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情感与形式》作者:苏姗朗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8月

2023-02-18 13:56 作者:头上长花的熊猫  | 我要投稿

书摘/ 笔记

前言

一、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朗格理论是这样一个过程:语言不能表现内在生命的各种状态——表现情感需要非推论形式的符号,及表现形式的艺术——艺术表现的不是个人情感而是人类情感的概念——艺术抽象不同于语言的抽象,其抽象物不是概念而是体现情感结构的可感形式——它是“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然而比任何这一个都具有更多的内容,是一个有表现力的形式——这个形式呈现在直觉与想象面前,把握情感概念的过程完全不能依靠理性,只能直接呈现,故离开艺术形式便无以把握——亦不能替代——不可能传达超出本身之外的意义。

二、关于艺术创作和欣赏:虚像与直觉

“诗人笔下的每一词语,都要创造诗的基本幻象,都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都要展开现实的意象以便使其超出词语本身的情感而另具情感内容。”p245

一、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朗格理论是这样一个过程:语言不能表现内在生命的各种状态——表现情感需要非推论形式的符号,及表现形式的艺术——艺术表现的不是个人情感而是人类情感的概念——艺术抽象不同于语言的抽象,其抽象物不是概念而是体现情感结构的可感形式——它是“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然而比任何这一个都具有更多的内容,是一个有表现力的形式——这个形式呈现在直觉与想象面前,把握情感概念的过程完全不能依靠理性,只能直接呈现,故离开艺术形式便无以把握——亦不能替代——不可能传达超出本身之外的意义。

二、关于艺术创作和欣赏:虚像与直觉

“诗人笔下的每一词语,都要创造诗的基本幻象,都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都要展开现实的意象以便使其超出词语本身的情感而另具情感内容。”p245

这就是说任何事件(当然用语言描述的)一旦进入诗的领域,不管它显得如何逼真,都成为一种纯粹的意象,不会再与现实混淆起来。因此,诗中的一切已与现实相隔,幻象已建立。诗人按照情感模式所构造的艺术形象,就势必准确地反映着某种情感概念。

朗格的思想脉络十分清楚:要表现情哥哥概念就要抽象——抽象结果必须既为具体视听形式又具普遍意义——必须包含超越现实形式的内在意义——与现实鲜明有别,与自然脱离——建立基本幻象,使抽象成为可能。

朗格对艺术创作所作的描述中的一个重要失足,就在于她的所谓情感抽象是一个完全脱离社会生活的纯心理过程。

“在我看来,所谓直觉就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由这种活动导致的是一种逻辑的或语义上的理解,它包括着对各式各样的形式的洞察,或者说包括着对诸种形式特征、关系、意味。抽象形式和具体事例的洞察和认识。它的产生比信仰更加古远;信仰关乎着事物的真假,而直觉与真假无关,直觉只与事物的外表呈现有关。”《艺术问题》第62页

“直觉根本不是‘方法’而是一个过程。直觉是逻辑的开端和结尾,如果没有直接,一切理性思维都要遭受挫折。”p379

“一旦人们把直觉当做远离任何客观联系的东西,那么无论是它的变化,还是其它与理性、想象或任何其它非物质的精神现象之间的关系,就都无法研究了。”

它隐约道出了直觉发生的客观基础,从而同以往神秘主义的直觉理论大相径庭。

朗格的直觉理论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一、直觉是对事物的直接洞察力。它不同于推理,不借助概念,却又包含着情感、想象和理解。它是基本的理性活动。

可以解释艺术审美活动的特点,其中包括了康德对审美活动本质的基本考虑,也包含了她自己将直觉置于感性与理性之间,作为二者桥梁的进一步考虑。

二、直觉是逻辑的开端,是语言和艺术产生的根源。

点明了直觉与逻辑思维的关系,从而对完整的思维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朗格突破以往结论,把直觉与逻辑由对立到联系,正是其高明所在。

三、直觉不能离开经验“它以全部人类精神为基础”。

把直觉和经验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她探索直觉这一客观存在而又无限神秘现象本质的基本方向。

三、关于生命形式

朗格认为人的感觉能力是组成生命活动的一个方面,某种程度上生命本身就是感觉能力。

只有当在感觉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直觉能力发现关照对象与自身有着某种一致的时候,关照对象才可能包含着某种情感。

什么是生命的逻辑形式?什么是生命形式的基本特征?

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

有机统一体是说生命体的每一部分都是极为紧密地联系着,这种联系绝非混杂,简单排列,而是以某种难以说明的内在复杂性、严格性和深奥性结合在一起:每种因素都依赖着其他因素,每一种因素都不能脱离整体。

运动性:生命体不断地消耗不断地吸收。细胞和生命组织都处于不断的死亡和再生的过程中,整个生命体都呈现一种永不停息的运动。运动一旦停止有机体就解体,生命亦随之消失。

节奏:一个生命现象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按照各种方式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生命交换。

“节奏的本质是紧随着前事件完成的后事件的准备……节奏是前过程转化而来的新的紧张的建立。它们根本不需要均匀的时间,但是其产生新转折点的位置,必须是前过程的结尾中固有的。”P126

朗格的这一更正,把节奏与机能而非时间联系起来,这就为对静止艺术中确实存在的节奏现象进行严格说明做了理论准备。

生长性:每一个生命体都有自己生长、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第十三章 诗歌

诗人务求创造“经验”的外观,感受和记忆的事件的外貌,并把它们组织起来,于是它们形成了一种纯粹而完全的经验的 现实,一个虚幻生活的片段。

诗人用语言创造了一种幻象,一种纯粹的现象,它是非推论性符号的形式。用这一形式表达的感情既非诗人的或诗中主角的,又非我们的。它是符号的意义。



《情感与形式》作者:苏姗朗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8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