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百济,新罗简史(一)
申明:本贴原发布于百度贴吧,奈何贴吧河蟹关键字太多,严重阻碍交流,故此将本贴转移至b站。
前述:本文主要依据《三国遗事》 一书。鉴于《三国遗事》 一书由文言文写成,佶屈聱牙,网上也没有白话文翻译。对于文言文苦手的小伙伴十分不友好。故此编写此文。可以直接视为三国一书的翻译再加工。作者难免有翻译错误或者理解错误的地方。请多包含。对高句丽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阅读《三国遗事》原文。
一.神话时代
按照朝鲜的神话历史传说。朝鲜的初代统治者叫做檀君王俭。他是天神与熊女的儿子,奉天命统治朝鲜。相关神话传说见下。
1.桓雄下凡
传说上古时代有个帝释天叫做桓因。 桓因有个庶子叫做桓雄。 桓雄作为天神却向往人间。桓因看穿了桓雄的思凡之心。于是授予桓雄天帝天符印三个,派他去人间普渡众生。
桓雄帅徒三千下降到凡间的三危之一的太伯山(今妙香山)顶。山顶有一颗檀树。桓雄在此设立神市,人只要带着贡品来拜访他,桓雄就替人排忧解难,大显神通。
三危就是朝鲜三座十分高的山。危者,高也。
太伯山是朝鲜三座高山之一,就是现在的妙香山,因其上长满散发香气的树,所以称为妙香山。
2.熊虎传说
有一天,有一熊一虎拜见桓雄,请求桓雄帮助自己修炼成人。桓雄赐给二兽艾草一株,大蒜三十个。吩咐他们吃了之后。躲在洞穴中一百天不要见太阳,就能变化成人形。虎憋了七天没忍住,出去晒了晒太阳,变形失败。熊憋了一白天,化为女体,称为熊女。熊女和桓雄在檀树下结为夫妻。生下了檀君王俭。
檀君王俭:熊女和帝释天之子生下的孩子,姓桓,名俭。本名为桓俭,因为在桓简在檀树下出生,所以封号为檀君。桓俭后期建立朝鲜国称王,按照中国写史书的规范,他又被称为王俭。故此合称檀君王俭。
3.檀君建国
檀君桓俭长大之后,在平壤建立国家,国号朝鲜。后移都白岳山。统治了1500年。朝鲜史书记载历史历来喜欢和中国历史对照,中国的上古圣王尧舜禹里的尧,建国号为唐。故朝鲜史书称其为唐高帝尧。依据朝鲜史书记载,唐高帝尧继位50年后,檀君王俭建立朝鲜国,按照公元纪年推算,这一年正是BC2333年。距今4353年整。故此,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常称大韩民国有上下四千年的历史。
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有檀君王俭。都阿斯达,就是佛经说的无叶山,在白州白岳山(又称弓忽山,尔达山),有白岳宫,在今开城东。
白岳山,因其上没有树木,是光秃秃的石头山,白茫茫一片,所以称为白岳山。又称无叶山,在今首尔附近。朝鲜土语称没有叶子为“阿斯达”,所以此山又名阿斯达山。
檀君王俭在朝鲜的平壤开国,后迁都今大韩民国的首尔附近的白岳山。
檀君统治了朝鲜1500年之后,周武王分封箕子于朝鲜。檀君见箕子贤能,主动让位。而自己则迁移到藏唐京这个地方继续生活。来自中国的箕子接替檀君,继续统治朝鲜,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箕子朝鲜时代。
依据唐朝裴矩传的说法:檀君朝鲜就是孤竹国,在今海州。

二.箕子朝鲜
略
三.魏满朝鲜
1.春秋战国时期
箕子朝鲜接替檀君统治朝鲜。箕子朝鲜是周朝王室所分封的正统的诸侯国,和秦楚晋齐鲁宋陈蔡吴越卫等诸侯国一样,遵循周公姬旦所制定的礼乐制度,定期向周朝王室纳贡,同属于春秋列国。
列国争霸,相互兼并。最终只留下韩赵魏燕齐楚秦七个比较大的诸侯国。
箕子朝鲜旁边的燕国越来越强大,最终吞并灭亡了箕子朝鲜。箕子朝鲜的末代国王王准率领残余的宫人逃亡朝鲜半岛的西南端,建立大大小小48个邦国,这些邦国就是后来俗称的马韩。
王准:王准是箕子的末代子孙,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王准因此可以视为殷商王室的末裔,王准,姓子,名准。本名子准,因为为箕子朝鲜国的国王,故称王准。
2.秦朝时期
箕子朝鲜被燕国吞并后不久,燕国本身也被秦国所吞并。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秦朝。箕子朝鲜的故地也随着燕国的被吞并,而一同纳入秦朝的版图。
3.楚汉之争时期
秦末伴随着陈胜吴广起义,秦朝被起义军覆灭。随后进入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的争霸夺取天下的历史阶段。史称楚汉之争。
刘邦接管秦朝故地,将箕子朝鲜这一块土地连同燕国的故土一并赏赐给自己的发小卢绾,封他为燕王。
燕王卢绾稍稍休整箕子朝鲜境内秦朝所建立的军事要塞,作为反击楚霸王项羽的军事堡垒。
4.汉初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坐稳江山后,开始大杀功臣,以韩信,张耳,英布,彭越为代表的一系列被封王的功臣接连被刘邦诛杀。
燕王卢绾为求自保,抛弃燕国,北逃匈奴。
5.魏满朝鲜
燕王卢绾逃走后,燕国本地有一个叫魏满的人趁乱而起,究集燕齐之地的亡命之徒数千余人,大取入军,侵占朝鲜境内的王俭城,立旗称王,建立独立于汉朝的小朝廷。
魏满取起反旗后,得益于燕王卢绾所修筑的钢铁堡垒,得以远拒汉军,他出兵征讨朝鲜当地的蛮夷小族,蛮夷小族惧怕魏满的武力,也跟随魏满宣布独立,并向魏满称臣纳贡。
由于此时汉军忙着收拾燕王余党,不暇调出兵力平定魏满,因此魏满得以占据朝鲜,建立魏满朝鲜政权。

6.魏满朝鲜与汉朝的战争开端
魏满占据朝鲜后,未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治。魏满只是用武力胁迫朝鲜境内大大小小部落联盟和方国向他称臣纳贡。这些方国处于半独立状态,常常不服从卫满的命令,挑起反抗。
到了魏满的孙子右渠王统治的时期,这种情况更普遍了。有一次,右渠王统治的邦国中有一个叫辰国的,辰国的使者向右渠王要求面见大汉天子,越过右渠王直接向大汉称臣纳贡。
画重点!!!这个右渠王是魏满的第三代传人。到了下文,千万别再问右渠王是谁了!!!
右渠王担心自己治下的辰国要是越过自己,直接和汉朝沟通,会颠覆自己的统治,因此理所当然的拒绝了辰国的要求。
辰国的国王不甘心,派遣使者,偷渡右渠王所把守的关隘。进入汉朝境内。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得以面见大汉天子,使者向汉天子陈情,表示番邦小国,日夜思慕大汉威仪,想要面见天颜,奈何逆贼魏满的孙子右渠王从中做梗,百般阻挠边远小国向汉朝称臣纳贡。
汉天子听说后,欣喜非常,为表辰国忠心纳贡的诚意。特意派遣天子使节“涉何”前往朝鲜境内,居中调停辰国和右渠王的矛盾,要求右渠王同意辰国直接向汉朝纳贡。
右渠王表面好好接待汉朝使节,却始终不肯答应汉朝的使节的要求。停留几日后,劝说无果,右渠王派使节“裨王长”款待相送大汉使节。
结果大汉使节尚未走出朝鲜境内,突然被“右渠王派出的刺客”于半路击杀。
此处特别注意,史书记载,是右渠王派刺客击杀大汉使节,但是用脑子想一想都知道不可能,既然要击杀,出使的那一天早就杀了,何必等送人的时候再杀?用脚指头都能猜到,是辰国派人假扮右渠王刺客,击杀大汉使者,目的挑动汉朝和右渠王的矛盾,行借刀杀人之计。而汉朝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汉朝只是顺水推舟,正好有了攻打右渠王的理由,师出有名。
使节半路被杀,大汉天子闻听震怒,下令派遣五万精兵从山东济南出发,渡过渤海,征讨魏满朝鲜,击杀右渠王。
7.战争过程
汉朝和魏满朝鲜的战争正式爆发,双方出战人员配置如下。

汉军最初派出楼船将军杨仆,和左将军荀彘率领数万水军乘战船登陆朝鲜。
由于汉军和朝鲜军存在科技和实力上的断崖式差距,所以战争并不能以平等的态势展开,而是汉军一路吊打朝鲜军,呈碾压态势,势如破竹,一路直逼王俭城。
右渠王不甘心被灭国,最后想出一条计策,假意派出太子向汉军投降,太子假意向汉军献马投诚,实际上这些献给汉军的马都是战马,趁汉军半夜熟睡,假装成伴随太子同行的仆人的朝鲜武力们就跨上战马,半夜趁睡梦中杀汉军个措手不及。
假装投降的太子,一路颠簸来到前线,在接近汉军后窥见汉军军容,顿觉不可战胜,于是放弃了假投降救国的计策,星夜策马逃离前线,夜扣城门,奔回王俭城。
不久之后,汉军抵达王俭城下,本以为可以一举击杀右渠王,奈何王俭城由于燕国,秦国以来历代的加固,是十分坚固的军事堡垒,汉军难以攻破,一连僵持了三个月。天子震怒,下令裁撤楼船领军杨仆,并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发兵增援。
汉军对王俭城展开艰苦的围困战,城内弹尽粮绝,父子相食。
最终,王俭城内四位宰相惧怕汉军,于是发动政变,杀死右渠王,开城门投降,向汉军献上右渠王首级。
至此,魏满朝鲜政权覆灭,原领土全部归入汉朝统治。
四.汉四郡时代
1.汉四郡前期
汉军接管魏满朝鲜后,在朝鲜废除原先称臣纳贡,分邦建国的政治体制,建立郡县制统治。
汉军将朝鲜全境划分为真蕃,乐浪,临屯,玄菟四郡管辖。其中真蕃,乐浪,临屯属于东部都尉府管辖。而玄菟郡属于平洲都督府管辖。
这样的行政区划被称为二府四郡。朝鲜称这个时代为二府四郡时代。

2.汉四郡后期
汉四郡二府时代之后期,中原政权对此地统治衰落,当地土人独立,分为78个小国家。每国平均国家。三韩是三个较大的国家联盟,内部各邦国相对独立。
依据七十二国通典。马韩54国,辰韩12国,汴韩12国。
韩是当地土语中大的意思在汉语中的音译。今日大韩民国,其实直接翻译的意思就是大大民国。
这个怎么看呢,可以参考,日语里有音读和训读,方言里有文读和白读。音读和文读是当时中原正音的读音,而训读和白读是各地自己的读音。汉语里的大是文读,韩是白读,都表示大的意思。只是韩国汉化程度高,大部分古韩语的白读都消失了,只剩下文读。
根据韩国的史书《海东安弘记》记载,当时的韩国人认为世界上存在九夷九韩,九夷是指九个落后的地区和民族:一玄菟,二乐浪,三高丽,四满饰,五扶余,六素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这九夷主要是朝鲜半岛的民族。
九韩是指当时世界上的九个大国:一日本,二中华,三吴越,四尤罗,五鹰游,六靺鞨,七丹国(契丹辽国),八女真(女真金国),九獩貘。
可以看出朝鲜人的地理观念是收到当时的国际政治影响的,因为日本经常征韩,所以朝鲜觉得日本很大,把日本排列第一。中国反而排第二。其次,朝鲜搞不清楚吴越和中华的关系,把两者分成两国,不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国家。第三,朝鲜没有把自己列到九韩里面,是因为朝鲜清除自己的小国地位,不足以列入九韩。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