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请指教》——《奥斯卡最佳短片》、《罗密欧还活着》
《奥斯卡最佳短片》

这个短片跟我之前看到的电影《摄影机不要停》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什么而去妥协,他相当于把普遍现状通过短片表达了出来,并且内容塞得不多,基本就是戏中戏中戏。

这个让我想到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自认为是观看的主体,却无意中成了被他人观看的客体,从而主体与客体的身份是相对的,也是可变的。
可这部片子本身并不是个多么优秀的片子,它所反映的现实以及想真正表达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也看得出拍摄时非常赶。
整体看下去会发现,这个短片演本来想拍好片的导演因为加上《小时代》这个IP而改成七零八落造成翻车的闹剧并最后将闹剧的本身搬上荧屏的事。
这个综艺节目在场的观众也因观看着导演的闹剧而纷纷叫好,而我们看着他们对于这个片子纷纷叫好而纷纷叫好。
总之反映了我看着镜子里的我在看镜子里的我看镜子的无限套娃的现象。
本质上讲,这个导演想通过这部短片在反抗着什么,但你反抗的对象又因为你的反抗让你获得了赞誉。这件事其实是可悲的,这个让我想到了《黑镜》第一季的第二集所反映的现实,为了做人上人去参加比赛,最后因反抗这个比赛而成为人上人,而反抗本身却在此变得毫无意义。

这部短片最大的硬伤在于汽油,基本是为了浇汽油而浇汽油,汽油在这部作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因为燃烧导致这部戏的拍摄进行不下去最后将翻车事故放出来的,也是导演通过浇汽油来表达出演员过于干涉剧本创作的无奈。
但浇汽油的点子我个人不是很能接受,至少给我一个基本的理由,任何正常的拍戏时候,不可能出现真把汽油的东西往上面叫的行为,更何况你这部短片也不是荒诞剧,就是正常的拍戏时出现的翻车现象,完全可以将浇汽油的行为逻辑更合理化。
就比如一开始是有个汽油的道具存在,然后搞一个拿错的通俗桥段来讲浇汽油的行为逻辑合理化,否则你这么搞下来,我除了骂道具师,我还能骂谁?
行动逻辑一要有可能性,二变成现实,三成为结果。这里的可能性就没有出来怎么就成为结果,也无法成为导演骂演员的理由。
演员说要有汽油就真来汽油,他要一把枪是不是真给一把枪并装上子弹。我只能说是道具师的问题而不是演员的问题,你骂演员的理由无法成立,要是没有浇真汽油,就是拍个正常的片子,那你是不是没有骂演员的理由了?
既然要骂演员就要把一切的结果的可能性在他身上出现,比如:
强行修改台词,海报不要宇航员,将演员本身的身影大面积占据海报本身,将演员变得人畜无害,这是一个想要演好戏的演员吗?不,是一个急于出名的演员。
演员的演出的戏份无限制扩大化,
不需要其他人演戏,演员本身足以可以支撑台面,不演群体戏,改成独角戏。
粉丝喜欢看演员的cut,将演员的脸无限放大,特写镜头弄的更多一点,对着镜头耍帅,摆几个pose。
短片上映后,拉动相关话题:#演员名字角色的驾驭力#,#演员名角色自然#
演员名网宣站引导粉丝开始控评点赞:“演员这一次的角色挑战达到质的突破,非常自然形象,将不会演戏的演员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我完全看不出他是第一次演戏,希望哥哥姐姐能够好好发挥自己的演戏的天赋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加油,哥哥姐姐未来可期。”

以上将这个现象拍出来会不会更好,会不会在视觉感官上更加炸裂,观众会不会更有感触呢?导演拍得还是太过柔和了一点,应该更加狠一点,才能让两位演员的表现力表现的更为出色,黄明昊和朱然的对手戏还是温和了一些,也完全达不到演员应该自黑的程度。
朱然的表演能力特别自然有水平,黄明昊也非常好的将演技不出色的演员发挥到淋漓尽致,我也很难相信这是演员第一次的首秀,真的让我惊艳到了,加油。
导演非常具有调动演员的能力,角色分配非常合适,给钱宁黄导演一个赞。

我非常希望下一次能够看到钱宁黄导演的个人风格的电影。

《罗密欧还活着》

蔡康永在之前所表现出的角色三种“死法”在这部戏的展现的淋淋尽致,蔡康永基本是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但这就像李成儒老师所说的一样,与戏曲本身没什么关系。
这部短片主要表现了某种逝去的悲哀,不仅仅局限于戏曲本身,放到任何的行业里都适合,京剧也不过是承载这一功能的载体。
这个短片也有点戏中戏的味道,只不过有点模糊不定,到结束时,叶青的一眼暗示着穆成舟已经“木已成舟”。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寻找自己合理的出路。
跟角色告别
跟爱情告别
也跟过去的自己告别

我对蔡康永所想表达观点存在自己的一些不同看法。
我记得在电影发展的时候,电视机的出现就出现了现在的人所担心的事情,因为电视机的出现,人们在观看上获得便利,电影发展出现低潮,人们悲观地认为电视机将会取代电影。
如今我们看到电影被电视机所代替了吗?没有,并且在形式上多样化也促进了影视本身的多样化发展,甚至彼此的界限也逐渐的模糊起来。所以我对于中国影视未来的发展是持有乐观态度的,电影本身的发展也就一百多年,中国电影的发展也差不多,戏曲发展了几百年,它死了吗?没有。
我们之所以哀叹是因为目前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出现,它不发展吗?它真的过时了吗?你们不喜欢吗?你们不想看了吗?

新事物的产生也必然面临着死亡,这是客观规律,也是必然结果。可现在的时代,影视剧,戏曲,话剧等等艺术行业真的面临着结束了吗?
当一个事物死去的时候,人们也已然遗忘。
至于几分钟将电影本身,我自己是有我自己的一个看法,因为目的不同,为什么会有人去看几分钟将电影?是因为人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看电影,几分钟将电影仅仅是将事件梗概告诉观众,它所反映的东西,想表达的内容是不会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讲述的。仅仅停留在我知道但我没看过的层面。
这与整个社会的大的环境背景有关,但无法说明人们是不爱看电影而去看几分钟的电影,因为本身的逻辑就不通,恰恰是因为没有时间去看而去看的目的,或者是本身其实对这方面没什么兴趣,但为了谈资的必要而不得不了解电影从而去看几分钟电影,以便对话能够更好的展开。
所以在现阶段的几分钟看电影的现象存在本身也是因为人们的各种各样的理由存在,但无法否定电影已死的结论。
说的有点多了,回归短片本身,短片的最后结尾为点睛之笔,观看直播的人,看台下的人都一位他死了,也因为他的死去似乎给他的人生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但这样的死法也是可悲的,可笑的,可怜的。
一种哭笑不得的悲剧将一些瑕疵很好的掩盖住了,也将前面的大部分东西全部推翻掉了,期待蔡康永导演的下一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