些军团百夫长退役后也会担任此职位。他们的共性是皆为罗马公民,会身着托加长袍,体格健壮且能够从事体力劳动。刀斧手能免服兵役,领取一定的固定工资,据悉在帝国初期的工资为600塞斯特,不考虑通胀的话折合约1320 美元。有时,刀斧手的人选是地方官亲自任免,有时则是抽签选举。

刀斧手的主要任务是作为地方法官的保镖,手持着象征死刑权力的法西斯束棒(Fascis,意为捆绑)。他们会跟随长官前往任何地方,包括广场、私人住宅、寺庙乃至浴场。当面对人群时,刀斧手需要开辟道路,在长官下令时能够逮捕公民并予以处罚。

刀斧手的数量也是罗马官员权力的体现:
独裁官在罗马城界限内能携带12名刀斧手,界限外能带24名,苏拉时代后这条规则名存实亡;
皇帝12名,图密善时代后增添至24名;
临时执政官和执政官12名;
政务官11名;
骑士统领 6名;
民选官罗马城界限内2名,城外6名;
地方长官和司令官5名;
市政官2名;
财务官罗马城界限内不可拥有刀斧手,但抵达地方后能启用刀斧手;
法官1名;
在重要葬礼及政治集会场合,有些到刀斧手会划给平民,以示尊重。
普通刀斧手外,还有一类分区刀斧手(Lictor curiatus),他们不会携带束棒,主要的工作是协助各种宗教活动,数量约在30人左右,直接听命于大祭司。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他们负责携带或引导生祭前往祭坛,其他时候负责护送和保护护火贞女(Virgo Vestalis)等高级神职人员的。帝国时代,王室的妇女会跟随2名分区刀斧手当做保镖。有时,分区刀斧手还得维持库里亚大会(Comitia Curiata)的秩序。

既然说到刀斧手,那么就顺带介绍一下法西斯束棒吧。束棒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名为拉布律斯(Labrys,这两年成立了女同团体标准)的希腊双刃斧,而使用复合木板与斧头的束棒则同刀斧手制度一样,来自于罗马邻近的伊鲁特里亚王国,作为地方长官权力的象征,时至今日依旧代表着法律、权威和治理。

或许很多人知道法西斯这个词,是来自于二战的轴心国。但非常讽刺的是,大家天天骂的法西斯中,只有意大利法西斯真正是把法西斯束棒当做主要标志,而其他国家将法西斯束棒放进标志里的时间,远比墨索里尼早得多。如果把范围扩展到政治组织,那么奥斯瓦尔德·莫斯利的英国黑衫军也算是使用束棒的法西斯组织,还有罗马尼亚警察局。

其中法国用束棒的时间最长也最出名,从路易十三开始就已经成为法国国徽,一直沿用到今天,而且说来也巧,维西法国的国徽是类似拉布律斯的双刃斧。美国的许多政治机构标志中,也使用了束棒,例如联邦参议院、国民警卫局、联邦税务法院、联邦后备役部队司令部等等。

其他使用束棒的地方,还有瑞士圣加伦州州徽、西班牙国民警卫队、立陶宛维尔纽斯大盾徽、菲律宾警察局、瑞典警察局、挪威警察局,以及最令人哭笑不得的俄罗斯联邦监狱和俄罗斯联邦法警局。

特马根虫Termagant

在现代英语中,Termagant意为悍妇和泼妇。而在中世纪,特马根是欧洲基督徒想象中的穆斯林神明。当时,欧洲人认为穆斯林会把穆罕默德当做神灵与各种偶像进行崇拜(作大死),例如亚玻伦和路西法,而特马根是他们信奉的神灵。在一些骑士文学,例如《罗兰之歌》中,特马根、亚玻伦和穆罕默德结成了“邪恶三位一体”。在15世纪某部英国浪漫故事中,描写有位苏丹说道:
帮帮我吧,强大的玛霍德(穆罕默德变体写法)
还有特马根,我光明的上帝
So help me, Mahoune, of might,
And Termagant, my god so bright.
特马根一词的具体来源不明,甚至无法找出可能污名化其他词汇的证据。19世纪的学者推测特马根来自Trivagante,意为三次流浪,常用来指代月亮,而穆斯林以新月为标志;也有说法认为来自于古英语中的tiw mihtig,意为非常强大,常用来形容战神提尔;还有说法认为来自于拜火教和穆斯林的贤者Magi,即tyr-magian,意为贤者之神。

特马根被用来指代泼妇,得益于莎士比亚的戏剧。例如《亨利四世》中,就说到“那个泼辣的苏格兰人(that hot termagant Scot) ”;《哈姆雷特》中,写到“因为他把特马根形容过分(for o'erdoing Termagant), 希律王的凶暴也要对他甘拜下风(it out-herods Herodpray you avoid it) ”,而特马根在剧中就是一位以咆哮而著称的人物。

这里在吐槽一下GW的命名,泰伦虫族的6种主要冈特虫(Gaunt,和冈特政委同名,意为憔悴的)中,石像鬼(Gargoyle)和特马根(Termagant)是真正的英语词汇,而贺马根(Hormagaunt)、针刺虫(Spinegaunt)、夜魇(Nightgaunt)、死悴虫(Deathgaunt)是拼接词,完全不按章法起名的。
虫巢舰队贝希摩斯Behemoth

Behemoth是希伯来语中野兽behemah的复数形式,暗喻强大的野兽。一些理论认为可能起源于埃及词pꜣ jḥ mw,意为河马,但缺乏决定性的证据。根据现代研究,贝希摩斯的溯源有三种说法:1.源于河马、大象、鳄鱼或水牛这样的野兽;2.约伯记作者的原创;3.同利维坦一样源于其他神话。
贝希摩斯在圣经《约伯记》中是一种怪兽,书中借上帝之口详细描述了这种怪物的设定。它和利维坦是上帝的第一个造物,形象类似公牛,尾巴如香柏树,四肢连为一体,骨头是青铜管硬如铁条,群山为它生出食物,莲花、芦苇和沼泽是它休憩的地方。利维坦经常会和贝希摩斯对应出现,暗示人类无法控制的强大力量,在神的面前只是宠物。

在一些犹太教伪经中,例如《以诺书(Book of Enoch)》中,利维坦象征海底,贝希摩斯象征大地,他们从上帝的第一个造物变为了第五天的造物,另外还加入了象征天空的席兹(Ziz)。在犹太教的末日学中,当弥赛亚之日过后,幸存下来的义人们将能以贝希摩斯与利维坦两只巨兽为食。贝希摩斯的形象也不一直都是野性或邪恶的,《哈加达(Haggadah)》中就认为每逢夏至日时,贝希摩斯的力量会达到一年中的巅峰,它会发出洪亮的吼叫让其他动物变得温顺起来,使那些弱小的动物得以安然生活一阵。

既然说到了贝希摩斯,就不能不提它的变体巴哈姆特(Bahamut)。两者虽然有着很明显的传承关系,但不知是人为还是错录的原因,巴哈姆特的形象与利维坦高度重合,而对应利维坦的公牛库亚塔(Kuyutha)则是以利维坦为参照。根据伊朗著名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扎卡里亚·卡兹维尼(Zakariya al-Qazwini),描绘的伊斯兰宇宙学中,世界是由一位天使背负的,而天使站在公牛库亚塔背上,库亚塔脚下是巨鱼巴哈姆特。

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在约翰·库利奇·亚当斯所编写的歌剧《尼克松在中国》第一幕中,有唱到“人民是当下的英雄,贝希摩斯/庞然大物拉动着农民的犁(The people are the heroes now, Behemoth pulls the peasants' plow)”。(豆瓣评分7.2,剧中有还原红色娘子军的片段,可以当生草片看看)

虫巢舰队利维坦/利维坦无畏/利维坦战车Leviathan

利维坦是亚伯拉罕宗教原典中,出场次数相当多的一只巨兽,光是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中就被特别提及了6次。它作为混乱的化身,威胁吃掉那些去往来生的人。在《约伯记》中说,上帝创造最早创造的生物就是利维坦和贝希摩斯,其中利维坦能够喷火,有着坚不可摧的鳞片和身躯。在这些早期设定中,利维坦并没有“恶”的含义在里面,甚至在《以诺书》中,将贝希摩斯与利维坦作为末世圣餐的一部分出现。不过上帝与海怪的关系,又从侧面体现了以色列人与美索不达米亚、迦南或埃及之间的文化碰撞。

利维坦的早期形象明显参考了迦南神话中的洛坍(Lotan),这只怪物被迦南主神巴力哈达击杀;有时又会被代入马尔杜克击杀提亚马特的故事;放到更宽泛的角度,利维坦极有可能与因陀罗弑弗栗多、托尔灭耶梦加得一样,都出自古印欧神话。

后来,利维坦的形象逐渐向怪兽的方向倾斜,说它的大口足足由300英里长,口中哈出的气能让深渊中的水沸腾,每天以一只鲸鱼为食,如果它把头伸入天堂,那么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忍受它的气味,眼镜则能像如晨光一样照明。利维坦以地中海为居所,约旦河的河水将直接流入它的口中。不过它作为食材的结局从未变过。
到了基督教中,利维坦成为了魔鬼,试图以巨口吃掉、用水域的剧变威胁上帝的创造物。除了约伯记中的利维坦被译为克托斯(Ketos)依旧保留原来的巨兽形象,其他的都变为了长有7首的恶龙,主题也从原本上帝与原始巨兽的对抗,也变为了上帝与恶魔的对抗。根据《以赛亚书》,利维坦将会被上帝杀死并丢入深渊,随着它的灭亡世界将归于和平,邪恶不复存在。

天使圣师圣托马斯·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将利维坦视作代表嫉妒的恶魔,会惩罚相应的罪人。之后,利维坦常常会与“地狱之口(Hellmouth)”的艺术主题挂钩。

在诺斯替主义中,利维坦被塑造成衔尾蛇。诺斯替宇宙学中,世界被利维坦所包围,这只巨兽啃食着自己的尾巴,向宇宙内缔造邪恶。在人死后,灵魂必须穿越7大领域,如果失败就会被利维坦吞食,重新回归到肉体之中。在受诺斯替主义影响深远的摩尼教中,利维坦会被堕天使萨米亚札(Samyaza)的儿子杀死,但这场胜利并不光荣,因为这些吹嘘自己胜利的人后来被大天使依次杀死,寓意伟大的胜利不过是过往烟云。

1651年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自己的著作《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权力(Leviathan or The Matter, Forme and Power of a Common Wealth Ecclesiastical and Civil )》中,将威权比作利维坦。

虫巢舰队提亚米特Tiamet,提亚马特级战列舰,提亚马特级驱逐舰Tiamat

Tiamat在西北闪米特语中写作tehom,意为深渊。一些学者认为可能与阿卡德语中的海tâmtu有所联系。
在巴比伦神话中,提亚马特是原始的地上海女神,同时也是创世之前万物混沌的象征,被冠以“闪光者(the glistening one)”的头衔。通过与地下海神阿勃祖(Abzu)的结合诞下第一代神明拉赫穆(Lahmu)和拉哈穆(Lahamu)。有人认为,提亚马特的形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她作为造物之神,通过与不同水域的结合,用和平的方式创世;而另一部分中,提亚马特则以原始混沌的可怕化身形象出现。

在巴比伦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Enûma Elish)》中,描写提亚马特虽然诞下第一代神明,但阿勃祖却认为自己的孩子意图篡位,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战争,最后兵败被杀。
金固将这则消息告诉提亚马特后,她因丈夫的死陷入悲愤,化作了一条巨大的海龙向杀害丈夫的凶手复仇。在此期间,她还创造了11种怪物用来与诸神作战,分别为:
“毒蛇”巴什穆(Bašmu),拥有6首7舌的多头蛇,被冥王内尔伽勒(Nergal)征服;
“狮龙”乌苏姆加卢(Ušumgallu),阿卡德三角蛇之一,拥有狮子与龙特征的妖魔,可能被“践踏狮龙者”预言神纳布(Nabu)击败;
“尊蛇”穆修玛夫(Mušmaḫḫū),三角蛇蛇之一,拥有蛇、狮子与鸟的特征,长有7首,被战神尼努尔塔(Ninurta)杀死;
“怒蛇”木什胡什(Mušḫuššu),拥有鱼的躯干、蛇的尾巴、狮子的前爪、鹰的后腿和翅膀,被主神马尔杜克(Marduk)收服,成为新巴比伦王国的守护兽;

“多毛者”拉赫穆(Lahmu),这里的拉赫穆被解释为一种辟邪生物,被众神击败后成为了水神恩基(Enki)与马尔杜克的仆人,埃里都的看门人;

“气象巨兽”乌加卢(Ugallu),长有狮首的人形风暴恶魔,后期形象长有鹰爪,被马尔杜克捕获,后来成为内尔伽勒仆人;

“疯狗”乌里迪姆(Uridimmu),乌里迪姆是乌加卢形象的对应面,一只人首狗身的怪物,被马尔杜克收复后成为了门神;
“蝎人”吉塔比卢(Girtablullû),拥有人首蝎身的怪物,《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吉塔比卢守护着位于玛舒山(Mashu)通往黑暗国度库努基(Kurnugi)的大门;

“暴风骤雨”乌姆·达布鲁图(Umū dabrūtu),形态未知,有可能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是复合兽,携带着“残忍的武器”与马尔杜克战斗,当武器被毁后被收服,成为门神;
“鱼人”库鲁鲁(Kulullû),与美人鱼类似,拥有人的头部、双臂与躯干,下半身则是鱼类,似乎有着家族昌盛的寓意,但具体设定不详;
“牛人”库萨里库(Kusarikku),拥有人的双臂、躯干和头部,长有牛耳、牛角,下半身是公牛,能直立行走,被尼努尔塔击败后成为驱邪的象征。

这些怪物提亚马特被赐予金固用来和众神战斗,并将自己的天命泥板(Tablet of Destinies)一并送出,由此金固成为了怪物们的领袖与提亚马特新的配偶。最后水神恩基之子,风暴神马尔杜克将提亚马特杀死。不仅如此,提亚马特的身体被一分为二,肋骨做成支撑天空的穹顶,泪眼变为两河的源头,尾巴化作银河。金固被俘虏并杀害,他的血液与地上的红色黏土结合,化作了人类的血肉。这些最早的人类成为了伊基基神Igigi的仆人。马尔杜克从金固手中接过天命泥板,成为万神殿的领袖。

在希腊神话中,海洋女神塔拉萨(Thalassa)被认为取自提亚马特。她是海神蓬托斯(Pontos)的妻子,孕育了传说中罗德岛最早的居民忒尔喀涅斯人(Telchines)。当乌拉诺斯被儿子克罗诺斯净身后,落入海中的要害生出阿芙洛狄忒,所有也有说法认为塔拉萨是阿芙洛狄忒的母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农夫与海》中,与农夫对话的也是塔拉萨。

虫巢舰队克拉肯Kraken

Kraken该词源于古诺斯语中的kraki,在瑞典语和挪威语中作为krake的定形式,指代有害动物或扭曲的东西,和英语中的钩子croke 和曲柄crank同源。现代德语中krake意为章鱼,也可用来指代海怪克拉肯,和古诺斯语用法类似。Kraken在瑞典语中有时会作为鲸鱼的避讳用语,因为传言说知乎其名会召唤这些生物。
克拉肯海怪的传说最早出自1250年格陵兰的记述《王鉴(Konungs skuggsjá)》。在13世纪后期冰岛史诗《奥瓦尔·奥德(Örvar Oddr)》中,有一段前往荷鲁兰(Helluland,今加拿大巴芬岛)的旅程,当主角穿越格陵兰海时遭遇了两只海怪,分别名为哈弗尤方(Hafgufa,意为海雾)与林巴克尔(Lyngbakr,意为帚石南背),形似鲸鱼身材巨大,会伪装成海上的岛屿,等到有人登岸后再沉入水中淹死,特别是林巴克尔,它的背后长满了帚石南用来引诱过往的船员。

克拉肯的传说能够出名,得益于18世纪的卑尔根主教埃里克·庞托皮丹(Erik Pontoppidan),他尝试编写一部挪威的自然史,并因此定下许多克拉肯的现代刻板印象,例如身体有时被误认为是岛屿,下沉后会留下一道漩涡,最大的战舰也会被他们的手臂拉入水中。庞托皮丹还说挪威的渔民经常会冒着危险在海怪背上捕鱼,因为收获很丰富,因此还诞生出“你一定在克拉肯上捕过鱼(You must have fished on Kraken)”的谚语,而1680年这种怪物还曾在阿尔斯塔海于格搁浅并死亡。后来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记》中形容道“庞托皮丹主教的伟大克拉肯(the great Kraken of Bishop Pontoppodan)”;儒勒·凡尔纳也在《海底两万里》中写到“另一位主教,卑尔根的庞托皮丹,也同样说过一只章鱼,体型之大甚至能让骑兵在上面驰骋(another bishop, Pontoppidan of Bergen, also tells of a devilfish so large a whole cavalry regiment could maneuver on it)”。

克拉肯的章鱼形象一直到18世纪后半期才出现,尤其得提到法国软体动物学家皮埃尔·丹尼斯·德·蒙福特(Pierre Denys de Montfort),1783年从一只抹香鲸口中找到一条长达8米的触手,让他对克拉肯这种生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用学术性的角度研究克拉肯的传说,并绘制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章鱼形克拉肯绘画。


但因为他过于喜欢吹牛,例如吹嘘1782年失踪的10艘英国战舰毁于克拉肯之手,结果被英国人捅穿,最后身败名裂1820年在巴黎死于饥寒交迫。而1857年大王乌贼的发现,从另一种角度证实了皮埃尔研究的正确性。至于为什么没有把他划归为骗子的行列,主要还是因为皮埃尔的确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例如Lanistes Montfort和Scutus antipodes Montfort(恕我生物方面才疏学浅,实在没法翻译这种专有名词)都是他的名字命名的。
(皮埃尔先生用自己,诠释了什么叫学生物死路一条)

彩蛋:虫巢舰队坎卜斯Krampus
坎卜斯是阿尔卑斯山脉东部和中部民间传说中的拟人化怪物,他会协助圣诞老人圣尼古拉斯,恫吓那些坏小孩。据说两人会在12月5日的晚上至6日的凌晨探望孩子们,圣尼古拉会用柑橘、干果、核桃、巧克力等小礼物奖励那些好小孩,而坏小孩会受到来自坎卜斯桦木条的抽打体罚。

坎卜斯的外貌有许多中说法,共性和都很像希腊神话中的潘,通体长有黑色或棕色的毛皮,有着山羊的角和蹄子(野兽人实锤),长而尖的舌头时常会从嘴中伸出,口中还长有尖牙。坎卜斯的身上会随着携带着锁链,可能象征着教会对魔鬼的束缚,有时链子上还会系着铃铛。

而随身携带用来打孩子的桦树枝,可能是来自于某种异教传统,有时也会用鞭子替代。有说法讲坎卜斯还会背着篮子或麻袋,说是为了驱赶溺水、暴食和下地狱的邪恶儿童,但在早期传说中,这些东西是用来把坏小孩打包带走的
(再调皮让大黑瞎子把你带走)

坎卜斯的传说最迟于16世纪开始流传开来,与圣尼古拉斯的联系可以追溯带17世纪。1932年奥地利大选后,上台的极右翼陶尔斐斯政权禁止了坎卜斯传统,直到1950年作用才解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