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漂的朋友先不要“共情”祥子了,他比我们想的更惨【骆驼祥子5·倪文尖】

2022-08-31 12:39 作者:兰亭野竹  | 我要投稿



因为很多读者都这样想象和移情,觉得祥子是一个乡下人,是个北漂青年。

《骆驼祥子》是写“农民进城”的故事。有不少研究论文也是这么来读的,而且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老舍研究专家

他的观点不同意“祥子身份是农民”的这个说法,他的核心看法:祥子是一个满族的贫民,满族的下层人,而不是一个地道的农民。

我觉得很快同学觉得这个成果肯定跟研究者的身份有关。确实,关纪新老师,他是老舍研究专家,他也是满族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专家。但是在我看来,这个看法也和老舍先生,他是满族人,也很有关系。老舍,其实出生于满族的下层人,他是运气好,有一个贵人相助。但是他还是看到了辛亥革命,这个是在他11岁的时候发生的。

辛亥革命之后,老舍看到了满族人,尤其是满足的下层人的,那样一种痛苦的遭遇。所以,在关纪新教授等一些人近年的研究里面,比较强调,也比较看重。

老舍的民族身份在他的文学作品里的体现,这样它可以丰富我们对老舍先生的理解,也可以丰富我们对《骆驼祥子》这一部长篇小说的理解。



02:38

那么这个看法有哪些文本依据呢?

首先是老舍笔下祥子,他是没有名字的。

第四章

这是小说中的原话,他就是祥子仿佛根本就没有个姓。这个现象在清代的中后期,直到民国早期,在陆续改用汉姓的北平的满人中间,却是司空见惯。

为什么呢?

因为满人的,他的满语的姓氏是不会轻易示人的,只有家族内部才知道,而改性改,用汉字性之后,他们保持了对外“称名不举姓”的习惯。

所以祥子到底姓什么?

没有人关心他,自己也不关心,这也是一个证据。其次,老舍先生写了《骆驼祥子》他对小说里的语言,包括人物的语言,他其实都是比较自觉的。小说里那个天津人杨太太,她就带着一口天津腔。祥子的语言,他说的话。小说里面,他一开口就是地道的“京片子”,而不是外埠的,或者京郊浓浓的语调。

这个在关先生看来,也说明祥子他是故都里的老住户。满人到了北京之后,把明代之前的北京方言来了一番彻底的改造。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京腔、京韵,他就是改造后的产物,而京城的满人是以能说一口“京片子”为能事,为骄傲,所以这也是第二个依据,祥子在进入北平城之前,他在云岩归属上本来就是一个北平人。

第三个是祥子的性格:爱干净,讲义气,有礼貌,好面子。这是祥子在小说前半部分的性格“洁癖”式的穷人。在京城的满族中间是许多的。

第二个就是他待人处事热心肠,这个小说里写给快冻死的老车夫祖孙买包子吃。

他摔坏了曹先生的车,立刻就想到要给人家赔。

然后第三个 他“最忌讳随便骂街”这个也是旧时的满足人的一种秉性,不习惯开口就骂人。

那么,这些是有利的证据。

看关纪新教授研究,更有意思的是:他不仅注意到对他有利的东西,他也能正视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并且作进一步的讨论。

小说第一章开头,第四页写的很明白,祥子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18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

第六章也有,说他来自乡间。这个就是不利的他来自乡间,但是这个研究就动用了文本外的历史地理知识,认为虽然他来自乡间,但是不能排除他是满人的可能性。

这由下面的历史地理知识来支撑。

其一,清代的京城满人不都是驻扎在城里的,在城外的乡间驻扎的,还有成建制的,三国八旗军事部队及其家眷,这也就是所谓的“外三营”

分别是火器营、建锐营和圆明园营


他们分别驻扎在京西的蓝靛厂、香山脚下和和圆明园的园林里面。这些地名现在在你去北京还是可以找得到的。“外三营”的满族官兵,一直到清末民初,还是保持着像“祥子”这样的淳朴倔强的传统。

在辛亥革命之后,清廷垮台了。“外三营”的满人就只能改成种地了,但是他们不是农民出身,没有耕种的技术,另外,当时还有军阀混战,所以不少人在田谋不到出路,就只好丢掉土地投奔城里。

小说里的“祥子失去父母,很有可能死于战乱,剩下几亩薄田18岁就,跑到城里来。”就恰恰和这样的一个历史现象所吻合。

那么小说里也有两点也可以作为一种佐证:如果祥子不是从小,就在京西地区八旗居住的地方长大,就不会对那个地方的方向和地理,那么熟悉,就不会“他一闭眼 就有了个地图”第二个就是祥子,虽然自幼生长在京外的乡间,但是他对做农民,可以从事农业劳动,一点兴趣都没有。

他是把北平当做“他唯一的朋友”的。进城后,他实认定“整个城都是他的家”

每逢在城里,他困惑到极点。他也总是对自己说“能在北平,还是在北平”“他不能走,他愿意死在这儿”

可见,祥子他从心理到文化,他都是属于这座古城的。他作为一个满人对北平城有难以想象的坚定的归属感。

祥子的满人身份,有什么价值呢?

少数民族文学也是我们中国现代文学,很重要的一方面,老舍等少数民族作家对于我们20世纪文学以及其他方面的贡献,我觉得我们越来越多挖掘出来,这个还是很有好处的。

还有一个是在对这个小说的主题思想的理解上面,我觉得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也就是说老舍用比较隐晦的、曲笔的方式写出民国初期满族在清朝灭亡之后下层人的那样一种遭遇,尤其是像祥子的遭遇是怎么样的?最初还有那个“清凉劲”。有“积极的、进取的、正直的、单纯的等等”这样一些好的品质。然后慢慢的怎样?在各种各样的因素作用下流失掉,这里面就有一个所谓的民族意义上的一个悲剧。

让一个悲剧也是和我们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大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整个的境遇密切相关,它是不矛盾的。


北漂的朋友先不要“共情”祥子了,他比我们想的更惨【骆驼祥子5·倪文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