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与合欢花(二)——诸多情节背后的真相
这一篇,还是继续来说合欢花,这个主题的内涵太丰富了。合欢花不仅在《红楼梦》中被作为影射宝钗的核心意象,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它也被陈之遴和徐灿在诗文中反复提及,这是象征着他们感情生活悲欢离合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花卉。
合欢花又叫“乌绒花”、“马缨花”,我们来看陈之遴在其《浮云集》中,就有一首咏合欢花的诗:
奇树粲前除,柯干何亭亭。
秀色擢华滋,叶叶相对生。
吐花如朱丝,灼灼照前楹。
南方为乌绒,北方为马缨。
乌绒结同心,马缨绥远行。
这首诗在《浮云集》中的地位很特别,因为陈之遴特意为它写了一段序言(除了这首诗,基本没有其它诗赋会有序言的):
合欢树者,陈子邸中树也。青翠扶苏,叶叶相对。夜则两叶交敛,侵晨乃舒。陈子悦之,作此诗也。
这段文字不仅是这首诗的序言,而且也出现在陈之遴为徐灿的《拙政园诗馀》写的序言之中:
丁丑通籍后,侨居都城西隅,书室数楹,颇轩敞。前有古槐,垂阴如车盖;后庭广数十步,中作小亭。亭前合欢树一株,青翠扶苏,叶叶相对,夜则交敛,侵晨乃舒,夏月吐华如朱丝。余与湘苹觞咏其下,再历寒暑,闲登亭右小丘,望西山云物,朝夕殊态。
……
(经历乱世之后)毋论海滨故第,化为荒烟断草,诸所游历,皆沧桑不可问矣。曩西城书室亭榭,苍然平楚,合欢树已供刍荛,独湘苹游览诸诗在耳。
这段序言中两次重点提到了合欢树。丁丑年是1637年,这还是明朝的时候,陈之遴首次中举,在京城当官,徐灿也跟随陈在京城生活。合欢树是两人甜蜜温馨爱情生活的见证。后来明清易代后,再到京城,合欢树已被铲除不存,兆示美好的生活已经不再。
对此,徐灿在其诗词中,也多次描写了这颗合欢树,怀念和感叹两人悲欢离合的生活。如非常温馨感人的这首:
唐多令·感旧
客是旧游人。花非昔日春。记合欢、树底逡巡。曾折红丝围宝髻,携娇女,坐斜曛。
芳树起黄尘。苕溪断锦鳞。料也应、梦绕燕云。还向凤城西畔路,同笑语,拂花茵。
另外还有:
水龙吟 次素庵韵感旧
合欢花下留连,当时曾向君家道。悲欢转眼,花还如梦,那能长好。
真个而今,台空花尽,乱烟荒草。算一番风月,一番花柳,各自斗、春风巧。
休叹花神去杳。有题花、锦笺香稿。红阴舒卷,绿阴浓淡,对人犹笑。
把酒微吟,譬如旧侣,梦中重到。请从今、秉烛看花,切莫待、花枝老。
在跟随陈之遴被罢官出都时,徐灿写了《出都留别合欢花》及《代合欢感别》两诗,表达伤感不舍的心情:
出都留别合欢花
乱烟松径晓阴阴,秋草荒庭玉露侵。
自是朱丝能绾恨,非关长袖泪痕深。
代合欢感别
依依三载荷殷勤,露滴风吹每见珍。
欲吐红丝萦玉珮,秋风一夕送归人。
还有,作为《拙政园诗馀》整本词集的开篇第一首词:
捣练子 春怨
依旧绿,为谁红。草草花花满泪丛。
欲挽游丝萦好梦,一枝啼血洒春空。
这首词并没有直说是写什么花草,但其中的“欲挽游丝萦好梦”一句,与前面诗词中的“曾折红丝围宝髻”、“欲吐红丝萦玉珮”等句是相呼应的,所以句中的“游丝”应该就是指合欢花。合欢花的花瓣本就是如丝一般,且花色艳红。故此下一句“一枝啼血洒春空”,就是形容枝头上的合欢花将要凋谢,如丝的花瓣被风吹得满天飞洒。
那么《拙政园诗馀》的第一首词就写合欢花,也恰与序言中重点提到合欢树相呼应。显然这是他们夫妇俩的特意编排,也说明合欢花在他们生命中的重要意义。对于他们来说,盛开的合欢花树象征了他们夫妻两人的甜蜜生活,而合欢花的凋谢又代表了两人之间的分离、隔阂与人生的不幸。
另外,大家再注意首句“依旧绿,为谁红”,这红绿两种颜色,不正是宝玉的怡红院的两大特征吗?怡红院是“蕉棠两植”,“怡红快绿”,与《拙政园诗馀》整篇的首词、首句相呼应,这里面的含义非常丰富。那么这个又是另一个主题了,我们以后再说。
现在回到《红楼梦》中,第三十九回写黛玉饮合欢酒的那段旁边,就有一句脂批,怀念感伤当年与作者以合欢花酿酒的情景:
伤哉!作者犹记矮【幽页】舫前以合欢花酿酒乎?屈指二十年矣。
现在大家对这句脂批是否就有更深的感悟了?--脂砚斋看到书中的合欢花酒,勾起了她如此之深的伤感,自然是因为合欢花于他们夫妇而言太有特别的含义了。
书中这段情节中,黛玉说“觉得心口微微的疼”时,宝玉就拿合欢花酒来给她,这当然是宝玉想拿合欢酒给黛玉“蠲忿”。古人认为,合欢花清新的香气还能起到去除忧忿的作用。嵇康的《养生论》有言:“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蠲”就是去除的意思。
黛玉是担忧宝玉会被宝钗抢去,担忧宝玉会和她分离。结果这时宝钗恰巧“也走过来,另拿了一只杯来,也饮了一口”,这摆明了是跟黛玉抢宝玉。故此黛玉“只吃了一口便放下了”,合花酒没起作用,不能“蠲忿”、“忘忧”,甚至令黛玉愁上加愁。
上面徐灿的那句诗“自是朱丝能绾恨,非关长袖泪痕深”就是这个意思。她另外还有一首词,也是同样这个意思:
风流子·同素庵感旧:
只如昨日事,回头想、早巳十经秋。向洗墨池边,装成书屋,蛮笺象管,别样风流。残红院、几番春欲去,却为个人留。宿雨低花,轻风侧蝶,水晶帘卷,恰好梳头。
西山依然在,知何意、凭栏怕举双眸。便把红萱酿酒,只动人愁。谢前度桃花,休开碧沼,旧时燕子,莫过朱楼。悔煞双飞新翼,误到瀛洲。
徐灿把“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这个意思反用,反而说“便把红萱酿酒,只动人愁”,这愁真是到了极处了。所以她说“谢前度桃花,休开碧沼,旧时燕子,莫过朱楼”,这是跟黛玉一致的担忧,就是怕静妃勾引陈之遴嘛。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陈之遴《浮云集》中的那首咏合欢花诗。
“南方为乌绒,北方为马缨”,陈之遴的两个女人不正好是一南一北吗?“南方”的合欢就是来自江南苏州的徐灿,“北方”的合欢就是来自北方蒙古的静妃。这首诗是同时写他的这两个女人的。徐灿是“乌绒花”,所以书中黛玉饮酒时用的是“乌银梅花自斟壶”,静妃是“马缨花”,她具有满清人“铁骑”的属性。
然后陈之遴结语一句说的是“乌绒结同心,马缨绥远行”。意思自然是他现在已经重新回到徐灿身边了,要和徐灿再“结同心”,过完后半辈子。至于“马缨花”,已经“远行”而去了,不会再干扰他们的生活了。
陈之遴的“结同心”其实也在应和徐灿的一首词:
蝶不恋花花恋蝶。弃绿怜红,不是它心劣。一种深情情独切。无情只爱同心结。
几缕春冰吹渐裂。谢得东风,肯送归舟叶。日夜随郎从未别。何须去共吴门月。
徐灿也知道不是蝶恋花,而是花恋蝶,即不是陈之遴主动招惹静妃,而是静妃主动勾引陈之遴,陈之遴不得不逢场作戏罢了。陈之遴的“弃绿怜红”并非“心劣”。所以她也表明态度要和丈夫“同心结”,要“日夜随郎从未别。何须去共吴门月”。
另外,“谢得东风,肯送归舟叶”这句,意思是感谢静妃放陈之遴离开。这里面徐灿同样以“东风”来影射静妃,跟《红楼梦》里用“东风”特指宝钗或说静妃完全一致。
大家接着再注意陈之遴诗最后一句“马缨绥远行”中的“绥”字。这是大有深意的。
“绥”的本意是指马车边下垂的绳子。乘车的人牵着绳子,可以保持安全。故此“绥”字衍伸出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形容下垂状的物体,一个是形容安泰的样子。而合欢花花瓣如丝状,象马缨一般下垂,故此陈之遴诗中以“绥”形容“马缨花”。
那么这句诗还有什么更深的意思呢?
首先,“绥”字多用来作为边境屡遭夷狄侵犯之地的地名。如归绥、绥远、绥德、绥化等等,寓意是安抚、归化该地区。而据朝鲜人记载,就在1657年陈之遴首次被贬到盛京这年,静妃也跟随其父离开北京,北归回到其家乡科尔沁草原去了。
北方蒙古正是边境之地,现在的呼和浩特就曾命名绥远、绥化。所以,“马缨绥远行”这句诗,恐怕就是指静妃远走回到蒙古!
其次,“绥”字又出自《荀子·儒效篇》:绥绥兮其有文章。注:安泰之貌。或为葳蕤之貌。
“葳蕤”也是形容草木茂盛,枝叶下垂之状,所以“葳蕤”与“绥”同义。而在书中的第五回梦游太虚幻境这回,其回前诗就出现了这个词:
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風流造业(孽)人。
宝玉的“春困”、“葳蕤”,导致他做梦进入太虚幻境,与仙子可卿“合欢”。那么宝玉的这个梦境可是全书的总纲啊。作为全书总纲的事件,其起因就是源自于宝玉的“葳蕤”,所以这个词真的太重要了。
事实上,作者也把这个因果关系,在第二十六回开始的几回中,进行了具体的演绎:
宝玉打发了贾芸去后,意思懒懒的歪在床上,似有朦胧之态……袭人道:“你出去了就好了。只管这么葳蕤,越发心里烦腻。”
这一回的回目是“潇湘馆春困发幽情”,然后文中又说了宝玉的“葳蕤”之态,同样也是“春困”加“葳蕤”。紧接着,宝玉就跑到了黛玉房中,居然调戏起黛玉来了,两人感情出现裂痕。然后,宝玉被薛蟠骗了出去,其实薛蟠是以自己生日的名义,邀请他去吃什么大瓜大藕等四样进贡的物品(后面会专门分析这四样贡品的含义)。
再然后,在薛蟠、宝玉等人的聚会上,薛蟠就上演了那个把“唐寅”误作“庚黄”的笑话。那么我之前就分析过,“庚黄”其实是暗指“黄庚”,黄庚是天台山人,作者这是用“天台桃源”的典故,来影射陈之遴与静妃偷情的故事。
再接着,就是当天晚上,黛玉去找宝玉,没想到却被关在了门外,遥遥听得里面宝玉与宝钗说笑之声,宝黛两人的矛盾发展到最高潮。然后就是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一连串的经典情节。
所以大家瞧瞧,先是宝玉跟黛玉产生隔阂,然后宝玉被薛蟠欺骗离开了黛玉,接着“庚黄”的笑话又暗示宝玉离开黛玉后,跑到天台桃源,被仙子勾引,与仙子合欢。然后当晚就跟宝钗亲近,而把黛玉关在门外,宝黛关系发展至最差。接着就是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暗含了戴复古的故事,以及唐彦谦《无题十首》的故事。最后黛玉的《葬花吟》,影射陈之遴之死。
这一连串的故事情节,有很清晰的前后因果关系,被一条暗线在串联着。这条暗线就是陈之遴被静妃勾引而离开了徐灿的故事,最后陈之遴也因这种贪恋美色功名富贵的心态获罪身死,这就是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而这一切故事的源头是什么呀?就是宝玉的“葳蕤”!所以说,陈之遴合欢诗中的“绥”字,真的是很有深意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典故:
《太平广记》中的《录异传·刘照》载:建安中河间太守刘照妇亡,后太守梦见一妇人,往就之,又遗一双锁,太守不能名,妇曰:“此萎蕤锁也。以金缕相连,屈伸在人,实珍物。吾方当去,故以相别,慎无告人!”“
这个典故,又是写男人梦中与妇人相会合欢的故事,跟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故事性质相似。而更重要的是,故事中妇人留下的,是“萎蕤锁也。以金缕相连”。那么宝钗的宝物不就是一把金锁吗?所以宝钗金锁的情节设计,很可能就是出自这里。
好了,接着我们再来看看陈之遴合欢诗的第一句:
奇树粲前除,柯干何亭亭。
真有意思,这里又出现了“亭亭”这个词!宝钗的海棠诗中的“婷婷”,不就是跟隐含其中的《长门赋》、《夜行上沙见梅,记东坡作诗招魂之句》中的“亭亭”,是相呼应的吗?
一个是巧合,两个是巧合,再三再四就不是巧合了,这显然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有意以其诗文与《红楼梦》里面的文字相呼应。
那么接下来,我就来分析前面提到过的问题--为何作者把“亭亭”改作“婷婷”?其实这两个词是可以通用的,“亭亭玉立”或者“婷婷玉立”都可以,没有太大差别。而作者为何要这样改呢?是有心还是无意?
大家不要觉得这是个小问题,甚至不是个问题。要知道,字斟句酌,一字不可删,一字不可改,是《红楼梦》的写作特点。如果我的一连串分析是对的,“亭亭”一词的确是有重要的影射含义的话,那么作者就不应该随意改动。如果改了,也就一定另有隐意。
那么这里面的隐意是什么呢?这其实是跟上文说过的,薛蟠请宝玉吃的四样新鲜贡品的影射含义相关联。说实话,我也正是先弄明白了“婷婷”的意思,然后才终于明白薛蟠所提到的那四样东西到底在影射什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我们先说回女子大脚小脚的这个话题。我不是分析过吗?探春那句“倩影三更月有痕”,其实说的是董小宛的小脚。所引的是方绚《香莲品藻》中的“轻:踏月有痕,试香无迹”这一句。
那么对于静妃来说,她是蒙古族出身,自然是天足,是大脚。如果从以小脚为美的审美观出发,董小宛的脚是最上品,静妃的脚是最下品。
那么《香莲品藻》中是怎么形容最下品的呢?大家看香莲十八品的最后两品:
玉井莲-:锐是鞋尖,非关缠束,昌黎诗所谓“花开十丈藕如船”者也。
西番莲-:半路出家,解缠谢缚者,较之玉井莲,反似有娉婷之致焉。
“花开十丈藕如船”啊,这样形容大脚真的是太夸张了。那么大家再看薛蟠是怎么说的:
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
连续说了五个“这么粗”、“这么大”、“这么长”,也是很夸张的语气,尤其是“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句,这不是很显然对应“花开十丈藕如船”这个形容嘛。所以,首先薛蟠说的这四样大的夸张的东西,全都是在暗示静妃的大脚。当然薛蟠主要还是想说虽然脚大,但“反似有娉婷之致焉”,静妃还是很美的。
所以大家看这最下品中的“娉婷之致”,就是宝钗的海棠诗要特意写作“婷婷”的原因。
当然,作者并非仅仅是暗示静妃的脚是大脚,是最下品这么简单。静妃是皇后被废,也就是半路中途被休。然后勾引陈之遴,又是半路中途出轨。那么对于这点,“半路出家,解缠谢缚者”不正是极好的一句影射吗?
然后,最末一品的品名叫“西番莲”,而书中也有提到过“西番草”。大观园的门口石阶上,就刻有“西番草花样”。我当时也分析,这是在影射西洋番国。因为大观园门口对应太仓这个地点,这个地点是郑和船队多次下西洋的出发港口,后来把郑和所到过东南亚各国,统称为“西洋番国”。所以薛蟠说的第二件物品“西瓜”,就是在提示与呼应的“西番莲”的影射。
接着,为何第三件是“鲟鱼”呢?因为“鲟鱼”也叫“鲟龙鱼”。这就可以理解“寻龙”,也就是寻找皇帝的意思!也就是说,薛蟠要帮宝钗寻找皇帝,即是想让顺治皇帝和静妃复合,也就前面反复说过的静妃想要“返魂”。
再看第四件“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这其实是一个时间节点的暗示。暹罗国就是泰国,也是一个“西洋番国”。本来暹罗和明朝是有建交的。但是明清更替之后,一开始暹罗并不承认清朝,因此没有建交也没有来往。而直到顺治十年,暹罗才正式承认了清朝,并派遣使者来清朝朝贡。所以“暹罗国进贡”这个事件,最早只能发生在顺治十年。
那么顺治十年是什么年份啊?这恰巧就是静妃被废的那一年!
这样一来一切就都清晰了。静妃在顺治十年被废,然后可能是她的父亲吴克善,亲自跑到北京来,顺便带了东北的特产贡品,例如鲟鱼、暹猪(后文乌进孝进贡的东西中就有这两样),来向顺治皇帝说情,希望皇帝收回废后的成命。这个事件,就是书中薛蟠以四样难得的时鲜物品宴请宝玉这个情节所影射的事件原型!
说明一下,“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用“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来“熏的暹猪”。“暹猪”并非是暹罗产的猪,而是满语音译,指脱毛猪。暹,为满语“暹比”(sihambi),动词,汉意脱落之意。史载中暹罗当时进贡的物品,大部分都为香料,也是符合这个理解的。
那么“脱毛”这个含义,自然是在影射静妃被废了,即皇后的名位被剥夺。而为何说用“灵柏香熏”呢?大家还记得为何冷香丸要用“黄柏”送服吧?这两者又是相互印证的嘛,都是要依附着“柏”,都是影射静妃想要“返魂”。
那么大家要明白,静妃被废是必须要影射的,这是后面所有故事的先决条件,否则就不会有静妃想“返魂”以及勾引陈之遴了。
下面我再对书中这一连串情节里面的不易察觉的地方,仔细分析一下,这段写得真是非常精彩的。
薛蟠为什么突然跑来要宴请宝玉?他的目的,当然主要不是为了自己的生日,而是为了拉拢宝玉与宝钗的关系。薛蟠先是在宝玉书房请宝玉吃东西,又透漏了自己后天生日。那么作为回礼,宝玉是应该要到薛家去回礼并向薛蟠道贺的。这样的话,就可以为宝玉宝钗相会创造机会了。因此薛蟠才特意说“可是呢,明儿你送我什么?”特意提醒宝玉要过来送礼物。
而这个主意是薛蟠自己想出来的吗?并不是,这其实是宝钗自己的主意。因为宝钗自己说了:
“昨儿哥哥倒特特的请我吃,我不吃他,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
看到了吧?薛蟠本来没想那么多,只是想给宝钗吃的。而宝钗不吃,让薛蟠留着送人,那么背后的意思自然是送给宝玉吃了。所以这个事件是宝钗的设计。宝钗此时是废后,自然“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了。宝玉是皇帝,这些是贡品,所以薛蟠自然说“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有你还配吃”。
那么宝钗的计划成功了吗?并没有。宝玉并没有去回拜薛蟠,宝钗的计划失败了。大家看书中第三十回特意交代:
过了一日,至初三日,乃是薛蟠生日,家里摆酒唱戏,来请贾府诸人。宝玉因得罪了林黛玉,二人总未见面,心中正自后悔,无精打采的,那里还有心肠去看戏,因而推病不去。
接着第三十一回,宝玉又对宝钗说:
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我病,倒像我懒,推故不去的。倘或明儿恼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辨。”
这话宝钗一听就知道是借口。一番心机落空,可以想见宝钗心里是多么恼火。因此宝钗马上反唇相讥:
宝玉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
宝钗针对宝玉以身体不好为由推脱,故意也说自己并非身体不好,只是因为想走,才故意以身体不好为借口。那么这就是特意讽刺宝玉说的是假话了。所以宝玉才脸上没意思。
然后宝玉的王炸来了:
(宝玉)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
这里注意,宝玉说的是“他们拿姐姐比杨妃”,这个“他们”还能是谁呀?估计主要就是黛玉,因为黛玉是会背后说人坏话的,例如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而宝玉当然会参与其中,一起说宝钗的八卦。此时宝玉其实是说漏嘴了,把平时跟黛玉背地里的八卦当着宝钗的面说了出来。宝钗听了自然是要大怒。
而且,宝玉和宝钗此时还不是很亲近的关系,宝钗只是贾家的客人。宝玉当着客人的面直接怼人家身材胖,这谁受得了呀!
这里还要澄清一个误会,许多人都以为唐朝人以胖为美,杨贵妃也是以自己的胖为美。其实不是的。《杨太真外传》记载:
有一天晚上,唐玄宗翻看《汉成帝内传》,那次妃子晚到了,伸出手来帮皇上整理衣领,说道:“在看什么书呢?”皇上笑道:“别问了,你知道了又缠杂不清。”妃子自己看去,原来正是说到“赵飞燕体态轻盈,像要被风吹倒的样子。因为害怕她会飘走,汉成帝为她制造了一个水晶盘,让宫女将盘子放在手掌中,然后飞燕就可以在盘上跳舞。又建造了七宝避风台,里面放上各种香料,安放在盘子上,是因为怕她的四肢禁不起风吹”。
唐玄宗又说:“要是你,风怎么吹都没关系。”因为妃子比较丰满,所以皇上说着话来打趣她。妃子说:“我随着《霓裳羽衣》这个曲子舞蹈,可以盖过古人了。”皇上说:“我才逗了你一句,你就要生气吗?我记得有面屏风,应该在的,找到就送给你。”
大家看,杨贵妃听到唐玄宗说自己胖,也是不高兴的。更何况宝钗是被宝玉说胖,不怒才怪。这个典故里用赵飞燕和杨贵妃对比,而《红楼梦》中第二十七回的回目也是以飞燕比黛玉,杨妃比宝钗,应该就是呼应这里宝玉对宝钗说漏嘴的这句话。
还有,从静妃的角度说,现在已经是废后的身份,而杨贵妃也是被皇帝赐死的。这样拿杨贵妃来比她,这不是正中其心病吗?而她“体丰怯热”,自然也适合呆在冷宫,需要“静”了。
所以这些都是宝钗大怒的原因。但宝钗的这些愤怒是无法拿到台面上来说的,她只能旁敲侧击地反击。她先是冷笑了两声说:
“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这是以退为进了。转移枪口去责怪薛蟠,怪他没有为她办好事情,没本事请来宝玉,发展不了两人的关系。但其实言下之意是说,宝玉你架子真大,连薛蟠的面子也不给。
然后,就上演了本回回目说的“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宝钗借着骂靛儿,其实把宝玉包括黛玉等人骂了一通。宝钗对靛儿骂道:
“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
前面这句“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就是说你要注意别胡乱说话!我和你没那么熟,你怎能随便在大庭广众面前八卦我的身材私隐?
接着“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这句,指得就是黛玉甚至湘云等人。因为宝玉平常进出她们的闺房时就是毫无避忌的,和宝玉嬉皮笑脸的就是黛玉。“你该问他们去”,宝玉你该评价她们的身材去。
所以宝钗这个骂得也是很有技术含量,意思就是骂宝玉与黛玉关系太过随便,不守男女礼教嘛。
再从影射的角度看,靛儿的丢失扇子,当然也是影射静妃的被废。因为用纨扇被弃来比喻妃子被废,这个是熟典了,在陈之遴身上用的这个典故我们也说了无数遍,就不用再多解释了。
还有,为什么这个丫头叫“靛儿”?因为静妃的全名是“博尔济吉特·孟古青”。取其名字的最后一个“青”字,然后加一个“定”字,就构成“靛”字。《说文》:定,安也。《大学》: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所以“定”字就有“静”的含义。这样一来,“靛”字就是说博尔济吉特·孟古青被降为静妃了。
同时,大家再看看宝玉被宝钗怼完之后,紧接着都发生了什么?先是跑到王夫人房中调戏金钏儿,导致金钏儿被撵走,然后跳井而死。接着是碰到龄官画蔷,再接着是回到怡红院狠狠踹了袭人一脚。这些现在看起来,其实全都是在呼应静妃被废的这个影射啊。后面这几件事,影射的也都是皇帝身边的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阿巴亥、客氏、董鄂妃等,要不被废,要不被赐死。性质跟静妃被废是相似的。
袭人被踢吐血后,见了自己吐的鲜血在地,也就冷了半截,想着往日常听人说:“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想起此言,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眼中不觉滴下泪来。
这里面的“废人”应该就是说皇后被废了。静妃被废时才15岁,可以说还是“少年”。后面她确实也是“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然后,再紧接的情节,就是端午这天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那么晴雯就是影射董鄂妃。皇后被废之后,自然就是轮到董鄂妃上位了嘛。
好了,本篇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