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皆敌且财源匮乏,赵佗手中的岭南秦军内忧外患,何以建立南越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继续讨论百越文明演进史。
上个视频中,我们大致分析了秦始皇征讨岭南后,秦军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

简单来说,新兴的郡县制,在当时开发程度还很低的南方地区,执行的效果很不尽如人意。
秦人从来没有真正压服过百越诸部,乡野郊外,双方的战斗一直没有停过。
一、劣势
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站在后人角度,知道后来赵佗割据两广,建立了南越国。
但如果单纯从逻辑角度分析,岭南自立为王的条件其实是很不充分的。
最直观的原因,就像上个视频所讲,别看地图上,大秦帝国的岭南三郡,很大一片领土。
实际上,朝廷真正能够控制的区域,只有中原移民建立的一系列定居点。
平常贸然出门,很可能会碰上躲在深山丛林里搞游击的百越部落。
他们对秦人的袭击应该是卓有成效的。
因为据《史记》记载,刘邦平定天下后准备授予南越国合法地位,其诏书曰:
“南海尉佗居南方长治之,其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
相当于说,正是因为赵佗“和辑百越”的政策大获成功,才遏制住了中原移民人口损耗的趋势。

由此完全可以想象,秦帝国灭亡之前,百越部落的治安袭击到底有多凶悍。
除了要应付无处不在的小规模战斗,岭南当时还存在可以与秦军正面交战的势力。
例如南越安阳王,其统治区,从今天的中南半岛,一直延伸到广东南部。
在刘邦项羽逐鹿中原,天下大乱之际,此人屡屡与赵佗交战,还占到了不少便宜。
这段历史因为战乱的原因,在中原典籍上记载非常模糊。
直到东汉时期,交趾地区最早的信史《交州外域记》,才将其收录其中,所谓:
“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安阳王有神人皋通,治神弩一张,一发杀三百人。”
神话时代与信史时代没有明确分界线,几乎是所有文明早期记录的通病。
当然这段记录夸张归夸张,据此也能推测出,安阳王的军队可能很擅长弓弩,并借此多次战胜过秦军。

除此以外,广西可能也存在规模可观的百越势力。
据《汉书》记载,汉文帝时期,南越与汉朝发生武装冲突。
赵佗在接见汉朝使者时提到:
“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人半羸,南面称王。”
由于缺乏更具体的信息,此处没法展开来细讲,本文略过。
出了定居点四面皆敌,此为外患,更糟糕的是,岭南秦军的内忧同样非常严重。
郡县制需要官僚体系维持,这是一种成本较高的治理模式,想要运行下去,必须得有稳定的财源。
以两广当时的发展水平,当然不可能收上什么税来。所以岭南三郡的日常消耗,就只能依赖中原输血。
这一点《史记》里讲得很清楚,曰:
“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战争泥潭本来就极度烧钱,秦始皇又在岭南搞了大量的基建,差不多把民力压榨到了极限。

南方秦军就这么长年伸手要钱、要粮、要人,一旦经济输血停止,不战自溃都是有可能的。
当然了,站在后人的角度,我们知道,无论形势如何艰巨,秦朝灭亡后,赵佗迅速稳定了形势,建立了南越国。
听上去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所以,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二、优势
想要弄明白南越异军突起的原因,我们必须得先盘点一下岭南秦军能够利用的资源。
上文刚刚提过,始皇帝长期向南方地区输血,耗尽民力,最终成为秦帝国崩溃的原因之一。
不过反过来想,如此庞大的物质财富输送,效果必然是非常显著的。
秦人在岭南建造的定居点,无论规模还是设计,都令人叹为观止,大家有兴趣可以参看广西秦城遗址。
其位于兴安县西南20公里,目前属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市扼守交通要道,工事环环相扣,进可攻、退可守,城墙、渡口、马厩等等一应俱全。
其他的定居点遗址,可能保存得没那么完好,或者尚未被挖掘出来。
如今只能从史料中窥探一二,如赵佗主持建设的佗城,位于今天的广东龙川县。
2000余年沧桑岁月,有一口井为历代居民沿用,唐代韦昌明因此著《越井记》夸赞此地:
“阻山滞河,四面平旷,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三十五代矣。”
另外还有番禺县、博罗县等等,不再一一列举。
类似戒备森严、筑造技术先进的城市,是百越部落无论如何也攻不下来的。
所以秦人出门虽然可能遭到袭击,但起码有个稳定的后方,这是在岭南生存的重要保障。
物质资源大致如此,其他方面呢?事实上,岭南秦军的政治资源也是得天独厚的,这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南越立国的过程,各类史书,例如《史记》,一般会告诉你。
中原大乱的时候,南海尉任嚣已经生出了不臣之心,只不过他病得快要死了。

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嘱托颇具才能的赵佗,曰:
“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赵佗也不负重托,以防备北方诸侯南下的名义,阻断了交通要道。
随后又诛杀了秦朝设立的官僚,用自己的亲信代替,自立为南越武王。
整个过程看起来好像非常轻松,问题是郡县制下,官员的权力由皇帝授予,发动叛乱本身就是很困难的。
官僚之间相互制约,层层相扣,如当代出土的秦朝杜虎符,上面的铭文是:
“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有君符,乃敢行之。”
这和分封制完全不同,皇权下哪怕是位高权重的将军,没有命令,往往也是调不动人的。
那么赵佗是如何做到的?
这和他个人的能力关系不大,纯属秦始皇无心栽柳。
两广地处偏远、道路艰险、通信不畅,各种状况极为复杂,很多时候需要当地官僚随机应变。

出于种种考虑,岭南三郡的行政架构,与内地郡县有很大的不同。
这个问题历代史书多有提及,《晋书》中有个“东南一尉”的称呼,就很贴切。所谓:
“桂林、南海、象三郡、非三十六郡之限,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
整个岭南的军事主官,也就是南海尉,大权独揽,便宜行事。
正是因为如此,当变故突然降临时,赵佗才能撕碎官僚体系的制约,突然暴起!
三、分封制
当然了,资源归资源,劣势归劣势。
当中原混战不休,北方支援彻底消失,南方秦军的处境仍然极为尴尬!
这个阶段,赵佗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就是上文提到的,与南越安阳王的战争。
虽说过程中秦军吃了不少亏,但安阳王毕竟不是随时跑路的游击队。

正面战场上秦军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然后就是第二件大事,《汉书》曰:
“以故瓯骆左将斩西于王功侯,七百户。”
这是一个侧面记录,汉武帝灭南越时,曾经封赏斩杀了西于王的一位将领。
西于地处中南半岛的交趾,因此可以推断,赵佗灭安阳王后,在当地分封了一位诸侯。
没错,岭南秦军刚刚自立门户, 就开始迅速朝着分封制转型。
其实细看史料,这件事也不算很突兀。
因为早在秦始皇年间,就已经有人意识到,对付百越,单纯采用武力并不可行。
例如《史记》记载: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相当于秦朝试图拉拢一批百越部落的首领,让他们在郡县制体系中当官。
这种努力或许有一定的效果,不过肯定不会太成功。
因为部落酋长肯定是世袭的,郡县制官员又是由皇帝任免的。

那么谁来妥协?朝廷能够容忍地方官手握人马,还世代相传吗?
酋长们能够容忍自己的职位不能传子传孙,还可能被上级一道命令剥夺吗?
双方在不触及对方底线的情况下,可能会合作,但底层矛盾肯定是无法弥合的。
秦朝没了,赵佗就能放开手脚了。
这个阶段他所起到的作用,相当于迷你版的周武王。
由于史料记载极其简略,南越开国时到底分封了多少诸侯,多少卿大夫,等级秩序如何,如今已很难考证。
能够确定的大概只有苍梧王、西于王、高昌侯等寥寥几个。
不过讽刺的是,汉武帝灭南越国时,部分封君见势不妙,投降汉军,反过来攻打自己人。
其中有些立了功劳,被皇帝封赏,名号反而留在了《史记》、《汉书》职官表中。
例如湘长侯桂林监居翁、弛义侯何谴、嘹侯毕取、揭阳令史定等等。
大家如果看过我之前的视频,应该对分封制的运行逻辑有了一定的了解。

赵佗实行分封,联姻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百越部落与秦人生死大仇,凭什么接受你的封赏,听你的话,和你成为一家人?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结成亲家,以后生下的孩子,和双方都沾亲带故。
对此《史记》中记载虽少,却是很明确的。以南越国宰相,越人吕嘉的家族为例,曰:
“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
各诸侯、卿大夫间不断联姻,不管是秦人移民,还是百越诸部,几代人后,全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戚。
当然了,这里也要补充一点,南越国并没有完全放弃郡县制。
其组织架构,大致相当于战国时期的诸侯们变法不彻底,郡县制、分封制并存的那种状态。
不过就像你既喜欢吃甜豆腐脑,又喜欢吃咸豆腐脑,总不能即加糖,又加盐。
分封制的权力结构自下而上构建,各诸侯、卿大夫等,都是自由度很高的实权派,构成王朝基石。

郡县制则完全相反,要求打破所有中间环节,皇帝任免官员,直接对资源进行调度分配。
两者底层逻辑不兼容,虽然可以吸收对方的组织技术,却必须以其中一个为主导。
从这个角度看,南越国应当是以分封制为主体的,兼有郡县制的王国。
因为像上文提到的宰相吕嘉,即是郡县制官僚,其宗室又明显有自己的军队和势力。
他能不能被任免,大概率不是君主说了算的,即分封制的组织压倒了郡县制。
到此为止,无论面临着多大的困境,赵佗总算在很短的时间内稳定了局面,开创了一番伟业。
那么接下来,历史又会如何发展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晋书》
《越井记》
《交州外域记》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m4y1X7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