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首都师范大学】人格心理学 (完整版)

2023-02-14 00:34 作者:摆烂-小肥猫  | 我要投稿

2023.3.8 5:05 完结撒花∠※∠※

说一下吧,这个笔记是用于课后复习的(当然课前预习也可以),还是老规矩,尽量简洁,方便之后看。

这个笔记前前后后,停停歇歇的大概也花了我快一个月了吧,欢迎大家来参考、借用。不过,看在我辛苦打字的份儿上,三连鼓励支持一下吧。不然,觉得还行,帮忙点个赞也好啊,谢谢了orz!!


课程:人格心理学

授课老师:师保国

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第1课 课程性质和任务

性质: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任务:探求、描述和揭示个体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综合个人与环境诸多影响因素,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人整体解释。

影响行为的因素:人格vs环境(特质vs情境)


第2课 研究的问题与主题



第3课 教材、推荐参考书



第一章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5~6)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面具,面具的两层意思:

※个人在生活舞台表演的各种行为。表现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或公开的自我。

※个人蕴藏与内、外未露的特点,即被遮掩起来的真实的自我。

(重点:黄希庭)

二、人格的特点

整体性、精神内部分裂,稳定性、可塑性,独特性、共同性,社会性、自然性

三、相关概念

个性、气质、性格

个性是人格的独特性,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性格是个人后天形成的道德行为特征。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简史(7)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艾宾浩斯(德)


三、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1937年,奥尔奥特《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㈠心理测量: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高尔顿、卡特尔、比纳)

㈡欧洲临床精神病学:临床传统催眠、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第三节 人格的6个理论流派(8)

精神分析流派、特质学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



第四节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取向(9)

一、临床取向

也称个案研究,指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的考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二、相关取向

问卷调查,考察变量之间的数据共变关系(卡特尔,把人格单元/特质作类型划分)

三、实验取向

对变量作系统的操作以建立起因果关系(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

四、综合取向

临床发现、(结构访谈)问卷调查、实验验证




第二章 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生平(10~11)

Si gmund Freud(1856—1939)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始人。


第三次打击:精神分析揭示出人类的自我并非他本身主宰。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理论(12~17)

一、精神层次理论(冰山理论)

(12~13)

意识: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

潜意识(无意识):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忘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二、人格结构理论(14~16)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本我:即原我,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

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追求完美。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就会产生神经病或犯罪冲动,危及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性本能理论(17)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

生本能:力比多,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和个体的生存。

死本能:攻击本能



第三节 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18)

一、自由联想

从催眠术中演化而来,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的研究方法。


二、释梦

“通过了解精神分析生活中无意识状态的成功之路。 ” ——弗洛伊德

梦的三个来源:①感觉刺激,②清醒时的所思所想,③本我的冲动(性欲、愿望)


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日常生活错误的分类:

①口误、②笔误、③遗忘、④遗失、误置与误取⑤误读与误听⑥多种错误的混合


四、幽默

《幽默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

两类玩笑:有关攻击性的玩笑、有关性的玩笑。

人们为什么对这两类玩笑乐此不疲?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因为这种玩笑能够使通常被压抑的无意识方面得以宣泄。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第一节 古典神经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转变

(19~20)




第二节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21~22)

一、阿勒德的生平(21)

Alfred Adler(1870—1937)


二、阿德勒的主要观点(22)

1.摆脱自卑,寻求优越

摆脱自卑、寻求优越才是人生动力。

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的驱使你去克服,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了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2.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出生后的头几年对人成年后的人格形成绝对重要。(与弗洛伊德一致)

溺爱:没有应付生活问题的能力

忽视:不能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3.出生顺序

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影响人格的心理学家

第一个孩子容易被溺爱,但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自卑改变得强烈,多有问题儿童

中间儿童发展比较积极

末生儿也容易出问题



第三节 荣格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类型

(23~24)

一、荣格的生平



二、荣格的观点

1.人格动力

生命力——用“心理能量”取代了“力比多”。

等值原理——如果精神的某个部分受到过分重视,那必然以其他部分的损失为代价。

熵原理——热动力的第二原理,它说明在一个系统内存在着一种能量相等的恒常趋势

2.人格结构

个体无意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了的经验,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自卑情结、性的情结、钱的情节 …

集体无意识: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如:怕蛇、怕黑暗。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人格面具:指人在公众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认可。

阿尼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向,在漫长的岁月中,男女相互交往所得到的经验的产生。

阿尼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

阴影:是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源泉。

自身:集体无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和整合、统一,以自我实现。



第四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5~26)

一、埃里克森的平生


二、埃里克森的观点

1.自我概念

在为本我服务的过程中,自我形成了自己的内容、需要和机能。自我不仅能保证个人适应环境,健康成长,而且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和统一性的源泉。

2.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第五节 新精神分析与古典精神分析的关系(27)

一、新精神分析对古典精神分析的继承

1.保留无意识概念,把它作为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

2.同意童年早期经历影响人格的发展。

3.接受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梦的解释等概念。


二、新精神分析对古典精神分析的发展

⑴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

⑵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⑶重视传统研究方法与实验法的结合

⑷强调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

⑸人性善观




第四章 特质流派人格理论

(28)

1.特质论范型

强调人的个别差异和个体的整体功能,以特质概念来假定行为的跨情景一致性和跨时间的持续性。

特质论并不把人格分为绝对的类型,而通常认为存在一些特质维度。人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在这些维度上表现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特质构型。

2.特质(trait)

广泛、持久、相对稳定的用于推测和解释人类行为的特点。



第一节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29~30)

一、奥尔奥特的平生



二、特质概念与种类

1.特质:是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


人格心理学 (29) P29 - 09:40


它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 ”


三、技能自主

弗洛伊德:潜藏在成人人格后面的动机是儿童期心理欲望与经验。

奥尔波特:即使儿童期的行为类似于成人行为,它们也未必代表相同的潜在动机。

技能自主:一个人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是说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力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


四、健康人格

1.自我广延的能力——涉猎范围广,有许多朋友和爱好。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能与别人亲密,具有同理心,包容心。

3.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抗挫折能力,乐观、自信、自尊。

4..现实性知觉——对事物客观、理智

5.自我客观化——能客观正确的认识自己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目标、追求、期望



第二节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理论(31~32)

一、卡特尔的平生


二、特质的分类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三、十六项人格因素问卷

(收集了17953(4500)个人格描述形容词,经因素分析得出171人格特质名词,经过试用,再分析出15个人格因素,加上智力成为十六项人格因素。)




第三节 特质理论的应用 (33)

一、大五人格(OCEAN)

⑴外倾性(E)

⑵神经质、情绪稳定性(N)

⑶开放性(O)

⑷宜人性(A)

⑸尽责性(C)



第四节 特质理论的贡献与批评(34)

批评:

①特质测量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

②没有证据支持跨情境的一致性

贡献:

①测量准确的话,特质就有预测性

②10%变异的重要性




第五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35)

学习论范型:强调外部力量而不是个体内部力量对人格的影响,认为人格差异主要来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经验的差异。


第一节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一、(36)

无条件反射:与生俱来,不学而学的“本能”。(新生儿具备70多种)

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游泳反射。

经典条件作用:巴普洛夫的狗


二、华生的生平(37)


三、华生的实验——艾尔伯特与小白兔.1920(38),狼和有毒的羊



第二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斯金纳的生平(39)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40)

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通过个体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形成的条件反射。

(杠杆—食物—老鼠、正强化)

(迷信的鸽子)


三、人类行为的学习(41~42)

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比。

任务,指出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并提出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是如何习得、改变、消退。


四、强化

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的过程。

注意:针对行为反应,而不是人(奖励)

强化物不一定宁人愉快的刺激

(杠杆—电击—老鼠,负强化)


五、斯金纳的人格观点

人格可以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些方式的组合。



第三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43)

一、班杜拉的平生


二、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

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

(成人打玩偶)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自我效能感: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

结果预期:指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期。

效能预期:指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


四、人格的适应

班杜拉认为不适应行为也和正常行为的作息一样,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不当习得的。

强调认知的作用,认为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信念很重要,成为个人烦恼的一个持久的根源是设置过高的目标。

治疗方法:观察他人行为、学习新的行为




第六章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第一节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44~48)


一、现象场

每一个都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而又不时地变动经验世界里。这个个人的经验和内心世界,罗杰斯把其称为“现象场”。


二、人格动力:自我实现

※关于人格的基本假设:

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实现”的动机,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

※理论假设基础:

①人的行为是由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着。

②所有人都需要积极的看待,或需要正向关怀。


三、人格结构:自我

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知觉模式,包括主我(I)、客我(me)、其他与我有关的部分。

罗杰斯:对象自我。是关于自己的认知、态度和感情

弗洛伊德:过程自我。个人行为的支配者


四、人格的发展

自我是发展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婴儿最初受到的良好照顾会使他们形成“万能自我”/“万能父母”。当需要不能每次都得到及时、全面满足时,“万能自我”开始动摇。(年龄越大,需求越多)

影响自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①正向关怀(积极关注)的需要

②价值条件(个人体验到关怀的条件)

③无条件的正向关怀

④自我的一致性和威胁(自我概念和行为一致,自我筛选威胁而保持人格稳定)


五、人格的适应

健康人格的特征:

①对任何经验都开放,不需要防御

②自我与经验相协调、一致

③利用自身机体评价过程:内在评价参考标准(关键)

④无条件的自我关怀,自我肯定、接纳

⑤与他人和睦相处


六、个人中心疗法

相信来访者有潜能找到并解决自己问题。

治疗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平等

三个条件:①真诚一致,②无条件地接受被咨询者,③移情理解。


七、学校教育

1969,《出版专著学习的自由》

罗杰斯对人本主义教育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和最重要的。

“我深以为传统教育几乎完全无用、无效,其作用在今天这个变化的世界中被过高估计。它最成功之处就是让那些不能掌握知识的学生感受失败。”

(夏山学校——极端的人本主义的典型)


人格心理学 (48) P48 - 02:28




第二节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49~51)


一、人格动力

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是动机理论,也就是需要层次论。

①沿生物进化过程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

②随生物进化过程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

第一层:生理需要,空气、水、食物、住所、睡眠、性……

第二层:安全,第三层:爱与归属

第四层:尊重,第五层:自我实现

(第八层:帮其他人去自我实现)


二、需要发展的特点

①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②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

③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


三、自我实现

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自我实现并不是一种终结状态,它是实现潜能的过程,没有时间和质量限制。

(充分地、生动地、全神贯注地、无自我意识地体验形成一体化的、和谐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你自己。)


四、心理健康与治疗

◎健康的人是能自我实现的人。

◎人的基本需要只能在人际关系之中得到实现,无论是安全感、归属关系、爱、价值感以及自尊等,这些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

◎治疗者很大程度上就是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节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贡献与批判(52)

一、贡献

②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影响

②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

③对组织管理的影响:提高工作满意度

④帮助人们寻找生活的意义和幸福,发挥个人的潜能

⑤为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奠定基础

(补充: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二、批评

①用自我意识的概念解释人的行为,不够科学。自我意志的作用可能不是很大。

②许多关键概念很难定义:自我实现、成长、高峰体验

③人本治疗技术的有效性:信任人们能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很有效。

④人本善,对人性过于乐观。




第七章 认知流派人格理论(53~54)

第一节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55~56)


一、人人都是科学家

每个人都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创立能使自己准确地预期未来的理论,力求减少不确定性,使生活明朗化。

提出“个人构念”法,即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构念:知觉、分析或解释事件的方式。如:好坏,给与,获取。)


二、人格动力

⑴传统的动机理论把人看成生来无活力,因此需要某种东西来驱动。

◎推理论(草粑理论):弗洛伊德、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

◎拉理论(胡萝卜理论):荣格、阿德勒

◎公驴理论(较注重自身的本性,预测生活事件)


⑵当个体遇到新的情景时,其产生的行为具有CPC循环的特征。

详察阶段:个人努力尝试许多命题建构,尽可能对情境做各种解释。涉及到“假如—然而”的思考,或认知上的试误。

预断阶段:在前一阶段思考的全部建构中选择那些似乎同这种情况特别相关的建构

控制阶段:个人实际上已作出了抉择,制定了行动过程。


三、人格适应

⑴适应良好者的特征是:

①愿意评价个人构念,并验证对他人知觉的确实性。

②构念无效时放弃并改变。

③愿意扩展自己的个人构念。

④有很好发展的角色构念库。


⑵“精神病患者是蹩脚的科学家”

◎考察、检查个人构念系统

◎重新调整构念系统


⑶治疗方法:固定角色治疗。



第二节 威特金的认知方式论(57~58)


一、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场依存—场独立性”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主要依靠外部参照,还是依靠内在自我参照的两种对立的认知倾向。

◎场依存性的人,比较容易受当时环境中的其他事物(包括知觉者本身的状况)的影响,很难离析出知觉单元。

◎场独立性的人,比较少受知觉当时的情境影响,比较易于离析出知觉单元。

⑴普遍性

⑵稳定性


二、评定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测验

⑴身体顺应测验:被试坐在一间小的斜屋内,要求他把身体调正。

⑵棒框测验:被试坐在暗室内,面前放着一个可以调节倾斜度的亮框,框中心装有一个能够转动度数的亮棒,要求被试把亮棒调到垂直。

⑶镶嵌图形测验:简单图形暗含在复杂图形中,要求被试把简单图形分离出来。



第三节 米歇尔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59~60)


一、图式

实质上是指一种心理结构,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一个有机体的一系列一般知识所组成。

每个人的图式都是不一样的,这使我们以比较固定的方式获得有关这个世界的信息,导致了人格的个体差异。


二、原型

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人的原型可能是多种特征的组合:如把乔丹当作篮球运动员的原型。某人不像篮球运动员,因为他看起来不像乔丹…

我们以自己感兴趣的类属构成独特的原型,这些感知的差异又造成行为的差异。不同的原型就会对人有不同的看法和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交往。

(反战人士)


三、自我图式

⑴影响个体对有关自我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结构,它源于过去的经验。已形成的自我图式又强烈影响个人的行为。

⑵自我图式的研究

(自我评价)


四、可能的自我

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当前认知表像中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影响,还受到“我今后会成为怎样的人”的认知表像的影响。

对未来的自我进行的想象——可能的自我。

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建立起的可能的自我,就是罪犯(放牛班的春天:亡命徒)



第四节 认知流派人格理论的贡献和批判(61)

一、贡献

①基于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②用认知结构解释个体行为的差异,超越了特质分类或者对行为进行预测。

③适合当前心理学发展的趋势和精神


二、批评

①概念太模糊,如“人的建构或构念”,“原型”,一共有多少种图式?

②用这些概念解释人格带来迷惑,不符合节省律。

③不同的心理学家提出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需要更好的测量认知结构的方法。




第八章 生物流派人格理论(62)

“”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到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高尔顿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霍尔

人格至少部分是生物遗传差异的结果,不能把人格与生物因素分开。


第一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63~66)


一、人格结构

运用因素分析法和等级排列法,发现了人格的基本结构。

超级特质: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


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测定人格维度的自陈量表。包括四个分量表:E内外倾量表,N情绪稳定性量表,P精神质量表,L效度量表。


三、人格的生物学基础:三个证据

⑴外向——内向性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

一项研究表明,被试在持续45年的时间里显示出外向——内向性水平的持续性。(Conley,1984,1985)

⑵跨文化研究的结果

在许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开展的研究中,发现了人格中同样的三个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

“如果不是生物因素起着主导作用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跨文化的一致性”

⑶几项研究都显示,对于人格三个维度中的每一维度,遗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艾森克认为,人格发展中三分之二的变异都可以诉诸生物因素。



第二节 气质(67~69)

气质:

生来就具有的形成某些特定行为类型的广泛的倾向性。

一、婴儿气质类型:四种类型


二、EAS气质模型(EAS问卷)

⑴情绪性emotionality

⑵活动性actvity

⑶交际性sociability

气质大部分是遗传来的。

一个人的气质倾向的一般水平指明了其人格发展的一个特定方向,但这一发展过程还要受他的成长环境影响。


二、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儿童在2、3岁时的某种人格特质,在20岁时依然稳定。这种特质是对陌生环境表现出的抑制型风格(Kagan&Moss1962)

◎大约10%的美国白人儿童属于抑制型:自我控制、温和有礼,进入新房间或碰到陌生人时紧紧抱住爸妈。

许多其他差异:①体格,②眼睛颜色(蓝眼睛更可能是抑制型),③面对陌生刺激时心率是否加快、瞳孔是否变大,④烦躁:睡眠中断。

抑制型儿童未必一定成长为一个害羞的成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决定作用。



第三节 进化论人格心理学(70~71)

◎对消极的社会评价的反应与我们祖先的反应是相同的;焦虑体验具有遗传性。

◎如果理解人的进化功能,许多与生俱来的特性就变得有意义了。


一、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进化论:自然原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人类的心理机制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例如:对陌生人的恐惧,是为了防止被其他部落的人伤害而形成的。愤怒则有助于维护自己的权威和战胜敌人。归属和协作是生存的需要。


二、社会排斥与焦虑

进化心理学认为,焦虑是自然原则的结果。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遭到社会排斥活着社会拒绝(消极评价)。

原始社会中的个体必须要融入集体中,单独个体容易受伤害,从而无法生存下来。所以,焦虑是有益的。



第四节 生物学流派的贡献与批判(71)

一、贡献:

①在人格研究与生物学原理之间架起桥梁,使其科学性更强。

②帮助行为主义者查明更多影响行为的变量,为很多行为提供了解释原因。

③实证研究较多,学者型心理学家较多,态度严谨,方法客观,科学性较高。

④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


二、批评:

①假设难以验证。

②气质理论和研究没有统一的模式

③对于心理治疗有较多的消极意义:人是不可改变的。


2023.3.8 5:05 完结撒花∠※∠※

这节课听下来感觉很不戳,师保国老师讲的挺好的,课程内容本身也简单有趣,很适合初学小白或者心理学爱好者看的。看完之后,只能说了解了很多大佬吧,但其实也只是知道了一个大纲,具体的这些大佬的硕果,还得自己课下看相关书籍、资料,进行深入学习。不过,这次课程也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感谢他们能让我有机会学习到这些有趣的知识,同时,也感谢努力学习且坚持不懈的自己!

我们下个心理学课程再见吧,希望我们还能相遇,再见!!

(注:嘿嘿,我社心也已经完结,欢迎来我主页观看呦~)





【首都师范大学】人格心理学 (完整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