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训0068】郑国伐陈——当仆从军有没有好下场?
上期说齐庄公去世的同年死了很多人
比方晋国中军将范匄,楚国令尹蔿子冯和吴王诸樊
先说晋国,范匄去世后,晋国人事再变动
中军赵武韩起,上军中行吴魏舒,下军范鞅智盈
六个坑位六个萝卜,强迫症狂喜
看样子,轮流坐庄的体系能正常运转一段时间了
赵武执政时,减轻诸侯贡品而注重礼仪,他还判断过战事将会变少
齐国崔、庆刚刚得势,会和诸侯改善关系
楚国令尹我也了解,只要积极沟通,和平不是没有希望的
同年,郑国子展、子产帅兵车七百乘伐陈在打陈国
因为陈国之前和楚国一同打郑国时
填井砍树十分卖力,真鬼子可恨,二鬼子更可恨
郑国人一直记着,于是本年攻入陈国
俘虏了一堆战利品,然后献给晋国,晋国自然要问陈国罪状
子产回答,陈国虽然是虞舜的后代,但能立国是靠我们周朝
然而陈国竟然为虎作伥,和楚国一起欺负我们,所以要惩罚
再问为何欺负小国
子产回答,大国土地几千里,不侵略小国哪里来的?
之后问为何穿军服,子产把周平王,周桓王,晋文公都扯进来
最后赵武说子产有道理,所以接受了战利品
看到晋国人默许了这个事,子西继续侵略陈国,直到陈国同意讲和
照理说,陈国应该去楚老大那里哭诉才对
那这个时候楚国在干嘛呢?
在南面,楚国令尹蔿子冯今年去世,位置给了屈建
舒鸠也立刻背叛了楚国,于是屈建讨伐舒鸠,吴国来支援舒鸠
结果一并被楚军击败,之后屈建顺手灭了舒鸠
再看东南的吴国,十二月时,吴王诸樊为了复仇攻打楚国巢城
守将巢牛臣判断,吴王勇敢而轻率
如果我们打开城门,他将会亲自带头进门
我乘机射他,一定能射死
他死了,边境上或可以稍为安定一些。
于是吴王进入城门,巢牛臣躲在短墙后用箭射死吴王
箭的战绩又多了一个人
诸樊死后,继位的是弟弟余祭,这是要遵守父亲的心愿
哥几个搞兄终弟及,一定要把位置给季札
而在北方,住在夷仪的卫献公就想回国继位,就去找宁喜
他是宁殖的儿子,当年孙林父驱逐卫献公时候
宁殖没能阻止,各国史书也记载他和孙林父驱逐国君
所以在死前嘱托宁喜,找机会一定要接回卫献公弥补过错
有人觉得宁喜要让卫献公回来是不利于宁家的
到时候“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
但因为是父亲遗愿,所以宁喜还是要办
本年,秦晋两国再次讲和
晋国的韩起去到秦国参加结盟
秦国的伯车去到晋国参加结盟
但诚意都不多
(2151/547年)
比方第二年要重温盟约时
虽然叔向也希望成功讲和,但也不报全部希望,他说:
秦晋不和久矣,能成就还好,不成就开打
而秦国那边诚意也不大多
全天下都知道吴国是晋国扶持来对付楚国的
但秦国很快就要和楚国一起打吴国了
不过按时间顺序,要先说一下卫国的事请
自从宁喜答应卫献公复国
卫献公一直心心念念这个事,还让自己弟弟子鲜当中间人
但是子鲜不想办,当老妈敬姒让他帮哥哥时候
子鲜很明白的说:娘啊,咱国君无信啊
我要是给他办事,到时候哪有脸见人?
他的意思是,卫献公和宁喜约定的“政由宁氏,祭则寡人”
这个画的大饼根本不能兑现,到时候卫献公必定食言夺权
自己不也成了无信之人吗
但他母亲说:我知道,但你为了我,还是去办吧
而宁喜也说过,这个事必须子鲜办,只有他靠谱
所以子鲜夹在中间,明知道自己信誉要完但还是得办
这边宁喜也在找人,看有谁愿意和他一起迎回卫献公
先找蘧伯玉,蘧伯玉的回答很好玩
他说自己当年没听到国君出走,所以也不敢听到国君回来
意思是当年孙林父邀请他驱逐国君时,他没答应而且走了
所以孙林父动手前,他的国君还是卫献公
现在宁喜想迎回先君,自己再出走一段时间,回来后卫献公当国君
那自己走之前国君是卫献公,回来后还是卫献公
逻辑完美,不愧是圣人,不愧是从2岁就反思的人
这边宁喜听明白了他的逻辑,蘧伯玉不想参与这种事情
所以又去找右宰穀,右宰穀觉得宁喜疯了,和他说:
你这么搞,卫殇公,卫献公两头得罪
但宁喜也没辙的说:父亲遗命,我得照办啊
右宰穀就说自己去看看卫献公,然后去了一趟夷仪
回来后告诉宁喜:兄弟,死心吧,瘪犊子和十二年前一样
把他弄回来咱们没几天活头了
宁喜说:有子鲜啊,有他担保,肯定没事
右宰穀回答:我也知道子鲜靠谱,但是等国君食言的时候
子鲜无力阻止啊,顶多就是逃亡
宁喜也反应过来了,但还是说:父亲的遗命我得照办
宁喜会如何发动倒孙运动呢?容我下期说