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岭南女权先声:康同薇与澳门《知新报》 刘文菊

2023-03-02 15:02 作者:澳大中国文化论丛  | 我要投稿

[刘文菊,博士,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摘 要:澳门是近代新闻与传媒的发祥地。维新运动的“华南号角” 《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近现代第一个女报人康同薇 担任该报日文翻译、编辑与主笔。康同薇在《知新报》上发表的长篇宏论 《女学利弊说》高声疾呼“人有男女,未有轩軽者也。形质不同,而为人 道则一也”,为兴办女学、倡导男女平权而呐喊,发出岭南女权的先声, 激起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女权思潮,可谓是振聋发馈。康同薇与晚清时代的 女报人裘毓芳、陈撷芬、沈静英、吕碧城、何震、秋瑾等,以女性群体形 象展现出男女平权革命的传媒表达,以同声合唱的时代最强音,合力在媒 介展开了性别政治的建构,逐步引发妇女报刊的高潮。 关键词:岭南;女权;先声;康同薇;《知新报》 澳门是中国近现代媒体的肇始之地,这与澳门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开 风气之先的社会历史地位密切相连。澳门地处南海一隅,是最早的通商 □岸,自16世纪中叶开埠以来,成为中西交通由陆路变为海路,由西域 转向西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明清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东西文 化的桥梁和通道。早在16世纪,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以澳门 为桥梁,开拓出一条进入东方的开放大道,澳门成为西学东渐的金色桥 梁。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持续不断输出到西方,澳门也是东学西渐的 通道,成为西方汉学的摇篮。澳门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开埠的“租借 地”,是西方文明的远东大门。在这个绵长的全球文明史互动发展中, 澳门历史文化成为中西文化互动共生的典型范式,成为可以揭示文明互 动的“活化石”。[郝雨凡:《澳门学:互动相生的文化"活化石”》,《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27日, 005 版。]在澳门历史文化发展中,既有超前性开风气之先的诸 多第一,也并存着诸多悠久的文化遗产,形成多元共存的文化光谱。 澳门有着报刊出版的悠久传统,是近代新闻与传媒的发祥地。第一 份外文报纸《蜜蜂华报》于1822年9月12日创刊;第一份中葡双语报纸 《澳门宪报》于1838年9月5日创刊;第一份中文报纸《镜海丛报》于 1893年7月18日创刊;维新运动的“华南号角”《知新报》于1897年2 月22日创刊,近现代第一个女报人康同薇担任该报日文翻译、编辑与主 笔,也是第一个在该报发表文章的女作者。康同薇在《知新报》第32册 (1897年9月26日)发表《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为维新知识分子 登上时代舞台而造势,在《知新报》第52册(1898年3月21日)发表 《女学利弊说》为兴办女学、倡导男女平权而呐喊,发出岭南女权的先 声,影响整个中国,可谓是振聋发馈。 澳门开放的人文环境为兴办女学和倡导女权提供了良好的时代契 机。最早的华人留学生澳门华籍修士郑玛诺于1650年到罗马留学,比容 闲1847年出洋留学美国早了一百多年;女子教育为全国最早,基督教传 教士郭士立(Charles Gutlatt)的夫人温施黛(Wanstal) 1834年在澳门设女塾, 比中国内地最早的宁波女塾早了十年,是基督教在华办校之始,也是澳 门男女同校之始。全国第一个男女生同校的本澳私塾学校是1903年的子 褒学塾,该校在澳门率先招收女生,比经元善在上海创办经正女学早了 五年。由于女子教育的进步,澳门培育出了一批先进的知识妇女,如, 岭南第一才女洗玉清、著名女教育家廖奉基、辛亥革命同盟会女盟员赵 连成、梁定慧、梁雪君等,推动了妇女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刘羡冰:《澳门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澳门是孙中 山的第二故乡,是他最早的悬壶济世之地,也是辛亥革命最早、最重要 的革命策源地。赵连城是澳门第一个同盟会女会员,也是澳门第一个新 诗女作家;冼玉清是澳门第一个新式学堂子褒学塾的杰出弟子,是岭南 第一个女教授,开岭南女性文学研究之先河,也是知名女诗人,她既有 深厚的国学底蕴,也听过孙中山在澳门的演讲,受到新民主思想的影 响;许广平的母亲出生在澳门,辛亥革命元年许家从广州到澳门避居, 她深受澳门社会新思潮和新文化的启蒙,为日后从岭南走向津京沪新文 化前沿阵地打下思想基础,逐渐成长为中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杰出女 性。第一代岭南女性先驱在不同的地理空间和文化领域发出女学和女权的先声,从而拉开了现代岭南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 一、《知新报》:维新运动的“华南号角” 《知新报》被称为是戊戌维新运动的“华南号角”,于1897年2月 22日在澳门创刊,报馆地址在澳门大井头第四号门牌。由康有为筹划出 版,何穗田和康广仁为总理,译名为The Reformer China,至1901年1月 20日停刊,前后四年共出版133期。《知新报》列名的撰述人有梁启 超、何树龄、韩文举、徐勤、吴恒辉、刘杠麟、王觉任、陈继俨等,发 表文章的还有欧渠甲、康广仁、康同薇、黎祖健等人,都是康有为的亲 友、学生及忠实追随者。《知新报》发表维新言论,宣传变法思想,大 力鼓吹维新变法。《知新报》与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遥相呼 应,甚至“为《时务报》所不敢言者”,对清政府和帝国列强的抨击更 大胆尖锐,是当时国内唯一敢于同封建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报 刊。在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后,其他维新派的报刊被迫终刊,与上海 《时务报》形成南北呼应之势的天津《国闻报》也在“视死如归”的题 目下报导了六君子为国捐躯之事后,“奉旨停办”'但由于澳门非清廷 属地,广东地方政府也无可奈何,唯有《知新报》仍继续出版,揭露清 廷的黑暗与残暴,对帝国主义侵略之下的民族危亡局势,时有评议。同 时也刊登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奏折和活动,以及康有为在政变后的一些书 信,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该报除畅销华南地区 外,在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发行,更远销海外,如,旧金山、悉尼、安 南、新加坡等地。《知新报》为昔日影响中国华南风气的大报,是华南 地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支号角,在南方起到了舆论先锋作用,在中国新 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关爱和:《晚清:以报刊为中心的文学时代的开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第133页。] [李济琛主编:《戊戌风云录》'第487-491页,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 《知新报》选择在澳门创刊,大有深意,梁启超在《知新报叙例》 中分析了缘由:“濠镜海隅,通商最早,中西孔道,起点于斯。二三豪 俊,继倡此举。公拟略例,属为弁词,盖闻伐木之义,每感怀于友声, 横流之砥柱,或危凛于独木,洛钟见应'闻喜欲狂。若夫报章所关,与 国消息,义具前论,靡取缀疣。谨依来书,略标义例。” [《知新报》(第1册),澳门 上海:澳门基金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影印本,1996 年,第3页。]《知新报》选 择澳门这个不属清廷管辖、政治和言论自由开放的葡萄牙租借地,作为 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基地,不仅四通八达,而且进退有余,是办报人的 前哨阵地和避风港,一旦变法失败,这里就可以作为避风港,此举具有 政治家的发展谋略。从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应时 势之所需产生于近代中叶的《知新报》能够在澳门立足并且传播到海内 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这一事实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化象征 意味。[左鹏军:《澳门<知新报〉所刊诗词考论》,《岭南文史》2006年第2期,第28-33页。]同时,《知新报》还打通了澳门与上海的信息信道,形成澳海空 中信息网络,增强了传播效应。当然,《知新报》选择在澳门创办也与 这里的富商大力支持维新运动有关,得到了何穗田等人的热心资助。 《知新报》在澳门创办、出版,但其办刊人员、宗旨、风格,均脱胎于 上海《时务报》,带有浓重的上海文化气息,其发行也是借用《时务 报》原有网络。上海开埠以后,与澳门一样均处于中西文化交汇前沿, 风格相近,气味相投,人员交往、信息流动相当频繁。《知新报》与上 海《时务报》形成一定的信息对流,也形成了上海与澳门这两个城市之 间的信息走廊。[熊月之:《从<知新报〉看上海与澳门之间的信息走廊》,《南国学术》2018年第1 期,第75页。]处在南海一隅的澳门《知新报》从岭南向外辐射,沿着 中西融通的空中信息走廊,发挥了独有的号角作用。 二、现代第一个女报人康同薇与《知新报》 维新革命时期,男性思想先驱的女眷大多跟随丈夫或父兄投身维新 革命,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先觉者。诸如,谭嗣同的夫人李闺,康广仁 的夫人黄谨娱,梁启超的夫人李端惠,经元善的夫人魏娱,陈季同的夫 人赖妈懿(法籍),陈季同的弟媳薛绍徽,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和康同璧 等。康同薇(1879-1974)与康同璧( 1881-1969)姐妹跟随父亲的脚步走到 了维新运动的前沿阵地,成为早期倡导女权和女学的女界先行者。康同 薇担任《知新报》的编辑、撰稿和日文翻译工作,成为中国近现代第一 个女报人。晚清时代的女报人以群体形象展现出男女平权革命的传媒表 达,以同声合唱的时代最强音,合力在媒介展开了性别政治的建构,逐 步引发妇女报刊的创办高潮。诸如,《无锡白话报》的裘毓芳,《女 学》的陈撷芬,《女学报》的沈静英,《大公报》的吕碧城,《天义 报》的何震,《中国女报》的秋瑾等。有学者认为:“无论是改良意义 上的女性身体解放还是革命层次上男女平权,都与近代舆论精英有组织 地努力分不开的。而女性报刊或女子办报,成为近代女性身份认同的重 要标尺。” [王绯:《空前之迹一一1851-1930 :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第162页,商务 印书馆2004年版。] [王天根:《清末民初报刊与革命舆论的媒介建构》,第149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康同薇,字文涧,号薇君,广东南海人,康有为之长女。从小受到父 亲良好开明的家教,不缠足,不穿耳,博览全书,天资聪颖,勤学强记, 精通国学和英语、日语。她是父亲最早的弟子、信徒与助手,帮父亲编辑 《各国风俗制度考》,查找和翻译《日本变政记》《日本书目志》所需日 文资料。康有为培养两个女儿是要她们也参与到变法中来,做一个新式的 女权与女学推动者,为维新运动宣传造势、呐喊助威。1896年底他在澳门 考察办报之时已为两个女儿的事业做好了通盘安排,在给康同薇的家信中 写道:“汝现在仍以多读中书,学习中国文章,俾可充报馆主笔之才为最 要……璧更以多读书为先,西文从缓也,《时务报》可观,即学之。” [康有为:《与同薇女书》(1896年11月),姜义华 张菜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2 集),第12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他 给康同薇设计的人生道路就是当一名报馆主笔、记者与编辑。1897年《知 新报》创刊,康同薇跟随康有为来到澳门,担任记者、编辑、翻译及撰稿 的工作。《知新报》的英文、葡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各种外文都有专 门人才翻译,康同薇承担了该报的日文翻译任务。《知新报》第32册(1897 年9月26日)刊有《本馆告白》:“近刊之日本报大半为南海先生之女公 子康同薇所译,揭之于此,以免掠美。” [《知新报》(第1册),第361页。]《知新报》第43册(1898年2月 11日)发《本馆告白》:“本馆去年所聘之日文翻译山本正义、英文翻译 陈君焯如皆已因故自行辞去。嗣后所译日文拟请南海康文个女史任之。其 英文翻译则添聘香山容君廉臣与旧聘之新会周君灵生总其事。此布。”[《知新报》(第1册),第540页。]康 同薇的翻译几乎囊括日本有代表性的新闻报纸及政论性报刊,她还帮助康 有为搜集和翻译日文著作,成为维新变法中传播日本新政举措的文化舵手。 不仅如此,康同薇还在《知新报》发表政论文章,《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 不振》发表于第32册,《女学利弊说》发表于第52册(1898年3月21 日),均为头版文章。 《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署名“南海康同薇(原名薇君)”, 该文纵横扌卑阖,大气磅礴,酣畅流利,慷慨陈词,强调变法以振士气的 重要性,可谓是维新派知识分子向世人宣告自身时代使命的宣言。这篇 洋洋洒洒两千四百余字的长篇政论文,出自一个19岁的女子之手,这在 当时的社会是极具冲击力的。自古女子不言政,更妄谈国家大事,纵论 治国方略,表达参政议政之权利,以及同男子一样的忧国忧民思想和振 兴士气的强烈愿望,“吾也漆室抱忧,投梭而起,杞人之念,益用拳 拳,天下士其同此衷”这种天下兴亡,女子亦有责的振臂高呼,对引领 妇女参与社会变革极具号召力。文章的论说观点、逻辑推理、文体风 格、文气修辞,皆得康有为之真传,显示出扎实的家学风范: 重矣哉,士之于国也,强弱系焉,兴废系焉,教化系焉,风俗系 焉……若夫士则仰观造化,俯察宗教,综览今古,横审中外,以圣人之 学,治天生之民。故国家隆替,视士气之昌微;奸佞之乘权,因士气之 衰靡。盖士气之是非,众所绳准也,岂不重哉……夫合天下之士气,乃 心王事,日美之所以兴隆也;士与国离,自私自利,波斯、土耳其、印 度之所以衰微也,宁孰乐焉。吾也漆室抱忧,投梭而起,杞人之念,益 用拳拳,天下士其同此衷,否耶? [《知新报》(第1册),第346-347页。] 1896年梁启超《变法通议》在上海《时务报》连载,创造了一种 “时务文体”,广采新知、文白杂糅、平易畅达、感情丰沛,开启了中 国“报章兴”的新时代。[关爱和:《晚清:以报刊为中心的文学时代的开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第135页。]康同薇的文章也深得这种文风的气韵,浅显易 懂,妇孺易解,实现了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宣传鼓动作用。 《女学利弊说》署名“南海康同薇”,是一篇两千五百余字的长 文。发在头版,用了整整两个半多的报纸版面,足见份量之重,该文集 中阐述了康同薇的维新学说之女学观和女权观,为兴办女学与男女平权 呐喊鼓吹。在行文风格上是经典的、极具宣传和召唤力的康梁新文体即 “时务文体”,文辞精炼、句式整饬、章法明晰、逻辑严密、文气酣 畅: 凡物无能外阴阳者矣,光有白黑,形有方圆,质有流凝,力有吸 拒,数有奇偶,物有雌雄,人有男女,未有轩軽者也。形质不同,而为 人道则一也……岂女子宁非人,固天生之戮民,而亲之弃体哉?毋亦未 加之意焉耳……波斯、印度耻其国之有女也,不敢以示人,美利坚睹其 女之多也,群喜而贺之。夫亦犹是人也,而轻重若此,乃知男女之轩 軽,良有所因,而国家之盛衰,亦非无故也。夫欧美之强,度越前古, 而考其制度之美备,人才之众多,智慧之浚发,风俗之敦实,泱泱乎雄 视万国者,胥成于学校。……日本步武泰西,亦重女学。其女学之制, 约分十三科……夫女学者所以端本也,本端则万事理,故太姙胎教,厥 产圣子,孟母三迁,乃成大贤,此又人才之关系也。夫孝以事父,贤以 相夫,义以训子,大义弗明,三从之道阻矣……今女学废驰,流弊无 既,不得已乃严其防范……今而欲为起化之渐,行道之先,必自女教 始……而我文明之邦,圣教之泽,神明之裔,山川之秀,二万里之地, 二百兆之女,曾未有一女学以教育妇女,此何故耶?且西人在我通商之 地,分割之境,皆设学校教堂,以教我女子,我有民焉,而俟教于人, 彼所以示辱我也,无志甚矣……若欲扩其俅人之心,非先遍开女学以警 醒之启发之不可。曰:女学如此其亟亟也,然神州之大,行省之远,流 风所官,未易遍及,有其举之,务理奚在?曰:遍立小学校于乡,使举 国之女,粗知礼义,略通书札,则节目举矣。分立中学校于邑,讲求有 用之学,大去邪僻之习,则道德立矣。特立大学校于会城,群其聪明智 慧,广其材艺心思,务平其权,无枉其力,则规模大立,而才德之女彬 彬矣。起二万万沈埋之囚狱,革千余年无理之陋风,昌我圣道,复我大 同,于嗟中国其毋塞才雍智而自穷。1 康同薇首先指出男女平等是自然法则,女子接受教育是天赋之权, 广为流传的名句是“人有男女,未有轩軽者也。形质不同,而为人道则 一也”。2国家盛衰与否,与重男轻女关系密切,波斯、印度以女子为 耻,而美国却以女子为荣。欧美强大的关键原因在女学兴盛,各行各业 中的男女无差异。日本效仿西方重视女学,建立十三科女学制,人尽其 才,逐步富强起来。西方女学的发蒙教师多为女子,唯有妇人能发挥天 性因势利导,母教对幼学有决定作用,故“女学者所以端本也,本端则 万事理”,如果女学废弛,三从四德尽失,严刑峻法,反而是去害兴 利。提出个强有力的兴女学、重视女子教育的口号,“今而欲为起化之 渐,行道之先,必自女教始”。追根溯源到孔佛之道及古圣人之言,皆 重视女学,批判近世女学之衰落。接着又批判了旧时闺阁女学批风抹月 之无用、民间拜佛信教之愚昧,倡导投身民族国家革命运动之中,走进 社会政治的新女学。这样的论述打开了女性书写的历史新篇章,自觉融 入经世致用的社会通道。全文的论述始终围绕维新思想之保国、保种、 保教三个中心。最后提出兴办女学的具体方案,构建三级办学的女学体 《知新报》(第1册),第669-670页。 《知新报》(第1册),第669页。 制,从乡村、县邑到省会;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举节、立德、开智 到平权,分级、分层、分段实现女学的目标“才德之女彬彬矣”,最终 实现维新变法大同社会的终极理想:“……曰:遍立小学校于乡,使举 国之女,粗知礼义,略通书札,则节目举矣。分立中学校于邑,讲求有 用之学,大去邪僻之习,则道德立矣。特立大学校于会城,群其聪明智 慧,广其材艺心思,务平其权,无枉其力,则规模大立,而才德之女彬 彬矣。起二万万沈埋之囚狱,革千余年无理之陋风,昌我圣道,复我大 同,于嗟中国,其毋塞才雍智而自穷。”[《知新报》(第1册),第670页。] 三、康同薇的女权先驱意义 康同薇的这篇女权与女学的宏论,基本上是踏着父亲的思想足迹, 认同和追随父亲的维新思想,虽然自我的独立意识并不鲜明,却在当时 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在康梁一代男性维新思想先驱的政治谋略中,女 学的经世致用目标仍然是造就新式贤妻良母,“孝以事父,贤以相夫, 义以训子”,女学是关乎人种改良、救国图存的大业,是一举而获数善 的方略。如,郑观应在1892年的《女教》一文中写道:至于女塾章程, 必须参仿泰西,整齐严肃,庶他日为贤女,为贤妇,为贤母,三从四 德。童而习之,久而化之,纺绣精妙,书算通明,复能相子佐夫,不致 虚糜坐食。[朱有碍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1辑》(下),第86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0]康有为在1902年的《大同书》戊部之《去形界保独立》中 分九章论述妇女历史、现状与发展,提出了女学、保种、强国之谋略: “学问者,所以广人才识,增人见闻,内以养身,外以用世,人人不可 缺者也。妇女之需学,比男子为尤甚……盖为人类自立计,女不可无 学;为人种改良计,女尤不可无学。” [康有为:《大同书》,姜义华 张菜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7集),第118页,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梁启超在1887年《创设女学堂 启》中指出兴办女学的目的:“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 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善哉?岂不然哉? ” [朱有席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1辑》(下),第88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维新派的妇女解 放思想基于民族国家的政治本位,提出戒缠足、兴女学的主张,是为了 救国图存、强国强种、兴国智民,并不是性别政治本位,更不是纯然的 女权主义运动。所以,这个时期的妇女解放先觉,是带着与男性维新革 命精英同步的民族/国家的政治参与意识(参政议政意识)一一而非妇女“执 业”、讨生存,以及单纯争取女子的教育权、参政权等步入社会的。[王绯:《空前之迹一一1851-1930 :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第183页,商务 印书馆2004年版。]到 了辛亥革命时代的女权先行者那里,将开启更加激越的革命斗争,甚至 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换取妇女应有的平等权利,诸如,杜清池、张竹君、 秋瑾等等。 澳门《知新报》只是维新派在华南的一个宣传喉舌和管道,康有为 更大的政治舞台还是在京城和上海。1897年9月,康同薇又跟随父亲到 了上海,她要代替父亲完成在上海办女学堂、女学报、女学会、不缠足 会等事务。已经历练成熟的她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兴办女学的运动中,展 现了过人的才干,这是她一生中的事业高峰。经正女学1898年6月1日 开学,《女报》1898年7月24日创刊,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可 是,仅仅只有两三个月,康梁变法失败,维新党派及家族皆四散逃亡海 外,兴办女学的大风潮也骤然而停。康同薇避居香港,与康有为的弟子 麦仲华结婚后,忙于照料家族琐事,忙于应付父亲的扫尾事务,忙于生 育11个子女,迅速从社会活动中隐匿消退,结束了短暂而辉煌的妇女革 命生涯° 但是,女学堂与女报激起的女权思潮,所开创的女子进入公共言说 空间、社会公共化教育的历史,并没有倒退与停滞。在此后十年的辛亥 革命妇女解放运动中,新一代妇女先知有了更大的超越与发展。在这个 意义上说,康同薇开岭南女权先声的历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澳门大学中国文化论丛2022年第一期 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发布 #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论丛

岭南女权先声:康同薇与澳门《知新报》 刘文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