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史图馆】北洋政府与一战赴俄华工(中)

2018-08-25 10:03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 本文作者:菱形社会主义路灯

  • 本文为史图馆专栏约稿,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史图馆立场无关


二、赴俄华工的招募以及北洋政府的应对(二)

上文提到的俄国招工的无序状况,也迟迟未能改善。而且北洋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到的合同显示,俄方和包工头并没有对华工权益的保护有明确规定。这使得北洋政府不得不进一步介入到双方合同的制定当中。在1915年12月3日《发吉林滨江道尹饬》中,“……查阅原送合同各项条款,均系规定俄厂与包工人何果忠权利义务,至于包工人对工人有何负担,并未切实声叙,将来到工后难免包工人有苛虑刻扣情事。万一工厂借口不合格,包工人不发工资,勒令回国,又蹈驱逐覆辙,此层(诚)不可不先为注意。应由该交涉员责成包工人对于工人方面另具简明条款,声明责任,以惠侨工,而杜流弊,是为至要。此饬。”[1]在这一封电报后,还附有《中法议定之合同全文二十三条》,其规范赴俄华工招募之心十分真诚。北洋政府还在国内颁布了相关条例,“《侨工出洋条例》比较详细地规定了侨工出洋需要办理的各项手续以及募工承揽人应该遵守的基本事项,并且还规定在必要地方设立‘驻外侨工委员’。《募工承揽人取缔规则》比较详细地规定了募工承揽人资格的取得、义务、取缔规则。”[2]

曹汝霖 时任外交部成员

然而,损害华工利益的事情仍然层出不穷,边尔姆煤矿一案震惊了中国政府。1916年4月25日驻俄使馆发给北京的咨电中提到:“为咨陈事。前据边尔姆省基习尔煤矿代表张德乡秉称,该处煤矿雇有华工三千余名,由包工头克雷牢夫、纪汉臣等,与俄矿局订立合同,把持一切。该包工头并有擅设华警,私刑鞭责,酿成命案等语。”[3]北京政府的反应是进一步加强管理,限制俄人招募,“……暨章程均悉。已照饬滨江道预为防范,以免工人冒昧应募。”[4]并要求地方官员对于义成公司乃至是俄人招募均应十分谨慎,“……乃义成发端以来,即该局一处合同连续至八九次之多。承订华人是否公正代办,招工头是否妥善,办理不慎,纷扰滋多……本部综理外交,值此时会于国内舆情、地方秩序,不得不兼筹并顾,身中从事。仰该局随时秉承,该省长官妥办,勿滋流弊。”[5]从中不难看出,外交部和中国政府的态度比起一开始谨慎了不少。

陆征祥 时任外交部成员

义成公司屡次不遵守外交部的规范和众多俄国虐待华工的事件,使得中国政府对于华工赴俄一事满腹狐疑。在国内舆情压力下,也为了更好的保护华工权利,北洋政府逐渐收紧了华工赴俄的护照签发。当然,背后一以贯之的立场,是将其纳入两国政府,尤其是中国政府规范管辖之下。只是很可惜因为种种原因,中国政府未能做到这一点。


三、 在俄华工与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对于在俄华工也比较关心。尽管表明北洋政府直接介入在俄华工生活的材料比较少,但是从一些文件中可以发现北洋政府仍然得知不少在俄华工的处境,并且会在必要的时候伸出援手,施以必要的救助——包括资助回国。

唐绍仪 时任外交部成员

北洋政府能较为及时地收到当地华工的呼声。在1918年3月,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的6000余名华工“闻德军迫近,纷纷来馆恳请赀遣回国。”[6]北洋政府也及时回应,做好了遣送华工的准备。而驻俄领事如果发现当地华工实在苦不堪言,也会发电回国:“接驻俄委员朱绍阳法文长电,备述华工在俄困苦情形……大部查照速筹相当办法惠。”[7]

旅俄华工领袖刘泽学

边尔姆煤矿一案中,中国政府接收到包工头张德乡的禀报后,展开了种种救济手段。一是令请留学生李宝堂顺道前往调查,是“包工处朦秉巡抚,擅设华警,荼毒工人,确有因威逼而自尽者。”[8]于是外交部一边面见了时任俄国边尔姆省的省长,得到了其将会回国严肃处理的回复;一面电请当地矿主派代表来北京,责令整改。[9]外交部还打算在俄华人众多地区设置通商事务员,以补充领事之不足。“应请大臣遴选熟谙俄国语文并办事练达者,派驻华工较多之地,充为通商事务员,兼管华工,以资保护。”[10]

北洋政府甚至还会利用俄国国内局势为华工争取利益。1917年5月11日,驻俄公使刘镜人电:“……连日我与各方面集议,大都因政治维新愿徇我,请立合同……最好乘此时机,比照俄工条款,与比磋商,因彼社会方盛唱平等主义。”[11]外交部电复:“政客乘机商改保工办法,大要在工价、待遇与俄工一律。部拟模范合同,另寄外。”[12]可见北洋政府的外交人员颇为善于利用时机。

时任驻俄公使刘镜人

以上事件均说明北洋政府对于在俄华工的处境并不是毫不知情,漠不关心。

但是北洋政府对于在俄华工的保护仍是力有不逮。华工仍然经常陷入极为悲惨的境地之中。尽管中国政府一再声明不许俄国厂方或是矿方私自驱逐中国工人,但是抛耳木一带煤矿的华工仍然有不少被矿主直接开除。而这一事实直到中方发现了自己边境线上的华工难民才算曝光。“俄抚派员来告,中国人三十余名在车站乞食,言语不通。请即资遣出界云。”[13]一开始中俄双方均不知道这群“难民”就是抛耳木煤矿私下开除的矿工。中方派人查询之后才发现这一事实。这也充分说明,尽管北洋政府尽力去了解、保护在俄华工的利益,但是仍然是力有不逮。俄国厂方和矿方,依旧是在肆意侵害华工的合理权益,甚至肆意开除,不理死活。

北洋政府总统府


[1] 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俄厂招工事亦应注意包工人对于工人方面另具简明条款并声明责任》,第574页。
 [2] 李志学、谢清明:《北洋政府对一战俄国华工的保护与遣返政策》,《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69页。
 [3] 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请遴选熟谙俄语并办事练达者充为通商事务员兼管华工以资保护》,第588页。
 [4] 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俄招募华工事已饬滨江道预为防范》,第589页。
 [5] 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俄人招工事宜慎重妥办勿滋流弊》,第712页。
 [6] 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电知俄京华工闻德军迫近纷纷来馆恳请资送回国事》,第98页。
 [7] 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驻俄朱委员电述华工在俄困苦情形》,第124页。
 [8] 同①。
 [9] 同①。
 [10] 同①。
 [11] 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应趁俄盛唱平等主义之时机比照俄工条款与议华工事》,第827页。
 [12] 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可趁俄工党用事商改保工办法》,第827页。
 [13] 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电询乌拉领西抛耳木煤矿工人可否援难民例资遣一事》,第86页。

【史图馆】北洋政府与一战赴俄华工(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