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沉默主义(1-4-1-3)——我们为什么会沉默? 相互误解的两种沉默

沉默主义(Quietism),在目的论上调和和平主义(1-4-1-1,否认暴力的存在论地位)与客观主义(1-4-1-2,高贵/理性/精英/和平vs低贱/粗鲁/大众/暴力)。
和平(赢家的、普遍暴力、压制、语言暴力、不同明言的前提)vs暴力(输的一方的反抗、身/肉体性的伤害),二者间由静默(Quietness)来调和。这个静默本身会形成一个视差:在winner看来,quietness是美好的、善良的,变成一种皮浪主义或维特根斯坦主义;在loser看来,quietness是一种忍受,世界是堪忍世界、“我”无话可说、说什么都被算计好了,因而彻底放弃了对于“存在”的定义权与对存在论的思考。同样是1-4这种平庸状态,对于winner来说,是沾沾自喜(赢了,不必多说);对于loser来说,是彻底放弃(沉默,废话什么)。这时这种视差在沉默这个点上达成了一个诡异的“中心化”。
中心化、中介永远是一个不可调和的差异,它不可调和到符号系统受不了它,它太尖锐了以致它自己把自己给遮蔽起来。最简单的例子:“我”,一方面,“我”作为语音/音素,是个(内听觉中的)内在的他者;另一方面,“我”又是一个动作(内听觉中说出“我”),可看成自我意识的外部化(加“”变成声音);把这二者统一起来就是语词(word speaking itself),它是个视差之见,把这两个东西拼起来的恰恰就是这个词(“我”)本身,所以“我”就是这两个东西,它就是分裂的。所有的“中心化”都是视差之见,不同视角下有两方,其实在本体论上是一个自我分裂(通过主体性来分裂,导致在认识论就有二元对立)的东西。
场域论(1):世界
本体论(4):不言说
认识论(1):自然现象(winner与loser达成休战)
目的论(3):沉默;1)自然的沉默:自然不说话,自然界未进入人类的语言体系,语言系统是扭曲自然的、不自然的;自然的沉默=前语言学、不进入语言体系之中。2)人的沉默:刻意的沉默是人独有的(自然总是嘈杂的,只有人的意识世界可以从嘈杂中抽身而出);人的沉默=可以不发生、屏蔽嘈杂,可以从本体性的杂多中抽身而出。
1)loser的目的论对应自然的沉默:“我不要进入语言体系、符号系统,我觉得语言体系是扭曲和危险的。”2)winner的目的论对应人的沉默:“我可以从泥腿子那些嘈杂中抽身而出,一天到晚叽里呱啦是愚蠢的表现,沉默是智慧的象征。“(winner也会把大自然沉默看成智慧的显现[大自然不说话但还不是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对应庸人所误解的道家、老子)。Loser VS Winner,两种沉默实体性地在那对抗,winner看loser的沉默会误解成谦卑的智慧,反过来loser看winner的沉默会误解成 不是偏好宁静而是装B;两种沉默相互扭结、误解,很复杂。
暴力有本体论结构,只不过其结构是自我遮蔽的,其遮蔽即通过沉默(所有暴力都会连带一种沉默),所以可以区分两种暴力:1)让一切都静下来→可以说话了、开启符号学的秩序,导致 廓清(Articulation);2)让一切都听不到→没法说话了,导致 喧闹。在本体论结构上,沉默是把握暴力的一把钥匙。
1-1:科学、认真;1-2:虔诚、宁静;1-3:孤绝;在前三者中都有其沉默的形态,而在1-4中,它没法反思性地把握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