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摘录8-第一章第三节之一

2023-01-08 19:29 作者:安記士多  | 我要投稿

《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

黄易青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一版一印

第三节  同源词的意义关系


一、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的不同

1.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的不同

词源意义:

清代直接称作“义”,现代称作“理据”“词义特征”。

它是词族滋生过程中由词根带给同族词或由源词直接带给派生词的意义,其作用是发生在词义引申、词语派生中,不直接为我们所观察到。

它是词源学的研究对象。

e.g.秀、㽕、條、褎、轴、㨨:抽出圆状体

词汇意义:

词的概念,在言语交流中起作用,直接表达人的意思,是词汇学的研究对象。

e.g.秀:抽穗;㽕:木生条;條:枝条;褎:衣袖;轴:车轴;㨨:抽出。


张永言:用作命名根据的事物的特征在词里的表现就叫做词的“内部形式”,又叫词的理据或词的词源结构。

伍铁平:词义(指实词)通常是反映概念的,概念表达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但是命名的根据却是任意的,往往可以任取一个特征,而且可能非本质特征。


两种不同性质的意义混淆是因为:

(1)汉语中,词源学是从训诂学中独立出来的,最初是把词源意义、词汇意义都称作“义”。

(2)词源意义也寓于词的形式,积淀于词义中,对词义产生直接影响。

(3)对词源意义内涵把握很困难,难以精确。


2.两种意义的混淆与语音标准的宽泛

章太炎《文始》在系联同源词时,常把词汇意义的相同作为标准。

“(物)有异状同所者,予之一名。”(“所”指物质)


王力《同源字典》:“同源字必然是同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


如果用词汇意义取代词源意义,在判定同源关系时就会把没有同源关系的同义词判定为同源词,从而导致声音关系的“转”多了一些。


虽然两种意义性质完全不同,但我们还是把词源意义称作“义”:

1.继承传统

2.“理据”只指得名来源或理由,而不强调来源的内涵。






《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摘录8-第一章第三节之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